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抛秧技术,用秧盘育秧苗,一亩地需要多少谷种,和秧盘?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1:35:46
字号:

建议播种量在每亩地用种10斤左右,每亩大田需备足434孔育秧软盘50-60块,或561孔育秧软盘40-45块。

水稻抛秧技术,用秧盘育秧苗,一亩地需要多少谷种,和秧盘?

摆盘时秧床正中央拉线,在中线的两边各横摆一张秧盘,用木板压实,做到盘与盘衔接无缝隙,软盘与床土充分接触不留空隙,无高低。盘底与秧床表面紧密贴合,以保证秧床与盘内营养土墒情一致。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防烧芽:主要注意育秧剂(包括化肥)不过量,营养土要拌匀施匀。

2、防串根:主要措施是播种后秧盘面上的泥土要清除干净,秧田灌水不上畦。

3、防秧苗徒长:主要方法是用烯效唑浸种或适时喷施多效唑。

4、防浮秧:主要措施是坚持花泥(遮泥)水抛秧,大风大雨天和深水情况下不抛秧。

5、防除草剂药害:主要是坚持用丁苄,田青,抛秧净等除草剂,不用含有乙草胺和甲磺隆的除草剂,并注意除草剂的用量和施用方法。

6、防无效分蘖多:主要措施是适当提早晒田。

百度百科-水稻抛秧技术

百度百科-育秧盘

三农今昔之水稻田间管理散文

这篇课文先总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重大变化,接着列举了四个实例加以说明。每个方面的变化,作者都拟有一个小标题,然后围绕着小标题具体叙述。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图书馆无书籍”,讲的是电子图书和激光机阅读,人们将文字、等信息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录在光盘上,具有费用低、检索快、可打印、方便阅读等特点。

戴维武1990年7月参加了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灯塔市分校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他将所学的科技知识运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并于1995被评为辽宁省科技星火带头人,被周边受益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的领头雁。

1996年,戴维武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三个村承包了200多亩土地搞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建了一栋占地1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和6000平方米的大棚种西甜瓜,收益不错。在他的带动下,全镇1997年种植西甜瓜面积猛增1000亩,仅此一项技术使农民每亩多收入2000元。

田生产在大河南镇占主导地位,但在育苗、节水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戴维武通过学习,掌握了无纺布钵盘育苗、节水栽培的技术。5年间,他给农民讲课400多场次,并每年拿出3000多元资金做试验示范经费。使农民认识到水稻简化栽培的好处。几年间,周边水稻无纺布育苗、抛秧栽培面积达1万多亩,这项省工、省时、高产的技术已被多数农民掌握。

戴维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不保留,无私传授给农民,他使粮食、蔬菜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使很多农民运用他的技术脱贫致富。著有《农业发展》、《未来科技》、《农业怎样提高产量》、《高质量农业》、《蔬菜培育》等有关农业的书。

“商店无顾客”,讲的是利用双向电视进行购物,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各国商店,购到世界各国的货物,省时省力。

“种田无土地”,讲的是无土栽培,这种技术利用营养液、容器和沙砾等,依照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人为地创造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这种方法节约土地,管理方便,免遭灾害,不受季节约束。

“工厂无工人”,讲的是利用机器人进行生产,机器人行动灵活,感觉灵敏,功能多样。到了机器人时代,“人们的劳动只是示范和开关电钮”,这样既能解放劳动力,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事例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社会将不断发生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爱科学,学科学。 戴维武1990年7月参加了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灯塔市分校农学专业学习,毕业后,他将所学的科技知识运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并于1995被评为辽宁省科技星火带头人,被周边受益农民亲切地称为致富的领头雁。

1996年,戴维武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三个村承包了200多亩土地搞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建了一栋占地1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和6000平方米的大棚种西甜瓜,收益不错。在他的带动下,全镇1997年种植西甜瓜面积猛增1000亩,仅此一项技术使农民每亩多收入2000元。

