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在山西全省的排名中,由2005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七位,增长幅度高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0.7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完成254.7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工业完成232.2亿元,同比增长25%,建筑业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23.4%;第三产业完成107亿元,同比增长9.2%,呈现出经济水平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0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845.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435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463美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69.6%和2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84.3%和 15.3%。
2013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2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6亿元,同比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866.5亿元,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296.5亿元,同比增长6.6%。三次产业比重为5.3:70.5:24.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067元。 2005年吕梁市粮食总产6.79亿公斤,亩产量由“九五”时期的123.8公斤增加到“十五”时期的142.3公斤,增长14.9%。全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确定了小杂粮、畜牧、林果、蔬菜、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初步构建了“一区三带”(一区:即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三带:沿黄红枣带、沿吕梁山东西麓核桃杂粮带、平川果菜、畜禽和农产品加工带)优势产业带和十大区域农产品基地建设。以谷子、豆类、薯类为主的小杂粮面积达到320万亩,比2000年增加30万亩,占到全市粮田面积的65.9%,初步形成了以汾阳、离石、柳林为主的50万亩优质谷子基地,以岚县、临县、兴县、方山为主的60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和以临县、兴县、方山、柳林为主的70万亩优质豆类基地。汾阳市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米之乡。以种草养畜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兴县、岚县、方山)建设为主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交城、文水、岚县、方山为主的20万头肉牛育肥基地,文水县已成为全省十大畜牧强县,交城县成为全省秸秆养牛示范县。汾阳、孝义两市跻身全国核桃生产五大县之列,汾阳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有VC之王之称的野生沙棘在吕梁山区达156万亩,占到山西省沙棘资源的50%以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以反季节为主的蔬菜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日光节能温室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2万亩,仅交城县就发展到1万余亩,占到全市的近一半。以地道药材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
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6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 截至2005年底,吕梁市有焦化企业103户,焦炭生产能力3400万吨、副产焦油120万吨、粗苯30万吨、剩余焦炉煤气60亿立方米,孝义-汾阳、离石-柳林两个机焦生产区逐渐形成全国优质焦炭基地。产品有一级和二级冶金焦、特级和一级铸造焦,不仅国内畅销,而且在国际市场也享有盛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焦炭行业产值约占全市总产值的36.4%,利税约占全市利税总额25%。 全市有各类化工企业25户,主要产品有钾盐系列、尿素、橡胶制品、二硫化碳、炭黑以及焦油加工产品和少量精细化工、医药产品。文水百金堡科技化工园区是全国最大的钾盐生产基地,其硝酸钾和碳酸钾产量占全国50%以上,碳酸钾销量居世界第一。交城宏特煤化工公司年焦油加工能力45万吨,其20万吨加工装置是国内单套设备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全市有各类冶金企业80户,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镁、铁合金、铸件、铝矾土、耐火材料等。生铁生产能力300多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10多万吨,铸件生产能力50多万吨,铝矾土和耐火材料生产能力100万吨以上。中阳钢厂在山西省百强企业中排位第23名,交城亚太、孝义城财、文水海威、交口天马等百万吨以上钢铁企业迅速崛起。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95.4亿元;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877.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75.6亿元。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6亿元;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96亿元。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1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2万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3.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6.3亿元。