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外交流学习考察报告
考察团先后参加了山与缔结友好市区签约仪式,参观了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并深入学习了朱家裕村黄瓜套种、绍市村彩椒生产、绿上村圆茄嫁接、大推官村中棚西瓜栽培等设施蔬果新品种、新模式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农产品物流园、先正达种子有限公司、燎原果菜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农资供应、净菜加工等方面情况。考察所闻所见,市设施农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大家普遍感觉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一)缔结友好市区。4月20日下午,与缔结友好市区签约仪式在温泉大酒店隆重举行,区长董胜利与市长朱兰玺共同在协议上签字,标志着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两地党政领导及参观团部分成员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市素有?农圣故里?、?蔬菜之乡?等美誉,近年来他们在设施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着坚实的生产、流通和市场基础,有着雄厚的科教资源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在技术创新、人才往来、成果展示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两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二)参观菜博会。蔬菜科技博览会是国内惟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党和国家***多次亲临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十一届菜博会以?绿色、科技、发展、共享?为主题,由国家农业部、商务部等13个部委、科研机构和山东省政府主办,20多个国家参与协办,120多家境外机构和企业参加,是历届菜博会规模最大的一届。主展区内8个展馆(厅)和4个蔬菜规模化种植展厅,展示各类蔬菜、果品、花卉等2000多个品种,新技术新成果100多项,蔬菜艺术景点200多个。特别是8号厅利用多种艺术手法融合传统文化,精心制作的?菜乡情韵?、?共赢天下?等大型蔬菜景观,气势恢弘,令人震撼。5号厅应用物联网对农作物的肥水、光照、温湿、病虫害等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蔬菜种植管理的智能化,让人真切感受到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农业前沿技术和发展成就。蔬菜种子市场内琳琅满目的国内外名优蔬菜新品种深深吸引了参观团成员,大家纷纷了解信息,争相购买菜种和书籍,仅官村天和园合作社负责人魏天恩一人就不惜花费1200多元购买了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蔬果新品种,打算在自己棚里试种、推广。同时,菜博会也带动了农业、工业、旅游、商贸的长足发展,展会经济作用明显,这对办好农高会也有很多启示。
(三)学习新技术、新模式。此行共参观设施大棚生产基地十多处,观摩栽培新模式、新技术、新成果30多种,掌握了许多实用技术,获取了大量信息。朱家裕村黄瓜、苦瓜同作套种模式,长茬黄瓜还在采摘中,套种的苦瓜秧已长到一米多高,据农户讲,这种套种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大棚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仅套种苦瓜每棚(50米*12米)产量近900公斤,增加收入近4万元。绿上村农户充分利用圆茄大棚内墙,点种爬墙扁豆,即经济又美观。大推官村中棚西瓜基地采用?根低蔓高?式作务解决了西瓜浇水难题,保证了西瓜型好、瓤甜、效益高。邵市村农民在彩椒棚内,利用一根钢丝和小小滑轮解决了大棚蔬菜的采摘运送难题。另外还有小弓棚春季胡萝卜、圆茄嫁接等生产技术,都是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农民这种不怕累、爱钻研、善创新的精神令参观团折服,同时也对我区农户提升大棚作务水平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启示与建议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的蔬菜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照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使我们既学到许多宝贵经验,也受到很深启发。近年来,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但受种植品种、技术的影响,尚未形成特色和规模,蔬菜产业的市场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依然不强。这种情况下,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现代农业看?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热烈讨论和认真归理,大家普遍在四个方面形成共识,实现共鸣。
(一)关于大棚作务与管理。作务与管理直接关系大棚的经济效益。我区设施农业建设刚刚起步,多数群众无大棚种植经验,提升大棚作务与管理水平是最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要坚定不移地推广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的核心是标准化,标准化是引领未来蔬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我们要在去年中棚西甜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试点范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农产品的生产操作标准,建立果蔬生产记录制度,强化过程监管,引导农民严格按规程作务,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茬口。朱家裕村黄瓜、苦瓜套种模式,实现了大棚效益?以平米论价?的奇观。我区农业科教资源优势远比明显,要鼓励支持区内两所大学、科研机构、涉农龙头企业等,以提高大棚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为宗旨,结合大棚蔬菜、大棚水果甚至大棚养殖特点,通过基地试验试种,探索发展?