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领先,领先,是石门柑橘产业的座右铭。
1963年11月,梅伯银技术员倡导引种无核蜜橘,在有核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是领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农业科技部门先后聘请华中农学院教授章文才、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民、常德地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孙定国等权威担任技术顾问,制定“特早熟蜜橘优先发展”路线,长期一以贯之。1984年9月,承办了“全国柑橘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现场评价会”。 1988年12月,“石门柑橘特早熟系列技术开发”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首届“星火奖”一等奖,刘庆民、熊继和、邢修民喜获金质奖章。1999年9月8日,石门县人民政府与日本国日中技术交流会签订五年期的友好合作协议,确定秀坪园艺场为“中日友好柑橘场”,重点建设其二分场“中日友谊橘园”。2000年6月,组成石门县柑橘技术考察团,考察访问了日本柑橘主产区。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挪威、西班牙、以色列、韩国等国际社会交流,石门柑橘实现了与世界紧密接轨。2000年10月,中国柑橘学会授予石门“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称号。2001年10月,石门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柑橘之乡”。2004年底,“国家级优质特早熟蜜橘无病毒种苗繁育基地“落户石门,进一步夯实了石门柑橘创先争优的雄厚基础。
县农业局副局长兼柑橘办主任方元久深有感知,科技领先,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柑橘产业建设的法宝,丝毫懈怠不得。
多年来,石门县依托早熟蜜橘的特色,做大规模,以早抢市,以优占市,以多持市,赢得了主动,赢得了商机,赢得了知名度,赢得了效益。
在贸易全球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石门柑橘一直保持着“品种、品质、品牌”的主动权。
2009年3月,县农业局、柑橘办筹资400万元人民币,为易家渡、楚江、新铺3个乡镇免费供应5500亩无病毒橘苗,配套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设施设备,建成全国最大的无病毒柑橘出口基地。
为避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县农业部门相继制定了《柑橘规范化培管技术》、《柑橘高品质化管理技术》、《无公害食品·石门柑橘》等一系列标准,全县4.4万口沼气池托起了庞大的“猪—沼—橘”生产农业产业链,全县建起了5万亩绿色食品和20万亩无公害柑橘基地。“金湘源”柑橘获美国农业部NOP(有机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湘冠”柑橘获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三圣乡株木岗园艺场2300亩橘园和新关镇五桂桥村2000亩橘园均取得欧盟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2001年11月,石门县被国家农业部、对外经贸部命名为“全国园艺产品(柑橘)出口示范区”。2005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石门县“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称号。2007年1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秀坪园艺场为“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金湘源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耗巨资引进欧盟产柑橘光电分选加工处理系统,美国FMC、西班牙佛美萨等国际水果保鲜处理企业在石门设点服务,将石门柑橘标准化产供销水平抬升到了世界前沿水平。县农业局长李良军说,多年来,石门县柑橘狠抓标准化生产,尝足了甜头。
“大念品牌经,稻草变黄金”。紧扣时代的脉搏,石门柑橘逐渐实现从“产品”到“名品”的“变脸”。
1998年8月,石门县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注册“湘冠”、“金果”商标,结束了石门柑橘没有品牌的历史。后来,又相继注册了“皂市”、“秀坪”、“石门红”、“金湘源”、“橘友”、“雾禾”等商标,品牌队伍不断壮大。 2001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柑橘文化节在橘乡石门盛妆启幕,在陈文浩、朱晓平、熊大顺三任县委书记的“接力赛”中,此后每年一届,颂橘、唱橘、演橘、画橘、写橘、赏橘、品橘、赛橘等系列活动,连续八届柑橘节总策划人、著名作家张天夫创作的《橘颂》和《石门红》,黄士元《青山绿水橘飘香》,佘致迪、周雄和孟勇《金橘漫天红》,石煌远和孟勇《橘子红了石门红》,张深奥和张福雄《土家汉子》,陈文河《石门的橘子》,杨昌伟《秋日》,陈文曙《橘颂》,张友亮《橘香满石门》,以及《神奇石门_____中国名家画橘乡石门》画册等上千件文学艺术作品、精彩纷呈。县城“橘香路”澧水柑橘文化观光带绵延2公里,龙凤“赏橘亭”、秀坪“柑橘文化展览馆”、“中日友谊橘园”、“柑橘文化长廊”等柑橘文化景点,精典雅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石门橘乡》、湖南卫视《玫瑰之约·石门橘子红了》、《全国柑橘产业化建设论坛》、“柑橘狂欢节”等重大专题,精美绝伦,极大地提高了石门柑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1年9月,石门县委县政府筹资18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皂市柑橘大市场,市场年交易柑橘近30万吨,成交额约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产地交易中心,被命名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目前,全县共有16个柑橘主产乡镇,柑橘专业村220个,建成了以蒙泉、夹山、秀坪、新关、皂市、白云等乡镇为主的30万亩早熟特早熟蜜橘基地,以维新镇、三圣乡为主的6万亩纽荷尔脐橙基地,以磨市镇为主的2万亩椪柑基地,以雁池乡为主的5万亩中迟熟蜜橘基地,以所街乡为主的1万亩冰糖橙基地,专业大户4.7万户。在县柑橘协会和14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下,金湘源食品、秀坪园艺场、恒园果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7家果品分选打蜡厂及3200个柑橘营销大户精诚合作,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谱写着柑橘产业新的辉煌。
