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一次什么样的革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1:30:00
字号: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指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10多年的时间中,印度农业所发生的一场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农业技术革命,从而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这场技术革命的显著特点,是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为主要目标;以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实施农田灌溉、正确使用化学肥料、鼓励采用农业机械、及时防治病虫杂草为主要技术支撑;以增加农业信贷、完善乡村公路网络、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村电气化为主要经济投人;以国家的优惠政策(如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和政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为基本保障体系。

印度的绿色革命是一次什么样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有三个:推广以科学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业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务,如强化在水利、能源、种籽、化肥和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刺激并保持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配套公共政策,如决定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由国营粮食公司进行收购和储存。从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粮食总产量从7235万吨增至12103万吨,增幅达67.28%。从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并一直保有2000万吨的储备粮。1978年以后,印度连续三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尽管净出口额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由于政府掌握的储备粮达到2360万吨,虽然当年因粮食配售和赈灾用去了2200万吨储备粮,但在补进收购的粮食后,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万吨储备粮。1991年初,印度储备粮再次回升到1910万吨。

所谓“绿色革命”指的是以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所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是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和稻谷。这场绿色革命是以1966年引进墨西哥高产小麦品种为开始标志的。经过若干年的实践,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总的看来,“绿色革命”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产良种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粮食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印度于1963年从墨西哥引进小麦高产良种,1965年从菲律宾引进稻谷高产良种,自196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此后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80年代初,小麦的良种推广率已超过70%,稻谷也超过40%,再结合其他措施,粮食单产有了明显提高,成为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2)灌溉面积显著扩大。1950年全国总灌溉面积为2085万公顷,到1989年增至430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也由15.8%上升到25.5%在新增的灌溉面积中,“绿色革命”开展前的16年占25%,而此后的23年却占了75%。灌溉面积的扩大对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很大作用。

(3)化肥施用量大幅度提高。“绿色革命”后,印度从国外引进设备,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化肥厂,化肥总产量(按有效成份计)由1966年的35万吨激增至1990年的860万吨,24年内增幅达23.5倍。此外,每年还要进口一部分。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化肥,政府对价格实行了补贴。于是全国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每公顷耕地平均仅施用0.25千克,1990 年则达到68.7千克,其中主要是近20年增长的。

(4)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进展。平均每1万公顷耕地分摊的农用拖拉机在1951年仅0.7台,1966年仅增至3.4台,而到1989年已达到55.0台。其他农业机械和农用电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上述各项成果最终归结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得到提高。

以上可见,“绿色革命”以后,粮食生产发展速度的确加快了。应该看到,在50年代农业生产原有基数低,又带有恢复性质,增产相对较易。而70~80年代农业生产水平已经较高,再加上农业中常见的“肥力递减”或“报酬递减”的现象,能取得更高速度的发展确属不易。还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革命”前产量的增长主要靠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提高幅度不大,而此后则转为以提高单产为主要增产途径。通过“绿色革命”,印度小麦、稻谷的合计人均产量由1962~1966年间的每年130千克增加到1986~1990年间的183千克,而政府收购的商品粮则有更大的增长。

希望能够帮到您!

1:水!水利工程,引水灌溉。2:土:盐碱化问题,采用滴灌。 3、因地制宜。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在沙漠地区种棉花,恒河和印度河附近种水稻。4: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 推广机械化生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41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