万元棚?、?十万元棚?甚至?几十万元棚?栽培模式,总结一套适合我区的大棚高效栽培模式并逐步推广开来。与此同时,可聘请农技人员在基地按照?模式?进行生产作务,探索总结?模式?,逐步实现?东有、西有,春菜在、秋果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三要注重加强病害防治。?苗好三成收?,经验告诉我们,大棚病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预防为先?原则,从农资农膜采购,种子、育苗和土壤处理,到空气温湿度控制、肥水管理以及棚内环境卫生等各环节,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手段,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技人员作用,教会农民大棚应对突发恶劣天气的措施办法,指导农民科学防范、正确作务,保护大棚种植户利益不受损失。
四要确保果蔬产品的安全性。海南?毒豇豆?、广西?毒白菜?等事件,都使当地涉及产业遭受严重打击,菜农受损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事关广大居民生命健康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作为农业示范区,更应从源头做起,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工程,明确设施农业产业定位,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推行承诺和追溯制度,使蔬菜真正成为全国最安全、最放心的蔬菜。
(二)关于新品种引进及种业市场培育。经匡算,大棚效益平均为70元/平方米,而我区大棚效益平均仅为40元/平方米,效益的巨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蔬菜品种的不同。有先正达、海泽拉、南澳绿亨等国内外知名的种业集团,每年种植蔬菜近1000个品种,其中6成为国外名优品种,这也是种子?以粒论价?的主要原因。2009年是我区棚菜发展的头一年,群众普遍慎重选择了一些效益稳定的常规品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以驻区美庭公司、燎原合作社等涉农龙头企业为主体,专门负责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降低农户引种风险,调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西农大等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专家老师在开展新品种研发与试种推广,逐步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种业市场,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果蔬经济效益。
现阶段我区设施农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从起步到成熟是一个长期摸索、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此期间,引种试验工作要尊重科学,把握尺度,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求大。在蔬菜引种初始阶段,由于经验不足,为保护农户种植积极性,选种宁可多而繁,不可少而俗,可通过建立?书记、乡长试验棚?等形式,在品种选择、栽培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群众引种提供有益借鉴;在逐步规范阶段,群众积累了一定大棚作务经验,应大力培育名、优、新、特、稀品种,着力提升产品的展示、示范和经济效应;在科学理想化阶段,产业发展趋向成熟,可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规模化经营,培育西瓜村、辣椒乡等专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提升品种展示度和辐射带动效应,并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使设施农业发展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看?的目标。
(三)关于果蔬营销工作。共有196个集贸市场、26个农资专业化市场,1.7万个涉农企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参与蔬菜销售,辐射30个省区市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庞大的蔬菜销售队伍和覆盖面广的销售网络,使境域真正实现了?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龙头企业带动式的天成食品模式,基地加农户式的稻田燎原模式等,对打造品牌、扩大销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一期设施蔬菜初步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即将迎来万亩设施蔬菜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做好蔬菜销售工作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工作:
一是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对内抓完善,对外拓市场,构筑与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园区现有的7个集散地功能,加快靖杨公司大型果蔬交易市场建设进度,在区外各大城市设立蔬菜销售直供点,建立内外相通、流转顺畅、遍布城乡的市场销售网络。
二是充分发挥合作社内联农户、外连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我区现有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运作不畅、作用不强的问题,急需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全方位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作务、善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使其成为引领社员种植和销售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可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等办法,在现有合作社中确定2-3家重点予以扶持,从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推介销售以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适时引导,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并通过典型示范、合并重组等方式,增强合作社的服务带动能力,使其成为蔬菜销售市场的主力军。
