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是晏阳初提出的。
晏阳初,1890年10月出生,祖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中兴村五社,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晏阳初是世界著名的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痼疾;而相应地,平民教育就是要提高农民 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组织力,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为手段,开展多种 乡村建设运动。他更是富有远见地提出了“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的口号。
下乡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应该注意几点:
第一,力戒浮躁。千万不要把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带到农村去,特别是要防止不切实际的这化那化,很多青年人多年来 接受了这样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未必真适应农村需要。
第二,平常之心。要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事。我们国家的稻作农业已经有6400多年历史,传统小农经济不是某些 个人想改就改的了的。一个人的能力本来有限,改变乡村面貌也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完成的,所以,平常之心很重要。
记住这两条,知识青年下乡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农民,我们说的是:改变自我,才能做家乡的主人。同样,对于 下乡的知识青年,我们也要说:改变自我,才能建设新农村。
农村社会的演进是一个缓慢的客观过程,中国的问题需要中国自己解决,也需要按照中国的国情解决。“三农”问题 不是哲学思辩,必须走出书斋,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才能谈得上开出方子。
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王竹森什么时间提出的王竹森四个一定和具体内容
林毅夫:
... ...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就“农民苦”而言,现在农业劳动大部分已经机械化,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农民感觉苦,不是苦在生产的强度、难度上,而是苦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付不起各种摊派上。同样,就“农业危险”而言,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收入增加而需求不会增加多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年均增长6.2%,这个速度并不慢。所以,要说“农业危险”,只能是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将来农民不安于农,农业才会危险。
... ...
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王竹森于1992年首届中国改革大奖赛中提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四个一定》。具体内容为:一定要建立中国农会,{从组织上提高保证农民的政治地位}。一定要建立中国农民法,{从法律上提高确保农民的权益和地位}。一定要建立中国农民节和世界农民节,{从节日文化上给予农民社会地位重视}。一定要提高农民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民主地位,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民主,法制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发展,促进,提高,带动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