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镇的经济发展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0:42:05
字号:

2006年来,张良镇以“菜、林、果、牧”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全力打造工业经济隆起带,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以“白色工程”蔬菜种植为优势的农业经济。农业是张良镇经济的基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菜、林、果、牧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张良镇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张良姜驰名中外。90年代初开始发展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的“白色工程”蔬菜种植,已发展到专业村17个,各类蔬菜种植面积13000余亩,年产量达8700万公斤以上,产值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5%。全镇共建蔬菜批发市场四个,负责为各地客商提供相应服务,以不断拓宽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蔬菜产品销往黑龙江、北京、内蒙、山西、陕西等省市和省内各地。从事蔬菜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人员达8000余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的40%。

张良镇的经济发展

蔬菜生产主要采取“两菜一粮”的模式进行间作套种,即蒜苗、番茄套玉米或芹菜、辣椒套玉米等,菜农人均年收入约2500余元。张良镇是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花生年产量200万公斤,成为豫西南最大的花生米聚散地;畜牧养殖、林果业发展迅速,平原建起了规模在千头以上的种猪养殖场三个,并带动1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200多户,山区以牛、羊喂养为主,建畜牧养殖小区4个,发展喂养专业户240多户;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共治理荒山5500亩,实施退耕还林5076亩,建丰雪桃、板栗、杜仲、银杏等基地10多个。2004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4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3元。

以腰带加工为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 张良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70年代末,张南村部分农户从山东购来皮革以家庭作坊式加工生产腰带。经过20多年的发展,腰带产业规模、档次不断升级,现在全镇腰带加工企业达32家,集中在张南、张北、段庄等村,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腰带15000多万条,带扣13000万个,产值16000多万元,年创利税2000多万元,品种花样达18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义乌、武汉、西安等地的专业批发市场设有批发网点,并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腰带生产和蔬菜种植一并成为张良镇的传统特色产业,被誉为“中华腰带第一镇”。全镇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50多家,特别是福滨木业公司、豫兴木业公司、恒利皮件厂、奔宝皮件厂等企业,生产势头强劲,经济效益可观。2004年全镇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43679万元,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张良镇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其它社会事业张良镇文教卫生与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现有中学两所,中心小学12所,幼儿园四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能及时接诊各类急危重病人。建有敬老院一所,入院老人达26名;计划生育基础建设不断加强,2004年人口自增率2.9‰,计划生育率96%。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张良镇广大干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先后被省、市、县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州名镇”、“省级科技示范镇”、“市级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等。

中国生产上常用的生姜品种有30~40个,大多为地方品种,且多数品种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区域性,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点。现择其主要品种介绍于下:

(1)莱芜片姜 莱芜市地方品种,为山东省名产蔬菜之一。近年来,华北各省、市均相继引种试种。该品种长势较强,株高70~80厘米,高者可达100厘米以上,叶披针形,功能叶长18~22厘米、宽2~2.5厘米,叶色翠绿,分枝性强,一般每株具有10~15枚分枝,多者可达20枚以上,属密苗类型。根茎黄皮黄肉,姜球数多且排列紧密,节间较短。姜球上部鳞片呈淡红色,根茎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品质优良,耐贮耐运,丰产性好。单株根茎重300~400克,重者可达1000克左右。

该品种对栽培条件较敏感,如气候适宜、肥水充足、管理精细,则发生分枝多,根茎各次姜球也多,常成双层或多层排列,姜块肥大,称为“马蹄姜”。如在土壤瘠薄、管理粗放的条件下,植株分枝少,地下部姜球亦少,多呈单层排列,姜块较瘦小,称为“扇面姜”。当地5月上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约为150天。一般每667米2产2000千克左右,高产田可达3500千克以上。