三是培养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调动经纪人在产品流通中的积极性,活跃蔬菜流通市场。
四是招引涉农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果蔬分拣、包装、配送与深加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发展订单农业,既增加产品附加值,又实现区内自销。
五是打造国内外知名果蔬品牌。进一步深化果蔬进万家活动,利用?农高会?优势平台做好蔬菜宣传推介工作,争取国际高端市场份额,逐步做大做强果蔬金字招牌。
(四)关于农民教育工作。在考察中,我们被农民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精神深深感动。与相比,我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在基础设施、扶持政策等方面享有丰厚支持。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当前要在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加强农民综合素质教育,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促进设施农业加快发展。
一要教育农民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摒弃只顾眼前利益、小富即安思想,放眼长远,注重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二要教育农民树立敬业意识,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变设施大棚粗放式作务为精细化管理,用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酿造甜蜜富裕新生活。
三要教育农民相信并尊重科学,倡导和鼓励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积极开展创新创造,不断探索积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新经验
。四要教育农民树立道德法规和诚信意识,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教育农民科学种菜、精心作务、诚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永福镇位于福建的东南部,处于新罗、南靖、华安三县交界,海拔700米以上,境内多以山间盆地为主,四周群山耸峙。全镇土地总面积535.5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居委会和27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日照时数1740.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39.4mm,无霜期262天,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界线分明,高山立体气候明显,垂直气候差异显著, 有“福建阿里山”之称,非常适合花果苗木和蔬菜以及茶叶等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镇传统优势产业,进入新世纪永福抓住了新的机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落户,更是让它的经济飞速腾飞。 永福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民俗独特,据县志记载,北宋时就已是一大镇;在南宋时,永福人就开始培植各种花卉,所产花卉被列为朝廷贡品,蜚声江南。清朝嘉庆八年(1804年),永福镇李邹春被封为兰花“进宝状元”。新中国成立初,朱德总司令曾慕名派人到永福引种素心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永福的茶花,兰花等花卉闻名海内外,畅销韩国、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今,富贵籽、金子兰等也陆陆续续驰名各大市场。 1984年春节,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欣然提笔为永福题写了“永福花乡”铭篇,永福花乡由此得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允许农村土地多种形式流转,为花农们集约化利用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提供了政策保证。花卉生产、科研和销售的发展,进而成立了花卉研究所,各种花卉生产公司和花卉联合体,不断涌现出种花大户、营销专业户,花卉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商品化。1999年9月了花卉节的成功举办,从而掀起了新一轮花卉发展热潮,花卉生产由永福镇向全市扩张,同时吸引了一批外商和国内客商到此投资兴办花卉产业。西山村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更是赢取了“华夏杜鹃第一村”的美号。目前,永福镇专职或兼职花卉营销大军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浦滩头、珠江之畔,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等城市都建有基地和营销网点,其中杜鹃花占全国杜鹃花市场的70%以上,北京的销量也达到这个百分比,而且摆进了人民大会堂,摆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十里花街,行走此间,花香鸟语,沁人心脾. 永福花卉的发展扩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地理气候优势,组织力量进行栽培试验,成功对比利时杜鹃进行引种、示范推广,以比利时杜鹃为主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2年种植花卉7133亩, 比 1982年120亩增长近59倍。