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2:49:13
字号: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茶的历史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扩展资料;

喝茶的好处

1、帮助散热

在现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喜欢喝冷饮来解暑,但其实喝凉的东西会把热给遏制住,不容易散出体外,导致生病,多疑在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热的话,应该喝些热茶,发一发汗,很快就将体内的热散走。

2、防晒

绿茶含有一种叫儿茶素的成分,有着很强的抗氧化的功效,将绿茶中的儿茶素提取出来支撑护肤品,涂在肌肤上,可以帮助肌肤抵抗阳光照射的伤害。当然直接喝绿茶也有着防晒的效果。

3、止泻

茶能和蒜瓣一起配合,帮助止泻。大蒜有着解毒消炎的功效,而茶水能够起到抑菌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肠道中有害细菌的抑制,将茶和大蒜配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止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喝茶有4大好处 但要根据体质决定“茶”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

研究所按照 “深化改革、奋发进取,开拓科技和经济工作新局面”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服务农业主战场、攀登科技新高峰”和“三个代表”等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面向自身发展需求,实施“用成果创效益、用人才争效益,盘活资源出效益”的发展方针,加快了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步伐,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姻”及合作;利用科研优势,将成果与市场对接,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联动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效。 1、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成果转化

研究所针对全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油料生产发展提供的良好契机,加大了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开展科技兴农和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在河南信阳、贵州湄潭、湖南长沙、安徽合肥、铜陵、芜湖和湖北宜昌、监利、荆州、鄂州、武穴、新州等地组织召开了一系列油料作物新品种示范现场会, 通过农产品博览会、种子交易会、科技示范县建设、科技示范园活动以及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研究所的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同时,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加快了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向市场的步伐。近两年来,研究所新品种推广面积年均达4000万亩以上,其中,油菜3000万亩以上,花生700万亩以上,大豆、芝麻、蓖麻等其它油料作物300万亩以上 ,覆盖鄂、湘、桂、黔、皖、豫、苏、陕、晋、川等10个省97个县(市)。

2、科、工、贸紧密合作,产业化建设拓展“新天地”

为了抢占油料科技产业的制高点和市场份额,研究所积极开展了与相关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的广泛合作,探索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构建油料产业大市场的成果开发之路。先后与龙发集团、湖北种业集团、深圳国商集团、内蒙金宇集团、天颐油脂加工企业、丰乐种业集团、湖北龙发种业集团公司、湖北省富悦种子集团等单位签定了以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为先导、以研究所品种(技术)为核心、以广大农户为“原料车间”的优质油菜规模种植、合同收购、高效加工、联动发展的一揽子合作协议。如与中种集团华中油菜种业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厅的合作, 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号”累计推广面积已达800万亩;与湖北省种子公司合作,油菜新品种“中油杂2号”去年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今年可到500万亩;另外,通过分别与荆州丰乐种业公司、湖北龙发种业集团公司、湖北省富悦种子集团合作,油菜新品种“中油杂3号”、“中双6号”、“中双8号”推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科技与企业的“联姻”,不但有力促进了油料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为研究所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与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两年来,研究所有关优质油料新品种现场会基本上均由相关企业领衔组织发起,从而改变了以往研究所科技成果推广仅靠科研人员 单兵作战的局面,科、工、贸的联合,将成果推快,将产业做强,将市场做大,已成为全所科研人员的共识。

3、优质油菜产业化基地市(县)建设再创佳绩

研究所所在省政府对湖北省优质油菜的发展极为重视,研究所为配合湖北省实施的“优质油菜产业化工程”,连续四年来对湖北省鄂州、当阳、襄阳三个市(县)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取得显著效果。在全国10多个省市建立了4大油料作物试验基点和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实施科技项目20多项,仅油菜一项良种繁育基地就达3万亩提供良种2000多吨,将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组装研究和示范,从生产上应用推广的品种中优选了中油杂2号、中双7号、中双9号等六个双低品种,将新研究的数字化栽培技术、轻简节本技术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组装,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高效配套技术模式,在武穴、浠水、鄂州、当阳、襄阳、天门、沙洋、江陵、公安、松滋和汉川等11个示范基地县(市)示范应用,按规模化、专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了800万亩的示范区,双低率达100%;建立了4.2万亩的核心示范区,核心区平均单产204.2公斤,最高单产达220公斤;初步形成了育、繁、推体系。通过基地建设,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 效果,极大地争取了地方政府对研究所科研实力的认可和支持力度。

4、积极立项,发挥科技开发项目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积极向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有关部门申报开发项目。2002年开发在研项目有6项,年度经费为280万元。(如: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油杂2号、中双7号;科技兴农项目中双4号的推广和扩繁;跨越计划大豆新品种、中油杂1号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等。)为研究所科技开发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结合项目做了大量的成果转化工作。

5、开发机制的创新促进了研究所开发

研究所按照重组科研、精减行政,强化开发的原则,科技开发机构由原来的一个开发部强化为中油种业、奥油、中油希望、中油阳光四个独立法人公司,所里注册了中油科技总公司。各公司一改过去课题那种等、靠、要的作法,积极面对农村主战场开展各种成果转化活动,促进销售、科技创收三年跨出三大步。 以科技开发和资源开发为主体的经济创收,通过机制转换以及经营实体的重新组合,加强了目标凝炼,调整了经营策略和市场运作方式,研究与开发紧密结合,研究所去年开发创收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收入首次突破900万元,经济效益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以油料作物新品种为主的种业开发为800多万元,以油料检测仪器、产后加工技术设备为主,技术转让、咨询服务为辅的开发创收为76万元。按照“建立科研、经济双强所”的“十五”奋斗目标,在前年首次实现了开发收入超过事业费拨款的目标,去年又跨越了一大步,原来研究所开发收入在全院一直是第三世界,在短短两年内就步入了第二世界。

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以此推动了科技兴农、富民工作,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力地加强了研究所的科研后劲。主要表现在:科技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00年和2001年研究所的新增科技项目经费均突破1000万元,比“九五”前四年的年均科技项目经费增长100%。种子改良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和2001年研究所育成了通过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油料新品种14个,其中油菜新品种(组合)8个、花生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4个;而“九五”前四年总共育成油料作物新品种仅4个。科研综合能力不断创新。 2000年和2001年研究所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励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市)以上鉴定成果4项。上述科技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有重大的突破,在数量上比“九五”前四年的年均科技成果数增长57%,在质量上占建所以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之中的2项,同时也实现了省科技发明一等奖零的突破。大量成果的取得为研究所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47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