(2)莱芜大姜 莱芜市地方品种,为山东省著名特产。莱芜市及附近各县、市普遍种植,该品种植株高大,生长势强,一般株高75~90厘米,叶片大而肥厚,叶长20~25厘米、宽2.2~3厘米,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分枝较少,一般每株具8~12枚分枝,多者可达15枚以上,属疏苗类型。根茎姜球数较少,但姜球肥大,节少而稀,多为单层排列,生长旺盛时亦成双层或多层排列,根茎外形美观,辛香味浓,商品质量好,丰产性好。一般单株根茎重400~450克,在保护栽培条件下,单株重可达1000克以上,通常每667米2产2000~2500千克,高产田可达3500~4000千克,设施栽培可达5000千克以上,近年来,由于该品种出口销路好,颇受群众欢迎,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3)陕西城固黄姜 陕西省城固县地方品种,主要产区在吕村、五郎庙及宝山3个乡,栽培历史悠久,现主要分布在城固县湑水两岸,丰山与宝山之间,产品主销西安、宝鸡等大、中城市。该品种株高70~80厘米,每株分枝约12~15枚,最多可达30枚以上。叶宽披针形,深绿色,长约25厘米、宽3.0厘米。根茎肥大,外皮光滑,鲜姜黄皮黄肉,姜球顶部鳞片呈粉红色。老姜表皮黄褐色。姜丝细,姜汁稠,水分少,味辛辣,品质好,一般单株根茎重300~400克,最大可达900克,一般每667米2产2000千克,高产田可达2500~3000千克。

(4)江西抚州生姜 为江西省临川及东乡县农家品种,现抚州地区各县均有栽培。该品种植株直立,株高约70厘米,茎圆形,叶片青绿色,长20厘米左右、宽2.5厘米,根茎表皮光滑,淡**,肉黄白色,嫩芽浅紫红色,纤维较多,辛辣味强,早熟,生长期150天左右,该品种性喜阴湿温暖,不耐寒冷与酷热。当地4月下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一般单株重400克左右,每667米2产量1800~2000千克。

(5)广州密轮细肉姜 广州市郊农家品种,主要分布在广州北郊、从化一带。株高60~80厘米,叶披针形,青绿色,叶长15~20厘米、宽2~2.5厘米,分枝力强,分枝较多,姜球较小,成双层排列。根茎皮、肉皆为淡**,肉质致密,纤维较多,辛辣味稍浓,抗旱和抗病力较强,一般单株重700~1500克,间作每667米2产800~1000千克。该品种生长期150~180天,喜阴凉,适于间作,忌土壤过湿。通常2~3月播种,7~8月收获嫩姜,10月以后收老姜。

(6)黄爪姜 浙江省余杭县临平农家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该品种植株较红爪姜稍矮,茎秆稍细,一般株高60~65厘米,开展度40~50厘米,每株分枝13~17枚,叶深绿色,长22~24厘米、宽2.8~3厘米。根茎中等大小,姜球较小,节间较短,排列紧密。姜皮淡**,芽不带红色,故名黄爪姜。根茎肉质致密,辛辣味较浓,植株抗病性较强,惟产量稍低,一般单株根茎重250~400克。当地通常于4月下旬种植,6月下旬收挖种姜,8月初收获嫩姜,11月上旬收获老姜,每667米2产量1000~1200千克左右。

(7)江西兴国生姜 江西省栽培生姜历史悠久,地方品种颇多,以兴国、抚州、于都、上高和九江县为著名生姜产区。兴国九山生姜是江西名特产蔬菜之一,为兴国县留龙乡九山村古老农家品种,现全县均有种植。该品种株高70~90厘米,分枝较多,茎粗1.2厘米,茎秆基部稍带紫色并具特殊香味,叶披针形,绿色,叶长25厘米,宽3厘米,花似襄荷,有不整齐花被,雄蕊6枚,雌蕊1枚,但极少开花。根茎肥大,姜球呈双行排列,皮浅**,肉黄白色,嫩芽淡紫红色,纤维少,质地脆嫩,辛辣味中等,品质优良,耐贮耐运,通常4月上、中旬种植,6月初收取种姜,10~12月采收鲜姜,在当地立冬前收获的姜称“子姜”,立冬后收获的姜称“冬姜”,入窖贮藏后称“窖姜”,窖藏二年以上则称“陈年老姜”。子姜和冬姜主要作蔬菜及调味品用,窖姜和陈年老姜除食用外,主要作药用。以九山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酱菜、五味姜、甘姜、白糖姜片、脱水姜片、香辣粉等食品,深受群众欢迎。

