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大国跟是否进口日本的大米没有直接关系。欧盟农业发达,不仅大而且强,需要进口热带的农产品就不说了,也要从中国进口蔬菜和畜禽产品。我国从日本进口大米的数量较少。我国从日本进口大米的数量较少,与我国庞大的稻米产量和人口基数相比,九牛一毛。
2、与日本相比,我国水稻大米产业大而不强。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世界领先,但在稻米品质研究方面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在大米加工和品质标准等方面较日本仍有待完善。?
3、品种选育方向决日本大米品质的均值保持较高的水准。我国与日本都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一直以来,我国水稻品种选育以高产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才将优质提升到与高产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品种选育很早就重视品种,同时,日本鼓励品种的改良,可以使日本品种的品质不断升级。赫赫有名的“越光”早在1956年就在日本推广,比我国品种审定制度都早了若干年。因为日本本土纬度较高,生产的均为粳米。而中国因纬度跨度大,形成了北方粳米,南方籼米的消费习惯。所以,我国进口的日本大米都是粳米。
4、供给侧改革。我国知名的高品质大米多如繁星,但日本越光、泰国香米和印巴地区的巴斯马蒂依旧有其消费市场。天天山珍海味,也难免怀念粗茶淡饭。再说了,你能决定自己以后再也不去日料店,但能阻止在华日本人去买点日本大米嘛?
5、国际贸易的需求。这边国内玉米价格一跌再跌,另一边又批准进口老美的玉米,你以为管理部门是傻子,实际上都是“套路”!
一、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相对于需求还是有缺口,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种调剂的大米、小麦和玉米,这部分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
二、一些不受关税配额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加剧了粮食进口量增长的趋势。根据WTO的贸易规则,在我国承诺的配额内,对进口粮食实行1%的低关税;超出配额的进口则要实施65%的关税。
三、我国有2.3亿农户,平均每户的耕种面积不足0.5公顷。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遇到很大困难。粮食产量虽然在增长,但是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推动了国内粮价逐步上涨,导致更多来自国际市场的粮食进入了中国。
扩展资料: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进入新世纪以来这15年,粮食的生产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豆产量不断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超过了80%,而大豆是我们需求增长最快、供求缺口最大的一个品种。
玉米产量15年翻了一番。增产的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这是当前粮食供求当中的突出矛盾。粮食供给制度改革至少要实现四个重要目标:
一、要逐步减少关税配额外的玉米替代品进口,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让国内玉米价格回归到与国际市场相近的水平。
二、新的库存不能再增加,这是数量问题,但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去限产,而是要放活机制。
三、放活市场。“价格合理了,玉米购销实现多元化主体、多渠道流通,让市场主体都愿意采购粮食,库存的压力才会减下来。”
四、不能让农民太吃亏。陈锡文强调,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农民利益“大起大落”的情况。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农业政策不当,损害了农民利益,会导致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在改革过程中维护好农民的合理收益,是保障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阀门。”
人民网-丰收为啥还进口——我国粮食供需结构出了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