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耕地利用率并不高。只要到偏远的乡村小道走一走,看一看,就会发现有一些耕地,无人打理与耕种,田地里长着草,有些荒芜。有的地即使进行了耕种,也只是传统农业种植,效率低、产量弱、规模小,与劳动付出相差很多,甚至出现负支出的倒挂现象。据了解,这些现象在农村极其普遍,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简单地说,所谓农村耕地利用率,是指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比率。农村耕地利用率低,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只剩下老弱病残者,想种却无力耕种;还由于缺乏水源,在山梁上的“望天田”,种起来没有收成,使村民不想种;或者一些垃圾占地,环境恶劣,水源污染,致使耕地流失;有的地方土地贫瘠,不肥沃,收成较少,没有人愿意种。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大量农村耕地闲置。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将危害到我们的粮食安全。为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农村耕地利用率提出几点建议:
加大农村耕地的整理与复垦。对由于无力或者不愿耕种而撂荒的土地,重新整理,重新利用,实施土地流转,积极鼓励种植大户接管耕地,引进农业开发业主投入资金,搞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强农村耕地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谁损坏、谁复垦”的土地利用原则,对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田地不能耕种的,要及时还垦使用。对于瘦薄耕地,要培育土壤,改良结构,积极探索科学耕种、种植和施肥方法,增强粮食出产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当前和农业密切相关的路、水、电等,基本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其设施落后,甚至损毁严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个人、企业投资农业,耕地利用率将逐步提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关键是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山区耕地,可由政府主导投资改造,然后吸引有实力企业经营,政府投资可作为股份长期存在;对于适宜农业发展的平原地区,政府可以按照“谁改造、谁受益”的原则,将基础设施改造推向社会化、市场化,帮助农民改善耕地生产环境,获得更多农业产出。
加大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新型农民是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的实施主体。要让农民树立依靠现代农业发家致富的信心,让农民自愿学习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方法。培训农民必须要有针对性,避免为完成任务而只重视数量,应根据市场需求、农民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做到培训后就有效果,就能提高收益。增强农民的“农业市场化”观念,通过培训,促使农民从纯粹的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主动从土地上走出去,在市场上寻找发展农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