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三派有什么区别?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5:04:45
字号:

法家三派分别为商鞅主导的法治派,申不害的术治派和慎到的势治派。

法家三派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区别有:

1.治国变法的具体方略不同:势治派强调加强统治者(领导层)的权力而推行变法;术治派强调统治者必须以帝王之术来控制手下以达到巩固自己权威的目的;而法治派强调绝对的法治,即凡事依法而行。

2.侧重点不同:法治派重法、势治派重势、术治派重术。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而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制为核心思想。

扩展资料

战国末期的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将“势”、“术”、“法”三者糅合为一,即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

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在历史观方面,韩非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

在哲学上,韩非用唯物主义观点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

在认识论方面,韩非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认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这种把“参验”作为判别知识真伪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法家

商鞅变法不能被简单的视作一次封建改革,因为秦的土地制度并没有变成私有,依然还是国有的,这一点和之前的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差别并不大。但秦自春秋中期以来,向西扩充疆域,秦地地广人稀,商鞅变法的核心政策是“耕战”,于是变法之后,秦积极吸纳关东劳动力来秦移民耕作,商鞅所属的法家学派的观点认为,人做事都是出于功利的,通过赏罚可以奖励耕作,发展生产,于是秦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农业生产很快超过了其他国家。商鞅变法的耕战政策,明确为耕为战服务。且商鞅认为,国家如果不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则会产生一些闲散人员,一方面不利于国内的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会消耗国家有限的财富,败坏国民的风气,于是在强大的农业生产基础上,秦国建设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并且秦人若要摆脱低贱贫穷的处境,只能通过耕作生产和努力作战两条途径,使得自己从被剥削阶级变成剥削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战国时代的变法,主要都是法家在领导,但是只有秦国成功了,这是因为秦自春秋以来不断巩固君主集权,秦没有很多奴隶社会那样的宗法关系遗存,宗族势力不能摆布国君,而商鞅变法的政策,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君主一人的权利,且得到秦民的大力拥护,于是变法得以在秦国成功。

秦所处的关中平原,它的东面,是狭长的崤涵险道,它的东南面,是秦岭夹缝中的武官道,秦在这两面分别与魏,楚两强国交界。商鞅变法之初,秦国首先通过欺诈手段,控制了原来魏国在河西地区,从而完全掌握了秦向东的唯一通道,另一方面,秦与楚在武关附近,自秦惠文王到秦昭王时代,秦国通过外交欺诈与军事打击两种手段,将楚国势力彻底赶出陕南地区,从而完全控制了武关道,这样秦国在地理上完全占有了优势,为秦的最终统一打下良好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948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