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心得体会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9:24:47
字号:

中国***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于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我认真学习了全会内容,对党关于三农政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全球金融危机扩大背景下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对面临中国改革开放的问题和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会议公报强调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并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特殊的条件下,对拉动我国内需起了积极作用。

三农政策心得体会

我仔细学习了报告,报告中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三个“最需要”,不仅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也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全会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预示着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三农”是国家的基石,“三农”问题一直牵挂着党和国家***的心,“三农”不稳,国将不稳,只有将“三农”问题放在心上,拿在手上,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好目前“三农”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蔫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才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大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大发展,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虽然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低保政策、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合作等等,让最广大的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得以休生养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太多,基础薄弱,条件太差,再加上受到各种政策制度的制约,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还十分困难。因此,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扶持,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这次会议特别分析了全球经济形势,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成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要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在全球金融危机加深和经济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弱;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带动中国新一轮增长中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限制日趋严峻。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经济必须以内需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立足于内需,中国经济抗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就会增强。中国这一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保持平稳和健康运转,本身就是对稳定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 中国改革大业是从农村发轫的,30年来中国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改革的首要问题在于土地制度,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会打破中国农村过于分散化的小农经济模式,刺激农村土地集中,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既是应对金融海啸冲击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对全球克服金融危机的最大支持。

以上是我对此次全会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十七大是我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要在上级的领导下,在自己的平凡工作中去诠释十七大的精髓。

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可谓是“好雨知时节”,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非常复杂,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严峻挑战,“三农”发展肩负更加艰巨的任务。中国农村改革在今后发展中的前景如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三农问题专家马晓河20日晚做客人民网“经济热点名人访”,独家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

观点一:"三农"问题四大矛盾催生"三最"

马晓河在谈到当前我们国家“三农”存在的矛盾时表示,当前我国“三农”存在四个矛盾。第一、农村的经营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

第二个从发展方面,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耕地大量减少,人口水资源约束增强,气候影响加剧,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大,供求平衡压力大。[详细]

观点二:从两方面解决农民贷款难

第一方面要政策支持,三中全会提出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

第二个方面是放宽准入。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规范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地区性中小银行,要加强监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还第一次提出鼓励发展各种微型金融机构,提出允许有条件的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是过去是没有的。[详细]

观点三:农业经营方式将要实现两个转变

马晓河在谈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变时表示,中央文件提出农业经营方式要实现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增加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目标是要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第二个转变是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详细]

观点四:多措施保证土地流转中农业用途不被改变

马晓河说,可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此外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同时耕地要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进行占补平衡等。除此之外,马晓河认为还要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办证工作,依法保障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详细]

观点五:土地流转与土地私有化有本质不同

“土地流转跟私有化是没关系的。”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三农问题专家马晓河说,“土地流转的基础是集体所有制,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只有使用权、交易权、支配权是农民的,现在流转是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所有权始终是集体的。”[详细]

观点六:发展现代农业要实行七大举措

发展现代农业要实行七大举措,马晓河说。第一、保障粮食安全。“要明确落实粮食发展目标,不管主产区、主销区都要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保障增产机制。”

第二、国家扶持粮食,既要让农民增收,又要让主产区有利益可得。“将来国家的政策,要想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量。首先,就是要调动两个积极性——农民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的积极性。通过转移支付、奖励、补贴,使得种粮的农民又能增产,又能增收,这样地方政府也就能够增收,这是一个长效机制。”[详细]

观点七:全社会都必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起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全社会都必须负起责任的问题。马晓河是在回答网友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时做上述表示的。本次三中全会《决定》中,专门提出来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就是说,这些过程要分解责任,实行全程监控。[详细]

观点八:三中全会集中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的三大原因

这次三中全会集中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有它经济和战略方面的考虑。这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伟大的成就,首先要考虑农村。第二、十七大提出有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新要求,建设现代化,推进改革开放等等,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详细]

观点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两大障碍

马晓河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形成的制度障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城乡二元结构不是建国以来才有的,历史上就有,不过建国后计划体制强化和固化了它。消除或者弱化城乡二元结构应有一个长期过程,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逐步消失,人为取消的可能性非常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97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