2008年度,全县共有出口注册橘园29个面积10万亩,柑橘出口加工注册企业22家,当年出口9.44万吨,占到39.1万吨总产量的24.1%,实现了自1968年以来的连续四十一年对外出口,果品远销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意大利、荷兰、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柑橘出口第一县”的影响力更加显著。
2009年1月18日,总投资7500万元,年计划加工橘瓣罐头2万吨的节节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掀开了石门柑橘向精深加工领域突破的新的一页。
“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成就了石门柑橘,今后要更上一层楼”,县委书记熊大顺,一直在橘乡“摸爬滚打”,是柑橘产业发展壮大的见证和决策者,对进一步做大做强柑橘产业,他信心十足。
每年一度的中国石门柑橘节名扬全国。
打造品牌 拓展市场_怎么拓展市场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举办中国农民艺术节有利于推进文化农产品走向市场和农民文化产业的形成,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举办中国农民艺术节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③举办农民艺术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④举办中国农民艺术节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2)①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我国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有利于人们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
3月17日,记者从福建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十三届漳台经贸恳谈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产品交易会将于4月9日-13日在福建漳州市龙文区吉马国际家居广场举办。本届交易会将邀请众多知名农产品采购供应商参会参展,预计将迎来1000多家展商,而采购商则有望突破600个。届时,好又多、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世纪年华、人本等国内外知名超市总裁、中国区总裁、副总裁可望参会。
据漳州市副市长王耀泉介绍,漳台经贸恳谈会从199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累计签约合同项目1723个、合同外资52.81亿美元,是推动漳台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自两岸全面“三通”后,从漳州港直航台北,全程仅用14小时,比以往节省30小时,往返节省费用30万元人民币,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漳台两地合作优势进一步凸显。“本届交易会将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增信心抓机遇、扩招商拓市场的一次盛会。”王耀泉说,“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需求减少,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本届恳谈会增办首届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就是要立足漳州的农业优势,通过展会推介,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届时,漳州市(农副产品)十大名产将亮相展会,通过品牌牵动进一步扩大漳州农产品对外知名度,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备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漳州(农副产品)十大名产”评选活动,日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本次活动组织者之一的漳州市副市长王耀泉,就举办“十大名产”评选活动的目的等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王副市长,您是“十大名产”评选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请您谈谈“十大名产”评选活动目的是什么?
王:漳州是全国首批“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全国首批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全市已形成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出口创汇基地。漳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果、蔬菜、食用菌和花卉生产与集散中心、福建最大的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对台农业合作引进基地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漳州水仙花”、“长泰芦柑”、“ ?溪蜜柚”、“天宝香蕉”、“云霄枇杷”、“东山芦笋”等一批名牌农产品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农业是漳州“天然”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漳州发挥气候、资源、区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建全国著名的食品工业基地。“十大名产”的评选将扩大漳州“名、优、特”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漳州品牌带动战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这次评选“十大名产”的目的所在。
记者:您刚才说农业是漳州的“天然”优势产业,能否谈谈有那些优势?
