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5:52:42
字号:

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

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

 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纳税评估中常见的`预警风险指标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存货类指标异常预警

 1、存货周转率偏低预警

 2、期末存货大于实收资本差异幅度异常

 3、纳税人期末存货与当期累计收入差异幅度异常

 4、账面存货率指标

 5、资金或存货周转次数平均每月超过5次

 二、收入类指标异常预警

 1、未开具发票累计为负数预警

 2、增值税收入与所得税收入不一致预警

 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异常预警

 4、成本与收入弹性系数异常预警

 5、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6、应税销售额变动异常预警

 7、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异常

 8、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异

 9、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三、税负类指标异常预警

 1、一般纳税人低税负预警

 2、所得税贡献率异常预警

 3、查账企业亏损预警

 4、一般纳税人税负变动异常预警

 四、资产类指标异常预警

 1、企业中其他应收款占比=其他应收款/资产总额*100%

 2、存货扣税比=存货类进项税额÷(期末存货余额-期初存货余额+当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3、纳税人流动资产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4、纳税人固定资产变动率与销售收入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5、纳税人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动异常

 6、纳税人无形资产综合摊销率变动异常

 五、进销项类指标异常预警

 1、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变动弹性异常预警

 2、进项税额变动率高于销项税额变动率

 3、进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控制额

 4、运费抵扣率指标

 5、农产品收购凭证抵扣进项占比超过50%以上

 6、外埠进项或销项税额比重超过50%

 7、主要进项或主要销项税额集中度低于65%

;

不需要。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

第六条、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

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

扩展资料:

(一)企业生产的产成品一般应按实际成本核算,产成品的入库和出库,平时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期(月)末计算入库产成品的实际成本。

生产完成验收入库的产成品,按其实际成本,借记本科目、“农产品”等科目,贷记“生产成本”、“消耗性生物资产”、“农业生产成本”等科目。

产品种类较多的,也可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其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可以单独设置“产品成本差异”科目,比照“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

采用实际成本进行产品日常核算的,发出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认定法计算确定。

对外销售产成品(包括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产成品),结转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发出产品还应结转产品成本差异,将发出产品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二)购入商品采用进价核算的,在商品到达验收入库后,按商品进价,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在途物资”等科目。委托外单位加工收回的商品,按商品进价,借记本科目,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

购入商品采用售价核算的,在商品到达验收入库后,按商品售价,借记本科目,按商品进价,贷记“银行存款”、“在途物资”等科目,按商品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委托外单位加工收回的商品,按商品售价。

借记本科目,按委托加工商品的账面余额,贷记“委托加工物资”科目,按商品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对外销售商品(包括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结转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

采用进价进行商品日常核算的,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认定法计算确定。采用售价核算的,还应结转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三)企业(房地产开发)开发的产品,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时,按实际成本,借记“开发产品”科目,贷记“开发成本”科目。

期末,企业结转对外转让、销售和结算开发产品的实际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开发产品”科目。

企业将开发的营业性配套设施用于本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经营用房,应视同自用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并按营业性配套设施的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开发产品”科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

百度百科-库存商品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1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