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问题探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8:31:05
字号: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不断变化,出现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存在了些什么问题,并研究探讨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问题探讨]

关键词:农产品 营销渠道 建设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逐步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农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趋向市场化、国际化,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使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大,这就要求我国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进行改革,因为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农民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的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与持续发展。而农产品营销渠道是指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转移时所采取的一系列途径与措施。因此,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对于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的农产品营销意识进一步增强

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注视农产品营销工作,对我国农业市场营销主体进行专门培训,引导其转换经营观念,从生产领域游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流通行业,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与市场紧密的结合起来,农户对农产品的营销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农产品超市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农产品超市作为人们选购农产品的重要场所在大中城市等地方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一种现代化的新型营销渠道,这种营销渠道与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有环境优越、产品质量保证可靠等特点,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使得超市中的农产品占市场份额的比例呈大幅上升趋势,这无疑对传统农产品的经营策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这种将销售渠道转向超市的作为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三)农产品营销网络日趋完善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为异地之间的农产品交易奠定了基础,各地的农产品形成了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为主的纵横交错、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主要采取市场销售、网络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了交易的集散功能,各地之间的农产品呈现出一个结构化的网络系统,是农产品营销的一大进步。

(四)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由于我国近几年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已经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并且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1、形成了消费品市场和进出口贸易市场

比如说粮食、蔬菜、水果、肉、禽等这些农产品都属于消费品,它们会进入消费品市场进行交易;而进出口的农产品就会产生进出口交易,形成进出口贸易市场。

2、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批发市场是指进行农产品大规模批量交易的市场;而零售市场是将农产品分小批量销售给消费者的市场。比如,集贸市场、超市等都是农产品零售市场的主要形式。

3、专业市场、综合市场

专业市场是指以某几种专门的农产品作为销售对象的市场;而综合市场是指拥有各种各样产品的市场。

二、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虽然有了逐步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相比,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现代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主体绝大部分都是农户、零售的经营者、小企业主。但是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大,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形下,难以取得有效的产品信息,很大一部分农产品都是靠农民自己进行销售,这使得农产品的流通受到极大的限制,农产品营销主体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各营销主体之间都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没有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再加上营销主体的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而言较弱,很难在农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应,导致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现代化水平低。

(二)仍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

长期以来,农贸市场是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主要销售终端,农产品的零售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农贸市场这个载体来进行的。这种营销方式具有其无法规避的一些弊端,比如说经营不规范、销售量十分有限等等,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今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营销方式,比如说拍卖交易、网上交易、信用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但是由于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并没有在我国得到普遍的运用,使用者还是较少,传统的营销交易方式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主体主要是一些个体农户、零售商,这些营销主体他们的经营规模是非常小的,经济实力也较为薄弱,并且绝大部分都缺乏专门的营销知识。

(三)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度较低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够有效的反映市场买卖者的垄断程度。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迅速发展,规模也逐渐庞大,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比如说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平均交易规模较小,分散化程度高,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配套设施落后,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出租铺面这样一种简单的管理模式之上。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制度,每一个农户所获得的土地都极其的有限,使得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的集中化程度低。

(四)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不成熟

目前我国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营销渠道普遍采取的流程是:生产→采购→批发→仓储→销售→消费者这样的一个流通体系,这个体系它的环节较多,流通链条过长,导致渠道的绩效较低。这种营销渠道体系既影响到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也在各个环节加大了农产品的流通,同时也由于营销环节的过长导致一些容易腐烂的农产品在运输途中损耗严重,使得采购量与实际销售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加大了农产品的最终成本。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体系还不完善,还仅仅处于初步阶段。

三、完善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规模化的农产品营销主体

农产品营销主体,不管是生产领域的农户,还是流通领域的经营者,都应该不断的趋向于规模化、组织化以及一体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首先要从农产品的营销主体着手,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来不断改变我国以往农产品营销主体单一化的局面,来培育具有规模化的农产品营销主体,从而提高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竞争能力和组织化程度。比如说可以培养农产品营销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经营,这样就有利于各主体之间的资源互补,其次还可以引导农户建立起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共同开拓农产品市场,这样有利于各农户之间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营销能力。

(二)不断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

1、采取拍卖交易的方式

拍卖交易是国际上批发市场的一种常用的产品营销方式,拍卖交易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绝大多数的农产品都不会允许进行场外交易而应该进入到拍卖市场来进行交易,同时,拍卖交易它的主体在进入拍卖市场之前是经过了严格的资格审查,所以这样的营销方式可以减少传统交易中“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的发生,使得交易更加的具有公正性、合理性。

2、采取网上电子商务交易的方式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开始逐步取代传统营销方式,为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网上电子商务营销方式具有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化、交易透明化等特点,通过采取网上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的营销,能够弥补传统营销方式所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能够有效的解决农产品易腐化、难储藏、运输途中损耗大等问题,充分发挥其营销渠道的时间和地点效用,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从而化解农产品交易所带来的风险。

(三)逐步改善农产品经营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销售终端。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农产品经营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与整合已经势在必行。

1、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这就需要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经营模式。一是,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进行企业化管理,不管是在投资建设方面还是在管理方面都要按照现代的企业制度来进行管理,使产权明晰,管理科学。二是,要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施建设,使农产品批发市场能够具有集物资、价格、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并且能够建立起储存、保鲜等功能的基础设施。

2、建立农产品连锁超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性和购买的便利性,再加上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对农产品的质量、包装、运输等方面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逐步改善农产品经营模式,建立起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产品连锁超市。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连锁超市它具有比传统农贸市场更多的优势特征,比如说它能够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进入超市的农产品有国家的质量标准要求,能够为顾客提供优越的购物环境等等。因此,对农产品采取以连锁超市的运行模式经营,有利于农产品提供效率、降低成本。

(四)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

针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不成熟的状况,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改变以往多环节、长链条的流通体系,直接把农产品从生产者配送到消费者,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组织化程度高、制度规范化的农产品终端市场,比如说建立以超市为末端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来取代传统的批发市场体系。

综上所述,农产品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农产品营销渠道,能够使我国的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49-53.

[2]宋桂娥.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35-37.

[3]蔡文著,刘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2):494-496.

[4]杨福.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策略[J].山东纺织经济,2011,(3):84-85.□

根据农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帮助农民了解市场

在继续稳定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帮助千家万户了解市场,使农民能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结构。

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千家万户的农民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因此,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壮大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要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民调整结构。

3.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首先,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信息网络,强化省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健全县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将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向乡镇和农户延伸。做好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辐射面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设施以及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最后,要制订和修订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重新确立农业科技研发的重点。农业科技研发重点要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以粮、棉、油、糖、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其次,要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重点要围绕高科技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最后,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当前,要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种子、苗木、种畜禽、菌种等,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要结合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发展优质农产品提供环境条件。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96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