2003年永福又利用山地开发种植花卉近千亩,同时永福花农走出永福到漳平市区及广州、成都、重庆等地开辟新的花卉生产基地,在市区其它乡镇种植1300多亩,在漳平境外种植3228亩。在各地经商的永福人新近发现了贵州贵阳的各个条件都符合种植花卉,而且气候、交通、市场还更优越,更是争先恐后地到那大力发展。永福花农通过聘请高级专家,与大专院校以及省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花农反复试验,已经掌握了杜鹃花花期调控和大棚管理技术。种植规模由家家户户种植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除积极采用国外普遍应用的无土栽培技术外,还着重研究花卉化学促控技术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目前又引进了组培、滴灌、喷灌等管理技术,花卉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永福花卉经历了起步、发展、衰落,再发展的历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品种结构就必修合理。用市场创新策略打造花卉产业竞争力是其主要做法。尽快壮大实力,立足高起点,增强竞争优势成为漳平发展花卉产业的经营理念。花卉品种以观花,观叶花卉为主,主要有西洋杜鹃、兰花、茶花、铁树及绿化苗木,近年引进的金琥、等花卉新品种种植较少。据调查,现有花卉面积中,杜鹃花种植约占90%以上,近年新增加的花卉面积中仍然以杜鹃为主,观叶植物、鲜切花、绿化苗木及其它花卉品种所占比例偏低,整个花卉结构比较单一。广大花农深刻认识到市场创新是影响和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动力源泉。为此调整一部分种植茶花、瑞香兰花等花卉;针对一些没有品种,就及时引进,如西洋杜鹃,高山杜鹃,小叶铁红杜鹃,虎石红,富贵籽、大花惠兰,美国茶花及鲜切花,红球、红掌,郁金香,康乃馨等;还收集、驯化开发野生花卉建立资源基因库,为开发新品种贮备种源。目前全镇拥有各类花卉资源100多类,1200多个品种。以市场看好的常规品种为导向,走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在加强营造环境,技术创新,营销方式的更新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市花卉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永福镇大力拓展山海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沿海知青人员回第二故乡投资和吸引外商投资,建立了澳门的宝盛花卉,投资呈现多元化格局。台湾的北岸种苗场、菲律宾的大湾桂花园及安海的康德花场等5家花卉企业,利用外资1150万元,种植花卉面积成倍扩张.花卉业成为港,澳,台及内地客商新的投资热点。 目前,永福拥有小叶铁红、红双喜、皇冠、二乔、玫红,高山杜鹃等名贵杜鹃花百余个品种, 占约国产杜鹃品种的17%,并建立了漳平杜鹃资源基因库,与宁波柴桥乡、辽宁丹东市形成“两乡一城”的全国杜鹃花生产格局。截至目前永福杜鹃花已发展到6000亩左右,产品销往国内30个省市并打入香港、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永福杜鹃花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2003年4月在无锡中国第四届杜鹃花博览会上获金奖。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据有关花协调查,永福杜鹃花在全国杜鹃花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 70%以上。 创新始终贯穿花卉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开发新品种.永福花卉除加强传统产品的生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外,还积极开发、引进新品种,以满足花卉市场的不同需求。永福花卉经历了“茶花、兰花、瑞香、铁树到杜鹃花”等多种类花卉发展的过程。目前永福已开发杜鹃花品种20多种,并在花卉造型上有所突破,如开发种植宝塔杜鹃,准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出。二是创新技术优势。“永福花卉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带头对新品种进行驯化,繁殖栽培,目前已突破关键瓶颈,成功掌握杜鹃花花期调控、无土栽培技术,同时掌握了虎舌红这一观叶观果植物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并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还开展温湿度控制技术、组织培养、自动喷灌等技术研究。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永福花农结束了既抓花卉种植又搞花卉营销的历史,形成了新的分工,分化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养花经验的营销人员1000多人。这些花农出身的花商无疑对永福花卉售前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大增强了广大客户的消费信心.把基地建到销售地。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需要,永福花农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2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花卉基地61家,开辟花卉销售窗口,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一花引来万花开”,永福花卉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粮经比例由1994年的58.6:41.4调整到2002年的39.3:60.7,花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4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8%。二是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市农村住户调查点资料显示:2002年花卉销售收入人均7120元,占家庭总收入93.