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不是一个新现象的简单归纳,而是新时代赋予金融工作者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金融逻辑与理论架构在新时代演绎出的现实结论。
新金融作为新发展理念催生的、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金融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及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客群结构。传统金融体系受经济背景的影响,主要满足了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国企、大中型企业、重大项目等方面的金融需求;相对而言,中小企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还有所不足。新金融的鲜明特征,就是在普惠金融的旗帜下破解上述难题。
运行观念的调整。新金融一改传统金融体系下经营货币的特殊角色和法定利率的优势空间所养成的“居高临下”的市场地位,转向与民生共进、与大众共享,放弃规模观念,追求价值成长,以服务换取收益,不与民争利、不与企业争利。致力于依靠技术赋能建立新型服务体系,并延伸赋能社会,促进经济社会更加有效全面平衡发展。
金融资源的共享。传统金融发展中积累的丰富金融资源只有在开放共享中才能获得新的边际效用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不仅仅是资本,最重要还在于人才。全国金融业的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众所周知,这是个集聚大量优秀人才的行业。由于行业特点,金融人才专业知识背景广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这笔巨大资源属于全社会。
金融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提升,既消解资源壁垒,打造数字化生产要素跨界流动和共享平台,使社会各界在共享中实现共赢,同时也使以前无法覆盖和满足的服务能够通过网络、移动通信、自助设备、智能终端等新金融功能和生态得以实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分享到金融资源、获取到金融服务。
服务模式的创新。新金融着力提升对小企业和普通大众的新型金融服务能力。金融机构尤其商业银行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小企业、消费者、创业者与高校、投资机构、互联网企业之间架起一座科研创成果转化的桥梁,不断提升产学研对接服务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打造“金融+科技+产业+教育”综合孵化生态,提供客户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和信贷、支付、汇兑、风控、理财等立体化金融服务。
发展现代“三农”金融。新金融发力的重要领域就是现代“三农”金融。这需要打破传统金融体系市场分工的落后观念,鼓励金融机构面向“三农”问题,走进农村、亲近农民、支持农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扎稳“三农”根基。在网络技术、数据技术、支付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机构走向农村,为乡村振兴出力、为精准扶贫提供平台,已具备现实条件。
金融机构及功能服务的平台化。传统金融体系通过竞争,划分和细化市场,强调了产品对社会经济的引领。新金融则更强调金融服务与功能适应大众的不同需求,其核心服务能力和产品开发更趋向于平台功能的打造,也就是为社会和大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多元化服务平台,如金融科技平台、房屋租赁平台、志愿者下乡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平台,等等。
合力推进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为新农村发展带来哪些助力?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一项重要任务是抓好“三农”工作,特别是把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与农村振兴有效结合起来,使扶贫基础更加稳定,成果更加可持续,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农村振兴。
当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已成为制约三农工作和促进农村振兴的痛点和难点。农业金融服务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只有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才能为三农优先发展提供更多保障。同时,农村农民对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现有的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对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农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涉及信贷、保险、期货、期权等多个领域。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越完善,金融服务农村振兴的水平就越高。目前,银行对农业业务的积极性不强,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和保障水平还不高,期货期权市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联系还不紧密。与农村振兴的实际需要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是促进“三农”获得更多金融资源的重要体现。随着新型农业业态的快速发展,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长期、大规模、多元化的趋势,但现有的金融供给仍难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低收入、高风险的特点,金融机构缺乏向农村大规模配置信贷资源的主动性。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三是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农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创新,既是更好地满足农村振兴多元化融资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村金融产品品种较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助力农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在“硬件”上下功夫,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软件”上下功夫,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薄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