蠋蝽的生物学特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6 16:18:59
字号:

蠋蝽的发生世代因地区不同而异,在吉林省西部地区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末5月初开始活动,5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老虫孵化,7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出现,7月下旬产卵,8月上旬若虫孵化,8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出现,至10月上旬开始越冬。常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在7月上、中旬能同时见到越冬成虫和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以前产下的卵,可发育完成两代,7月上旬以后产下的卵,只能完成1代。在河北,妈给以成虫在落叶层、土块和石块缝中越冬。次年4月开始活动,11月上旬开始越冬、每年发生2—3代。成虫喜爬行,不善飞翔,夏季活动于树林浓阴处捕食各种昆虫。在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70%左右时,成虫羽化后7-14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24次左右,最多达31次。交尾后3—8天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片和技条上,成双行或多行排列。每卵块有卵数粒至数十粒不等。每雌一生产卵20次左右,每次产卵20—30粒,平均产卵量为300粒,最多可达570粒。产卵期与产卵量受温度影响很大,低于18℃,高于40℃均不产卵,35℃时越冬成虫仅产数十粒卵即死亡。在20-27℃下产卵期可达100天,平均产卵量为465粒。除温度外,饲料种类也影响产卵量,如用黄粉甲饲养,产卵量仅为以柞蚕蛹饲养的50%左右;而以幼蚕饲养的产卵量更低。在20-27℃下成虫平均寿命(从越冬后算起)为110天;高温下寿命显著缩短,在35℃下仅20天左右。在温度为25一30℃,相对湿度为70%下卵经7天孵化,孵化率在90%左右。若虫共5龄。在25℃下若虫期30天左右,而在30℃下仅21天左右。1龄若虫有群栖性,2龄后开始分散活动。在食物充足时不喜扩散,而在食物缺少时7天后最远可扩散10m左右。若虫的猎物与成虫基本相同。

蠋蝽的生物学特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17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