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1220元提高到2002年3765元,年均增长15.1%;私人拥有小汽车近百辆,电脑200多台,永福花农从花卉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花 卉种植户由1985年872户发展到2002年的3780户,从业人员从 800人增加到2500人,雇请外地工2000多人,专职营销人员 1000多人,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内部的大量转移,形成一大批农业产业“工人”。四是产业辐射扩大。花卉生产带动了商贸、运输,竹木、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永福镇区有出售化肥、农药,花盆、椰康等花卉生产资料的商店30多家,每年的营业收入1160多万元;每年1500多车次营运花卉,运输收入达560万元;每年竹木加工(花卉生产用)创产值811万元。拓展带动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我市经济的新出发点 1996年,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谢东庆经过1年多时间考察,发现永福四周高山环峙,海拔在800米至1200米之间,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均与台湾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资成立台品茶业(台湾高山茶)有限公司,开辟了千亩茶场,做出了优质高山茶。谢东庆的成功引得台湾茶农纷至沓来,迄今永福以台湾软枝乌龙为主的台湾高山茶种植面积逾4万亩,已投产3万多亩。此外,在台湾茶农的带动下,没有种茶史的永福农民也种了1.5万亩铁观音。2008年2月,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以实施两岸人民交流合作、高山茶叶与花卉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农业五大基地为目标,取得明显成效。永福台湾高山茶面积已经超过台湾精制茶园面积的一半,引进了台湾先进的种植技术、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一流的种茶制茶人才,乌龙茶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分别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台商李志鸿的鸿鼎公司拥有茶园1600亩,其加工厂占地8000多平方米,引进了南投鹿谷乡一流的制茶师和台湾最先进的恒温恒湿萎凋室等技术设备,还与其他台商一道实施茶树喝“豆浆”等生态茶园技术。拥有千家直营店的两岸著名“茶王”——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认为,永福高山茶与台湾高山茶“各有千秋”,今年永福甚至“略赢一筹”。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企业迄今创省著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1个、龙岩市知名商标1个、规模企业15个,获得各类国家级金奖9个、优质奖项30多个。创业园已有9家台资企业取得了食品企业QS证书,2家企业获得绿标,“永福杜鹃花”获省著名商标称号,“台品”牌永福高山茶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李志鸿的“鸿鼎”、谢东庆的“台品”等品牌高山茶都能通过欧盟和日本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并在两岸各类茶展、茶王赛中屡获大奖。2008年以来,漳平市大力打造“大陆阿里山”品牌,取得较好的效果。两岸主流媒体以新闻、专题、人物等各种形式报道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大提高了“大陆阿里山”的知名度。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展。永福镇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结对子,签订了农业合作备忘录;漳平市茶协会分别与台湾茶协会、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农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了两岸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两岸交流合作空间不断拓展。与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台湾农蓄发展基金会、台湾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组织也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协议。 花卉和蔬菜是永福镇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名优花卉1.65万亩、反季节蔬菜4.2万亩,市场竞争力增强。台商投资的日本甜柿为主的短低温水果面积达0.6万亩,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由此,茶叶、花卉、蔬菜三大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新的契机引进台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经验,一产带三产格局基本形成。台湾拥有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丰富经验,许多台商投资伊始就有在永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规划。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日益重视,永福通往厦门等沿海及周边城市的交通主干道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便提上重要日程。 目前,永福启动了融休闲、度假、观光及旅游为一体的上林度假区及上林水库台商户外活动中心建设,完成了金兴园艺、永福花卉研究所、鸿鼎观摩茶厂、台品观光茶园、翔园观光果园、九福峰有机茶园、尚顺农场等首批7个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建设,并开发西山农家乐、永福民俗馆、千年水松、妈祖庙等一批集历史、人文、古树为主体的永福乡土风情旅游点建设。今年4月,创业园被省旅游局正式命名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镇长詹崇仁说,今年还将争取成为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