(8)张良姜 为河南省鲁山县张良镇地方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根茎芳香味浓而持久,纤维细,含水量少,耐贮耐运,产量较高,一般每667米2产量2500千克左右,相传汉代曾列为贡品。

(9)湖南黄心姜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新邵县。该品种株形紧凑,分枝力较强,适应性一般,根茎皮、肉皆为淡**或黄白色,肉质细密,含水量较少,辛辣味强,一般单株根茎重1000克左右,适于制干姜或作药用。

(10)湖南鸡爪姜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郴州和耒阳县等地。该品种植株较矮,分枝多,根系较发达。因根茎形似鸡爪,故名鸡爪姜,单个姜球似竹根,节间短而密,含水量少,肉质致密,辛辣味轻,耐贮藏,抗病性强,单株根茎较小,不甚肥大,产量不高,主要供药用。

(11)疏轮大肉姜 广东地方品种,在当地普遍栽培,多进行间作套种,植株长势较强,株高80~85厘米,分枝力强,根茎淡**,肉黄白色,质地细嫩,辛味不烈,外形美观,品质优良,适于作调味品及糖渍之用,加工的糖姜是广东的出口特产。该品种植株较高大,一般株高70~80厘米,叶深绿色,分枝较少,茎秆粗1.2~1.5厘米,根茎肥大,皮淡**而较细,肉黄白色,嫩芽为粉红色,姜球成单层排列,纤维较少,质地细嫩,品质优良,产量较高,但抗病性稍差。一般单株根茎重1000~2000克。当地一般2~3月种植,7~8月采收嫩姜,10月至次年2月均收获老姜。其根茎可在田间越冬。

(12)爪姜(别名大杆黄) 为浙江省嘉兴市新丰及余杭县临平和小林一带农家品种,当地普遍栽培。该品种生长势强,株高65~80厘米,开展度45~55厘米,叶披针形,互生,浓绿色,长22~25厘米,宽约3厘米,植株分枝力强,一般每株分枝22~26枚,茎粗1厘米左右,根茎肥大,姜球数多,一般根茎左右宽23~28厘米,上下高10~13厘米,节间稍长,皮**,肉质蜡黄,芽带红色,故名红爪。根茎纤维少,辛辣味稍浓,品质优良。嫩姜可腌渍或糖渍,老姜可作调味香料。单株根茎重400~500克,重者可达1000克以上。一般每667米2产量1200~1500千克,高产者可达2000千克。

该品种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冷干旱,抗病性稍弱,当地通常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11月上、中旬收获,每667米2种植4000~5000株。为提早上市或进行加工,可于8月上旬收获嫩姜。

(13)安徽铜陵白姜 安徽省地方品种颇多。如宣城姜、休宁雁里姜、潜山猴姜、舒城黄姜、嘉山鸡爪姜、临泉虎头姜等。但以铜陵白姜最为有名,是安徽省著名特产。传说清代乾隆下江南时,食铜陵糖冰姜后赞不绝口,称“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食后有“隔夜之香”的感觉。该品种生长势强,株高一般70~90厘米,高者达100厘米以上。叶窄披针形,深绿色,姜块肥大,鲜姜呈乳白色至淡**,嫩芽粉红色,外形美观,纤维少,肉质细嫩,辛香味浓,辣味适中,品质优,适于腌渍和糖渍。当地通常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高畦栽培,搭高棚遮荫,10月下旬收获。一般单株根茎重300~500克,每667米2产鲜姜1500~2500千克,铜陵人喜食生姜,并视生姜为良药,常称“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

安徽舒城生姜是舒城的农家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据舒城县志记载,唐朝即有栽培,该品种长势强,株高约80厘米,茎粗,分枝10~12个,茎枝丛生角度小。叶披针形,长约20厘米,宽约2.5厘米,深绿色。根茎肥大,表面光滑,长约5.5厘米,宽约3.2厘米,皮肉均**,嫩芽粉红色,单株根茎400~500克,每667米2产量1500~2000千克。产品肉质松脆,辣香味浓,纤维少,品质佳,广泛用于调味品,适宜加工。生长期长,有较强的适应性,表现较耐热耐旱,但不耐涝。当地立夏前后播种,10月下旬收获。