田生产在大河南镇占主导地位,但在育苗、节水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戴维武通过学习,掌握了无纺布钵盘育苗、节水栽培的技术。5年间,他给农民讲课400多场次,并每年拿出3000多元资金做试验示范经费。使农民认识到水稻简化栽培的好处。几年间,周边水稻无纺布育苗、抛秧栽培面积达1万多亩,这项省工、省时、高产的技术已被多数农民掌握。

戴维武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不保留,无私传授给农民,他使粮食、蔬菜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使很多农民运用他的技术脱贫致富。著有《农业发展》、《未来科技》、《农业怎样提高产量》、《高质量农业》、《蔬菜培育》等有关农业的书。 戴维武

灯塔市三农服务公司经理戴维武发明的水稻抛秧器最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戴维武一直在琢磨用机械抛秧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2000年,他利用打药机上的鼓风机配上装秧苗的托盘,用风力将秧苗抛向空中落在水田中,经反复研究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从2001年起,灯塔市三农服务公司增加了为农户机械抛秧作业项目。水稻机械抛秧比人工抛秧提高了工效,一亩地一个机械手仅用10多分钟,费用10元。这项服务开展以来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三农公司每年的作业面积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2004年的3万多亩。

经过4年的生产实践,戴维武对抛秧器和操作技术不断进行改进,使这项技术日臻(qin)成熟,并于2004年12月申报了国家专利。目前,受戴维武委托,抛秧器已由浙江和灯塔市的两个厂家配套生产,东北三省、浙江、江苏、河北、宁夏的客户已前来订货。

(一)水稻田传统除草

 水稻大田除草,历史上是农民们的一项主要农活,也是水稻生长期中最费工的农活,被纳入“田间管理”之内。

 水稻整个生长期中,差不多常常需要除草。因此有“稻耘黄秧草耘芽”、“稻耘七遍猪没糠,棉锄七遍白如霜”的说法。水稻除草有专门的工具。栽插后十多天,就应该耘田,之后,比较荒的田块,人工充足的话,每个星期就应该进行一次。因此,除草占用的人工和时间,是农活中最多的。

 东圩以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水稻除草工具,主要是两种:一是耘第一遍田用的“钨筒”。它是木工做成的,像是船底形状的木头工具,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五寸。尖头张尾,两根弯形的木条,包着三根横木,上面钉着14根方形铁钉。用长圆竹做成长柄,人们使用它在稻行间来回推拉,将才生长的野草除掉。这样的除草,田中要有浅水,被拉起来的野草,会浮在水面上。

 水稻经过了第一次耘田后,之后的除草,叫做“坮田”(念胎田)。坮田是将水排去,用坮耙在稻行间摩擦,将野草揉进泥土里。坮耙是铁匠制造的铁农具。长方形,长约五寸,宽约四寸,安装约两米的棍子做手柄。好的坮田人,“坮”出来的田,平整光滑,明亮如镜。至于每一季稻应该“坮”几遍,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根据田块草荒程度和劳动力情况。东圩这里的稻田,一般坮三次以上。由于稻田每耘、坮一次,田中的泥土便更加融和,对稻子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哪怕田中没草,人们都努力争取多坮一次。耘、坮田的进度,根据田的草荒情况,一般每天每人是一到两亩。

 由于除草工具具有一定的规格,所以,在推广密植的时候,因为行政干部对密度要求过高,人们总怕除草困难,接受不了。当时除草工具虽然进行了“改革”,因为制作的太小,在大田里使用,不够平稳,对田间除草不利。因此,当局发给的钨筒、坮耙,一直没有普及起来。生产队时期人们使用的除草工具,都是比传统的小,比推行的大,是“中型”的钨筒、坮耙。