王:农业是漳州的优势产业,漳州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十分突出:一是气候优越,属于南亚热带最北一块,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佳的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农业宜种性很广,素有“鱼米花果之乡”、“天然大温室”美称;二是资源丰富,山海田俱备,耕地230万亩,山地1238万亩,海域面积是土地面积的1.5倍,可利用浅海水域180万亩;三是区位优势,地处厦门、汕头两个特区之间,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占35.8%。漳州农业与台湾有很强的互补性,台湾能种的漳州几乎都能种。90年代以来,漳州大量引进台湾优良品种、种养技术和加工设备,就是得益于与台湾的地缘优势。这些"天然"优势造就漳州很多“天然”的名产。
记者:漳州市“名产”有哪些?
王:漳州水仙花驰名中外,六大名果香蕉、芦柑、蜜柚、菠萝、荔枝和龙眼胜名远传,全国“柑中冠”、 “柑中王”均产自漳州,文旦柚、坪山柚与广西沙田柚和泰国柚并列为世界“四大名柚”,长泰明姜和砂仁、诏安咸金枣、南靖巴戟天、南胜麻枣美誉东南亚,漳州蘑菇、漳州斗鸡、沙西红寻、龙海金定鸭、诏安蜜柚茶、闽南黄牛、诏安灰鹅、竹塔泥蚶、杜浔酥糖人人皆知。
现在的名产推陈出新,“明星”不断涌现,比如平和?溪蜜柚、华安铁观音、诏安青梅、浮宫杨梅、漳浦大葱、南靖兰花等等;此外,过去名产主要集中在初级农产品,而现在已经拓展到加工品,比如天福茶食品、漳州罐头(紫山、同发、立兴)、信华食品、厨师肉松、东方蜜饯、东兴鱿鱼丝、“海魁”蟹肉等就是众多加工品“名产”的杰出代表,有力地推动漳州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记者:请介绍一下漳州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王:近年来,漳州食品工业发展迅猛,名产众多,成为“工业立市”的支柱产业。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有350多个,紫山集团、同发食品集团被评为“中国罐头十强企业”,东方食品集团是全国蜜饯行业理事会会长单位,正努力打造“世界名产”。厨师食品集团是食品龙头企业中的新秀,厨师工业园用地1100亩,加工设备具有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达产后年产值可超20亿元,有望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食品工业企业。这些以农业为本的企业成功的创业、打造名品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记者:请介绍一下漳州农业创品牌的情况。
王:目前,全市农产品(含加工类)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福建省著名商标38个,福建名牌产品48个;有7个产品获得原产地证明商标;1个产品获得集体商标;这些品牌很多都是漳州名产的产物,我想,这也是我们这次评选“十大名产”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我们要“激活”漳州名产的活力,让它衍生出更多更好的更高的名牌。
记者:怎么“激活”漳州名产的活力。
王:一是要做好漳州名产宣传,扩大漳州“名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激活”漳州名产的活力,我想再次强调,这是也是我们举办“十大名产”评选活动的目的;二是建立优势、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九条农业产业基地,这些基地要巩固和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为名产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特色的农产品;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加快以种植业为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及追溯制度的建设,加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力度,全面提升漳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漳州名产提供保障。为了强调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这次评选活动还对推荐产品设置了许多与质量安全相关的条件,包括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安全体系等相关的条件,还对候选产品进行随机抽检,目前,所抽检的产品全部为合格。
这些工作如果得到加强,我们的名产就能“激活”,我们的名产就能得到发扬和发展!
记者:最后,我想也是全市人民最想了解的是“十大名产”评选活动的进展情况?
王:这次评选活动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的支持,也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众多市民在关注和期待她们心目中“十大名产”的出台。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各县(市、区)推荐和精选出来38个候选产品,已经过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评估遴选,再从中精选出25个候选产品;3月10日,已按日程安排按时对这25个候选产品公示和宣传,进入公示和公众投票阶段;从这两天来网络点击的“拥堵”,短信发送和热线拔打的热度,《闽南日报》的热销,媒体各界的热播和市民投票的热情程度来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反响强烈,超乎预期”。
在两岸呈现新的积极发展的形势下,尤其在当前需要两岸共同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第十三届漳台经贸恳谈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产品交易会的召开更具有特殊意义,倍受两岸关注。我们相信,在两岸业界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第十三届漳台经贸恳谈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农产品交易会一定能够成为两岸携手应对严峻挑战,实现转危为机的的平台,成为闽台共同拓展合作交流领域,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