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的农业区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4:22:46
字号: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区位理论的农业区位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那种唯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边,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都,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针对以上情况,杜能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如图所示)。

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亦高。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亦低,市场波及范围也小。

在明朝,农耕工具的品种较前更多,农民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园艺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量的荒地被垦辟,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稷、粱、菽、桑、麻和棉花等。江南、湖广、四川等地是稻米的高产区。福建、浙江有双季稻,在岭南、海南有三季稻。在河北、河南等地也开垦了很多的水稻田,一般稻田的产量为两石或三石,有些地区达五六石。宋末元初国内开始植棉,明朝棉花的生产已遍于天下。国外引进的新的农作物有番薯、烟草、玉蜀黍。番薯、玉蜀黍的传入和普遍种植,明中期开始种植烟草,很快就遍布全国到明末,北土亦多种之,西洋作物的引进,对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玉米的传入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桂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1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栽培历史估计已有5000年左右,但其起源和进化过程仍无定论。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以后知道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中国玉米栽培有400多年历史,估计传入的时间当在1511年前。传入的途径,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至内地各省。一说由海路传入,先在沿海种植,然后再传到内地各省。

哥伦布登陆美洲,促成了世界农业的大交流和大进步。玉米为禾本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历来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淀粉,10%左右的蛋白质,4%一5%的脂肪,2%左右的各种维生素。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含量均比稻米多。其适应性很强,不求平地肥地,只要不是很干旱的地方都能有收成。它的田间管理比其他作物简单,产量也比其他旱地粮食作物高。

玉米的传入最早,最广泛,最早的记载见于安徽省《颍州志》,具体时间是正德六年(1511)。明代末年,种植玉米的省已有12个:安徽、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到18世纪末玉米的种植已遍及全国。

甘薯的栽植

甘薯,鲁地称之为地瓜,豫地称之为红薯,闽南称之为番薯,还有白薯、黄薯、金薯、甜薯、山芋、番芋、黄苕、红山药等名称。

甘薯源出于中美和南美,是明末清初经由西南地区引进中国内地的。距今大约有400年的历史了。在明代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从事海外贸易,在吕宋学会了甘薯栽培技术,万历21年(1593)回国时,将薯藤带回国内,并试种成功,甘薯从此传入了我国。闽南人之所以管甘薯叫做番薯,就是因为甘薯的最早引进地之一是在福建南部,就好像人们管火柴叫洋火一样,“番”就是国外的意思。甘薯适于在沙土地上栽种,是一种高产作物,很快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主要食物。从福建传到浙江、山东、河南等省,栽培技术逐渐提高,产量逐渐提高,栽种面积不断扩大,在华北也普遍种植了。明清两代出现了栽植甘薯的专著,传播较广的专书有徐光启的《甘薯疏》、陆耀的《甘薯录》、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等。记录了甘薯的采种、种植、储藏、食用等内容。陈世元是甘薯引入者陈振龙的六世孙,他的书记载了陈家祖孙几代人宣传推广甘薯,在福建栽种救荒的良好效果。

关于番薯怎样传入中国,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副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曰,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于是他毅然送走了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07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