从行业分类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4.7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1.1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实现增加值55.5亿元;酒类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6.9亿元;炼焦业实现增加值46.6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7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9亿元。 截至2005年底,吕梁市各类市场已发展到69处,城镇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8.35亿元,商业网点发展到2.14万个,餐饮和生活服务业网点2641个,商业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83亿元,全市取得自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扩大到80户;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亿美元,其中,出口2.74亿美元,进口0.26亿美元,贸易顺差2.4亿美元。
2013年,吕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44亿元,同比增长14.2%。城镇零售额完成273.2亿元,同比增长14.4%;乡村市场零售额完成70.8亿元,同比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16.1亿元,同比增长10.9%;零售业完成287.8亿元,同比增长15.3%;住宿业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9.2%;餐饮业完成33.4亿元,同比增长7.5%。分限上行业看,限上批发业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2.5倍;限上零售业完成92.4亿元,同比增长10.9%;限上住宿业完成3930.6万元,同比下降11.3%;限上餐饮业完成5.3亿元,同比下降4%。
(图册《吕梁城市风貌》中部分来源: )
一是天气的影响,特别是极端天气带来的蔬菜减产。今年我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在九、十月份,北方地区持续降温和降雨,对蔬菜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尤其是一些蔬菜生产大省如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山西等地,都遭遇了极端天气的侵袭,菜地被淹没后需要补种,而补种是需要时间的。在补种期间蔬菜主要由大棚蔬菜来供应,但由于低温,大棚蔬菜产量也受到了影响。这导致很多绿叶类蔬菜上市的时间延后,出现了供需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二是运输费用上涨。我国蔬菜供应的格局是产集销分,目前我国四分之三的蔬菜生产集中在蔬菜年产量2000万吨的12个省份,蔬菜供应在容易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同时,也意味着蔬菜的运输半径很大。而今年以来,运输成本在不断上升,而且在蔬菜的运输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变量是柴油价格,因为都是大货车,要烧柴油,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年内我国对油价上调了14次,今年5月份,柴油的价格为每吨6600元,而到本月柴油价格已接近7600元,涨幅15%,这就意味着运输方面油价推升成本的压力很难消化,势必会传导到蔬菜运输上。
三是生产成本的增加。今年以来,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大幅涨价,导致农资产品如化肥、种子、棚膜、地膜、包装纸箱等,也都出现了大幅上涨,这导致种植成本提升三成左右,如果目前这种状况持续,种植户只能继续通过调高农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
四是各国央行对货币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在后疫情时代,以美国为首的欧美、日韩等国家,对货币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包括供应链的短缺等等,本身导致这些地区的食品价格在飙升的同时,也会传导到国内。
因此,近期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是季节天气因素叠加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经济形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蔬菜价格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
目前极端天气已经过去,而且很多受灾的蔬菜主产区都在努力补种蔬菜,因此,供需矛盾再过一小段时间之后就会明显缓解。
一是整体上来看,我国的蔬菜供给保障能力很强。我国的蔬菜产量,已经连续10连增,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亿亩,目前蔬菜年产量为7亿吨,人均年蔬菜水果的消费量超过500公斤,稳居世界第一名。同时,目前在田的蔬菜规模是1亿亩,同比去年是略有增加的,所以,长期以来形成的蔬菜供应能力,包括蔬菜生产、供应的各个环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应对蔬菜短期波动、保供的能力是经受得住考验的。
二是这次涨幅较大的为叶菜类蔬菜。进入11月份后,随着南方地区广东、海南、云南等蔬菜产区的叶菜大量上市,预计在20天左右这些蔬菜价格就会有明显降幅,而北方大棚蔬菜也会陆续上市,这都会给市场供给形成有利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
三是蔬菜的替代性很强,可选择性也比较多。而这次根茎类蔬菜如土豆、洋葱等涨幅并不大,同时国家会投放耐贮存的储备蔬菜来调节蔬菜供应的结构性失衡。
四是推升蔬菜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正在缓解。随着国家对农资产品管控政策的陆续出台,比如对农药化肥相关行业的调控等,使得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现象在减少,所以总体来说推升成本上升压力将通过政策红利的释放逐步在缓解。
五是农民的种植意愿在提高。随着蔬菜价格的上涨,很多菜农愿意扩大种植面积,因为这样可以短期内获利更多。
蔬菜价格会有所回落,但不意味着会回到一个很低的价格区间,除了通胀因素外,在供求衔接过程中某些品种存在短期内的结构差异,所以,受灾蔬菜品种的价格今年还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