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宜州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5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幅创三年来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亿元大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6.8%。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39.5:27.7:32.8调整变化为36.2:28.3:35.5。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元,达到人均8668元,增长10%。
2011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2亿元,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32.2%,总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亿元,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1亿元,增长19.35%;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增长22.86%。非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4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5亿元,增长17.4%。
201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7.51亿元,增长3.4%;财政收入7.2239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亿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增长12.4%。
据初步测算,2013年宜州市地区生产总值94.1亿元,增长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7.55亿元、13.56亿元,分别增长13.46%和9.9%。 在工业发展中,宜州市形成了以“蔗糖、茧丝、矿产、食品、建材、水电、机械加工”为核心和支撑点的工业体系。
200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亿元,增长15.2%。实现工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16.1%。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增长40.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6%。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由去年的22.5%提高到2007年的23.9%。
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4.7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47%,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29.5%。茧丝绸、生物质化工、甘蔗综合利用、机械制造配套加工、矿产品加工和以酒业为主的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制糖、茧丝绸、化工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4.2亿元、11亿元和5.8亿元,分别增长22.3%、35.3%和35.1%。 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中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异常高涨。土改后不久,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克服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困难,推动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54年全县粮食总产由1952年的5.72万吨,增至7.48万吨。农副产品丰富,市场活跃。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大规模兴修水利,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经过引进新技术,选用良种,扩种双季稻,使生产有一定的进展。1958年秋起,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所谓供给制,吃大锅饭,打乱了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干部犯“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的错误,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生活的严重困难。1960、1961、1962年3个年度的农业总产值均比1956年低11%~20%。1963年县内遭受特大干旱,粮食生产跌入低谷,只有解放初期的水平。1960年冬起,先后开展以反“五风”为内容的整风整社运动,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重申人民公社仍实行集体所有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和生产责任制。坚持评工记分,解散公共食堂,重建农民家庭经济。发还自留地,鼓励经营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之后,清退了一批职工还乡生产,大量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增加农业贷款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解放了生产力,搞活了经济,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达8.84万吨,比1956年增长22.7%。1966年达9.70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领导机关被夺权,基层行政组织被搞乱;继又采取一系列“左”的做法,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限制家庭副业,关闭集贸市场,搞单一经济,使经过调整后略有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又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政府坚持“以粮为纲”,粮食生产仍有所增长,但时有升降。70年代中期宜山县被定为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县。1977年粮食总产15.89万吨,比1966年增长63.8%,年均增长6.2%。由于从事单一经济和平均主义盛行,增产却未增收。农村日工分值只有3、4角钱,低的仅7、8分。超支户、困难户增多,温饱问题未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改革了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3年粮食总产达21.5万吨。但在大好形势下产生了满足情绪,放松了农业生产。有的盲目流向城镇弃农经商。1984、1985、1986年粮食总产均低于1983年水平,减幅在21%~23%之间。1987年贯彻中央治理整顿方针,集中力量抓农业生产和以发展糖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并采取增加投入、科技支农、推广良种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粮食、甘蔗、桑蚕、水果成了种植业的4大支柱。1989年粮食总产达2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粮食总产22.57万吨,农民人均口粮317公斤。当年农业总产值18205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为9347万元,占51.34%。粮食作物产值为5797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62%;经济作物产值3152万元,占33.7%。在1952至1990年的39年间,县财政对种植业的投入为1905万元。全县农民共缴纳公粮和交售购粮134.1万吨。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3.65亿元,同比增长5.5%。粮食生产相对稳定,蔗桑产业巩固壮大,桑园种植面积为26.4万亩,增加1.74万亩;鲜茧产量4.21万吨,增长18.3%。糖蔗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糖蔗总产量达到213.66万吨,比上年增长29.3%。全年出栏肉猪头数51.06万头,比上年下降12.4%;生猪存栏20.86万头,下降34.8%;出栏肉用牛8.65万头,下降15.4%;肉类总产量5.01万吨,下降16.6%;水产品产量9063吨,增长0.7%。
2011年宜州粮食总产量达21.8万吨。全市农林渔牧业总产值完成55亿元,增长3%。新种甘蔗面积11.1万亩,总面积达45.4万亩。全市桑园总面积达30.3万亩,鲜茧产量达5.04万吨;收集处理蚕沙1.23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3406吨;生产桑枝菌棒达6016万棒,产值达1.5亿元;桑蚕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达30.64亿元,增长20%。被评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2012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22万吨。全市扩种甘蔗面积4.37万亩,推广优良品种种植面积16.4万亩,种植面积扩大到47万亩,全年原料蔗总产量预计达173万吨,产量较2011年提高近50万吨,农民种蔗收入达8亿多元。桑蚕优势进一步扩大,全市桑园面积达31.3万亩,鲜茧产量5.29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到18.28亿元,桑枝食用菌完成生产6000万棒。宜州市荣获“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强县”称号。
截止2013年10月,宜州已连续8年为中国第一大桑蚕基地县市。2013年宜州市桑园总面积发展到32.3万亩,全市养蚕138万张,全市养蚕农户11.9万户51万人,占农村总户数90%以上,农民人均养蚕收入4970元。宜州市有18家茧丝绸加工企业,产品畅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全市有鲜茧收购资格的茧站270家,分布在16个乡镇200个行政村。 2000年:2.81亿 2001年:3.0591亿 2002年:3.01亿 2003年:3.32亿 2004年:3.7029亿 2005年:4.4亿 2006年:4.08亿 2007年:4.5亿 2008年:5.028亿 2009年:5.18亿 2009年:5.08亿 2010年:6.01亿元 2011年:7亿元2012年7.2忆 2013年:7.5亿元2014年:2015年:
广西河池宜州能晚熟龙眼,目前,广西较晚熟且栽培性状较优的龙眼品种有白露、中秋、立冬本等。白露平均单果重12.5g,可溶性固形物18.0%~19.0%,可食部分65%,成熟期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初,1993~1994年被评为广西区优质果品,1996年广西桂平市被国家农业部定为白露龙眼生产基地和苗木生产基地。中秋平均单果重11.6g,可溶性固形物18.5%~19.7%,可食部分66%,成熟期9月下旬。立冬本平均单果重12.3g,可溶性固形物19.2%~20.3%,可食部分66%,成熟期9月下旬。晚熟栽培的园址应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通透性好、直接日照时间短的山坡地,园址小环境要好,如日晒较少、通风凉爽、有水源等。
晚梢是指龙眼结果母枝的抽生时间相对较晚,以培养早冬梢作来年的结果母枝。在年平均温度21.4℃的龙眼栽培区,早冬梢宜在立冬至小雪即11月上中旬抽生,小寒即1月上旬老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