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靠近海岸,素有一城两港三水之乡的美誉。营口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营口最有名的十大特产是什么?
营口特产一:石佛大血肠
石佛制作的血肠是营口的特色传统食品,血肠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主要以动物血液为主要原料。宰杀牲畜时,在大盆里放些盐水抓血,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使之凝结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与肉末油和葱末、盐、姜粉、胡椒粉等调料混合,然后灌肠,扎紧,放入锅中煮熟。趁热切片吃,味道清香,油而不腻。
营口特产二:酸菜汆白肉
酸菜炒白肉是一道著名的东北菜。方法很简单,汤汁浓郁,肉有酸菜的香味。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吃的时候可以附上一碟蘸肉片的蒜蓉酱。酸菜吸收了肉的香气,吃起来又脆又嫩,非常爽口。
营口特产三:营口大闸蟹
营口大闸蟹北方叫河蟹,南方俗称大闸蟹。营口大闸蟹在辽河水系繁殖生长。它们一般肥硕,黄泥饱满,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与南方的大闸蟹有着不同的味道。蟹肉不仅含有维生素A、蛋白质、糖、钙、磷、铁等营养成分,还具有养筋益气、和胃消食、疏通经络等药用功效。
营口特产四:盖州生姜
盖州姜又大又肥,皮光滑。因为含有辣椒素、姜辣素等成分,所以有很强的辣味。盖州生姜富含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高于同类产品。盖州生姜用途广泛。是集调味、食品加工原料、药用于一体的多用途蔬菜。除用作调味品外,还可加工成姜粉、干姜、姜汁、姜片、姜油等产品。
营口特产五:营口大酱
营口味噌是以脱脂大豆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色泽红棕色,味道鲜美,香气浓郁,咸淡适口,营养丰富。是深受家庭喜爱的调味产品。自1984年以来,该产品被辽宁省政府授予名牌,并于1997年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名牌。产品质量免检,年销量达1万吨,畅销全国各地。
为什么最近几年蔬菜的价格一直在上涨?
最近,我国多地蔬菜价格上涨,具体是什么情况?香菜、菠菜、花菜、白菜等蔬菜价格上涨很猛,有的蔬菜价格已涨过肉类,人们都直呼吃不起了,那蔬菜价格大涨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一、蔬菜价格大涨原因具体是什么?
1.蔬菜价格大涨原因一:产量受损
全国各地因天气干旱或水灾的影响,使得蔬菜的产量严重下降,间接的就造成多地蔬菜价格纷纷上涨。
2.蔬菜价格大涨原因二:供应地区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影响
在去年秋菜的生长关键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极端天气,且今年的气温比往年同期低了不少,不利于蔬菜的生长,导致各种蔬菜生长缓慢,届时蔬菜的采收期延长,从而使得蔬菜价格上涨。比如像西红柿、有机花菜、香菜等蔬菜供应紧张,就使得价格大幅上涨。
3.蔬菜价格大涨原因三:运输成本增高
由于近期油价的持续上涨,使得汽油和柴油的价格增加,而运输蔬菜的方式大多是靠大型货车运行的,这样一来所消耗的油费上涨了不少,届时运输成本增高,从而蔬菜的价格也跟着上涨。
4.蔬菜价格大涨原因四:2022年疫情的影响。
2022年整年疫情直接影响到我国蔬菜产量,截止到2023年,届时就会出现节前效应,蔬菜的需求量会逐步上升,但由于目前蔬菜供应量低,因此价格就会上涨。
二、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因素一: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蔬菜的价格,因为在农业生产上很大程度是靠天吃饭的,尤其是春秋季的蔬菜,多数都是露天种植,若是有极端天气出现,就会使蔬菜品质下降、减产,严重的会出现绝收情况,从而就间接的影响了蔬菜价格。
因素二:消费导向
虽说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食物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每天所需的菜大多都是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生鲜蔬菜很受大众喜爱,因此人们的消费主要是蔬菜,自然蔬菜的价格就会上涨。
总之,蔬菜价格大涨原因具体是产量受损、低温天气及运输成本高造成的,而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条件及消费导向,因此今年的菜价就上涨了许多。
据报道,本轮涨价最贵时每斤菠菜价格高达17.6元。而在今年4月,一则“农民夫妻一车千斤菠菜卖了15元”的短视频却在网络刷屏。彼时,究其原因,是个别品种农产品滞销关乎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等因素,暂时生产过剩。仅过了半年时间,同一种菜品价格竟有如此大的变化,虽是区域性个例,但依然值得人思考。
就事论事,当前的“菜比肉贵”,原因之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遭遇蔬菜供应短暂性不畅。一方面,不良天气对菜价的影响有短暂的滞后性。由于前期连续阴雨,很多主产地发生涝灾,导致产量缩减,采摘不便、运输成本增高,终端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
菜价比肉价低,这是国内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蔬菜普遍比肉贵。近年来,我国部分蔬菜在特定时段里价格也比肉贵,一些高端品种常年比肉贵。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频繁,以天计并不夸张。与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业相比,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因短暂的供应减少造成价格上涨并不奇怪。
生猪和蔬菜各有其价格规律。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76.7%。而部分蔬菜价格变高的背后,则是短暂上涨的生产流通成本。对此,也无须过虑,高菜价会促使蔬菜供应增加,低肉价已挤出落后的养殖产能。蔬菜生产周期短、产能恢复特别快,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对区域和品种的引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菜价已在下降。有关部门已发布生猪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产能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菜比肉贵”之下,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不同蔬菜的涨幅不同、差距显著。以菠菜为代表的绿叶菜价格能涨数倍,同时,也有很多蔬菜特别是耐储运类的价格几乎原地不动。二是不同城市的涨幅不同,有的城市菠菜一斤15元,有的城市七八元,还有的四五元就能买到。这启示我们,蔬菜保供稳价,要紧盯百姓生活最常见的当家菜,以北方大中城市的冷季时段为重点。
菜价波动的背后,是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曾几何时,北方城市冬季吃菜难、选择少。随着蔬菜大棚的兴起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多次转型,种类不断丰富,布局和流通逐步优化。总体看,我国蔬菜供应有充分保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并遥遥领先。相比别的国家,中国人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吃上种类更丰富的蔬菜。
虽然我国蔬菜产业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但近年来自身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相比粮食,蔬菜生产机械化率依然较低,从种到收比较费工费时。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且薪资上升,土地流转费用上涨,这都是刚性成本。加之消费者需求日益高端化,新奇特优品种比例扩大。所以,近年来蔬菜价格总体呈稳中略升态势。
“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关乎千家万户,让每个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放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件必须做好的事。总体看,既要考虑市民需求,实现调得进、供得上、不断档,又要关注农民增收,真正实现“囤菜于田”“存肉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