(14)江西黄老门姜 江西省九江县黄老门乡农家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该品种植株直立,株高80厘米左右,分枝较多,茎粗1厘米左右,叶披针形,深绿色,长25厘米,宽2~3厘米。根茎姜球排列较紧密,但不甚规则,皮薄,淡**,肉黄白色,嫩芽淡紫红色,质地较细,纤维少,辛香味浓,辣味稍强,品质好,耐贮藏。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10月中、下旬收获,一般每667米2产量1500~2000千克。

(15)遵义大白姜 贵州省遵义及湄潭一带农家品种,根茎肥大,表皮光滑,姜皮、姜肉皆为黄白色,富含水分,纤维少,质地脆嫩,辛味淡,品质优良,嫩姜宜炒食或加工糖渍,一般单株根茎重350~400克,大者可达500克以上,一般每667米2产量1500~2000千克。

(16)来凤生姜 湖北省来凤县农家品种,又称凤头姜。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鄂西的来凤、恩施等县市。该品种植株较矮、叶披针形,绿色,根茎黄白色,嫩芽处鳞片为紫红色,姜块表面光滑,肉质脆细,纤维少,辛辣味较浓,香味清纯,含水量较高,品质良好,适于蜜饯加工,但不耐贮藏。中晚熟,通常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获,一般每667米2产量1500~2000千克。

(17)枣阳生姜 湖北省枣阳县农家品种,根茎鲜**,姜球呈不规则排列,辛辣味较浓,品质良好,可作辛香调料,亦可作腌渍原料。该品种畏强烈光,生长期间需搭荫障,当地于4月上旬催芽,5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收获。单株根茎重300~400克,大者可达500克左右,一般每667米2产量2500~3000千克。

(18)玉林圆肉姜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品种,全区各地均有栽植,以玉林地区各县栽培较多。该品种植株较矮,一般株高50~60厘米,分枝较多,茎粗1厘米,叶青绿色,长20~25厘米、宽3.0~3.5厘米,根茎皮淡**,肉黄白色,芽紫红色,肉质细嫩,辛香味浓,辣味较淡,品质佳,较早熟,不耐湿,较抗旱,抗病能力较强,耐贮耐运。当地于2月中、下旬播种,8月中旬以后开始收获嫩姜,9~10月是收获适宜期。生长期180~230天,产量较高,一般单株重500~800克,最重的可达2千克以上。

(19)福建红芽姜 该品种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植株生长势强,分枝较多,根茎皮淡**,肉质蜡**、芽淡红色,叶鞘基部鳞片亦为淡红色,根茎纤维少,质地嫩,风味良好,一般单株根茎重500克左右。

(20)四川竹根姜 四川省地方品种,主要分布在川东一带。川西南亦有种植。植株高70~80厘米,叶披针形,绿色,根茎为不规则掌状,表皮浅**,嫩芽及姜球顶部鳞片呈紫红色,肉质脆嫩,纤维少,品质优,适宜作软化栽培。不耐旱、不耐涝,抗病性较强,产量较高,一般单株根茎重250~500克,每667米2产量2500千克左右。

(21)绵阳生姜 四川省绵阳市郊区农家品种,植株较高大,株高一般75~100厘米,分枝性强,叶披针形,长约27厘米左右,宽约3.0~3.5厘米,绿色,根茎为不规则掌状,淡**,纤维少,质地脆嫩,品质优良。单株根茎重500克左右。当地4月上旬种植,生长期约130~190天,8月下旬至11月收获。一般每667米2产量2000~2500千克。

(22)台湾姜 在台湾省的宜兰、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台东、花莲等县都栽培生姜,其中宜兰、南投生产嫩姜较多,台东、嘉义、云林和花莲则以栽培老姜为主。主要栽培品种有生番姜(南洋姜)、竹姜、粉姜、水姜、黄姜等。

上述介绍的品种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选用,但在当地更换品种之前,应对要引进的品种先进行试验,如果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消费习惯,则可以引进,否则不然。

除上述优良品种外,还有四川的泸州白姜、成都二黄姜、浙江永康县的五指岩姜、辽宁省的丹东白姜等也都具有生长势强、高产优质等特点,也是我国生姜的优良品种。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6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