 耘田或者坮田,在许多的农活中,算比较轻松的。都是站在稻行里使用工具,推推拉拉,劳动强度不大。因此,在耘田、坮田时,人们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农村里有口皆碑的民歌,大多数叫做“耘田歌”。唱这种歌时,总是一个人开腔,许多人跟唱。在耘田的季节里,每当走进风清气爽的田野里,总能听到曲调悠扬,引人陶醉的耘田歌声。

 如今,除草剂已经普及使用,钨筒和坮耙都成“古董”了,可是,它们在农业上长久的作用,应该记录在农业历史的档案簿上。

 钨筒、坮耙除草,只能除掉水稻田中常规杂草。已经长成的、太厚的恶性杂草则难以除掉。常规耕作的良田,都可以用这两样农具解决草荒,而“大跃进”以后,田土都荒芜了,广袤的草荒必须由人工用手拔除。人们长期地拔草,不仅累人,进度还很慢,难得及时消灭大面积草荒。当时,东圩生产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面努力地人工拔草,一面“瞒上不瞒下”地,以分自留地的名义,将最荒的田块分给私人耕种,并且每年轮换。经过了四五年的时间,才算逐步地消灭了猖獗的草荒。

 (二)紫云英的退去

 紫云英,东圩及其周边的'农民,叫它红花草,是水稻产区早春绿肥,曾经很受水稻产区农民欢喜。它是两年生草本,在第一年的深秋撒种,第二年夏天收获种子,与油菜的生长期基本相同。它不需要特殊管理和较多的肥料,像东圩这里的粘性重的土壤,只要撒点磷肥,就能够生长得很好。

 当年,每到清明过后,东圩及其周边的水稻产区,碧绿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紫红色的鲜花,来到田野里,像是进入了美丽的大花园。这便是紫云英茂盛的生长,所展现给人们的画面。它不仅枝繁叶茂,发达的根瘤菌,还富含着多种营养成分,是理想的绿肥。它嫩绿的茎叶,既是人们尝鲜的好佐食,更是饲喂牲畜的好饲料。而且由于数量广多,除留种田外,人们可以随意采撷。

 东圩这里本来不怎么出产紫云英,播种下去后总是长不出好庙子来。自从磷肥普及使用后,给紫云英撒点磷肥,居然生长得非常茂盛。东圩这里土地广多,自然肥料来源困难,紫云英便成了当家绿肥。它对改良土壤结构,促使粮食增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的年代里,东圩人对种植紫云英像种植水稻一样重视。因此,它的种植面积,居然普及到了所有的越冬空田,所以,每到春天,漫田四野都是繁花似锦的紫云英。

 东圩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水稻都是先撒播在秧田里,将秧苗育成后拔起来,再移栽到大田里。这样,育秧的时间是一个月以上。早春时节只需要将育秧的田块翻耕,百分之九十的大田,可以推迟约一个月耕作。而在这一个月里,正是冬眠过来的紫云英生长旺季。待紫云英生长得枝繁叶茂的时候,翻耕下去,便是良好的基础肥料。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很快。九十年代实行了抛秧,将传统的人工插秧渐渐地冷落下去;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实行着直播。这两项技术,比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幅度减轻,产量更好,普及很快。手工栽插基本上被革了命。正因为这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居然使紫云英退出了生产的范畴。

 种植双季稻,季节性很强,因此播种期都必须在清明边。水稻进行抛秧,虽然也需要育秧,但是秧龄只在二十天左右。一家一户的生产,进度很快,到抛秧的季节时,只需要三五天就完成了任务。紫云英在这时候还刚刚从冬眠期醒来,来不及生长,就被翻耕掉了,绿肥的作用不大。可是,人们还保留着它,仍然年年种植。

 水稻产区实行直播早稻以后,所有的田块都得在清明前后翻耕,如果还种植紫云英,那将是“白忙”了。因为清明边的紫云英,连冬眠都还没有真正苏醒,更谈不上生长,完全没有绿肥的作用,于是,凡是直播早稻的人们,只好不种植它了。这样,紫云英在东圩及其周边的双季稻产区,退出了生产范畴。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6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