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美玉米出现大跌?是不是还会继续下跌?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3:13:00
字号:

玉米利空题材炒作 成就多方“意外收获”

请问为什么美玉米出现大跌?是不是还会继续下跌?

2013-04-02 16:21:00 来源:中国玉米网编辑:张容博 关注度:

受美国农业部利空数据影响,CBOT玉米盘面价格连续两日大幅下挫,3月28日美玉米5月放量跌停,4月1日开盘CBOT再次跳空跌破前期支撑位,逼近650美分关口,美玉米价格的快速走低,增加了国内进口玉米的可能。

受其带动,国内C1309合约大幅下挫并跌破2440元/吨,日内增仓4万余手,单日成交量创合约上市以来的新高,从市场持仓结构来看,日内行情的推动力主要来自社会投机资金,因此DCE玉米价格弱势难以持续。

吸引投机资金炒作盘面的原因有二:

其一,根据当前美玉米5月合约650美分/蒲式耳推算,美国玉米进口抵达南方港口成本为2441.41元/吨,而美国5月合约玉米最早将于7月中旬到港。而当前北方港口玉米平舱价格为2360元/吨,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额外因素的情况下,根据成本费用累加推算,7月中旬北方港口玉米平舱成本将为2450元/吨,而运抵南方港口的采购成本将为2530元/吨,因此当前CBOT玉米5月合约价格进口存在明显优势。

其二,南北方港口玉米库存压力居高不下,且近期东北产区雨雪天气偏多,贸易商收购态度谨慎,港口平舱价格下跌。

9月合约卖保值交易难以实现

(1)进口玉米无法交割。从成本核算结果来看,进口玉米抵达南方成本明显低于国内玉米,但国内玉米期货交割库集中在北方各港口,因此要想将进口玉米生成注册仓单,则必须将境外玉米运至北方各港,而到达北方港口的成本约为2520元/吨,这一价格明显高于7月中旬的玉米平舱价格,即便CBOT玉米价格继续走低,由于现货在途中经过多次周转,玉米破损率必然超标,而大连商品交易所对散粮交割的不完善粒的总量要求控制在11%以内,即便美玉米集港也无法入库。

(2)产地玉米难以形成仓单。本年东北产区玉米水分偏高,而容重明显低于往年,同时春分之后大范围雨雪天气频繁,加上天气逐渐转暖,高水分玉米存在霉变可能,而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当前部分产区玉米已出现霉变现象,为了节约资金占用成本,9月合约如想交割,只能在8月前筹措达标货源,而届时优质玉米数量必将十分短缺价格不菲。同时本年国内农产品面临跨

省移库,北方港口库存将被大量占用,这将挤占玉米期货交割库存,9月合约玉米交割难度大幅增加,如空方无法生成足够的注册仓单,必将遭到多头资金的逼仓。

玉米现货或面临供应压力

近期中储粮的入市为现货市场提供了绝对的底部,而据最新消息称,中储粮已经放宽对临储玉米的收购标准,大量粮源涌向临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储粮已在东北完成玉米收购1400余万吨,而临储收购时间已被延续至5月底,大体推算,本年中储粮临储收购量将达到2000万吨,这将在中短期内大幅降低玉米现货市场的流通量。

而在贸易领域,2月份农民手中玉米大量集中上市,贸易商潮粮库存增加,但考虑到本年玉米烘干期不足,各地贸易商逐步调整市场采购节奏,但从售粮进度上看,东北农户正逐步退出贸易流通环节。同时贸易商普遍反映,由于节前玉米现货价格整体趋弱,贸易商囤粮意愿不强,因此多数粮源随收随走或供应临储及其他现货需求方,因此从当前的贸易库存结构来看,中小贸易商手中库存相对有限,大量玉米集中在大型贸易企业手中,考虑到大型贸易企业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成本推动型”定价机制的效果将更为明显。

此外东北产区天气逐渐转暖,但雨雪天气却较为频繁,加上前期玉米水分普遍偏高,现货保管难度增大,特别是农户手中余粮面临进一步霉变风险,一旦玉米霉变现象扩散,将直接导致玉米有效供应能力下降。

进口方面,从成本核算角度来说,国际玉米的入境窗口正逐步打开,但“远水难解近渴”,推算船期,即便国内贸易企业在CBOT盘面点价购粮,国际玉米最早也要到7月中旬之后方能集港,而5、6月份将成为优质玉米供应的“真空期”。而从国内进口配额结构上来看,7~9月对美国旧作玉米的进口数量不仅有限,且多集中在个别大型集团手中,中小型用粮企业难以拿到配额玉米,因此玉米进口对国内的现货市场影响十分有限。

购粮主体集中,需求增加

由于华北玉米售粮已接近尾声,当地余粮的贸易流通量较少,而春节前夕东北玉米就逐步向华北用粮企业流动,当前华北用粮企业正逐步将采购的重点转移至东北产区,因此后期东北玉米产区将成为本年度玉米的最后供应者。

另外由于前期玉米现货价格较低,深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企业逐渐扭亏为盈,尽管利润空间相对较小,但企业的开工率正逐渐得到回复,玉米消耗量有所增加。

饲料养殖业最近传来消息,由于节后生猪价格快速下降,猪粮比降至5.5:1,养殖业出现亏损,部分养殖户出现抛售母猪的现象,但从政府的表态来看,近期国家将启动冻猪肉收储政策,以保证生猪价格的稳定,出于抑制通货膨胀及保持物价稳定的需要,国家将加大对养殖业的调控力度。而且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小麦的饲料替代已经终止,因此从全年的供需情况来看,本年

将有1500万吨小麦用量回归到玉米当中,因此本年的玉米饲用数量必定大于上一年度。因此即便节后养殖户生猪补栏积极性有所下降,但对玉米的整体饲用需求影响较为有限。

综合各方因素,1日玉米期货价格走低,主要是因为东北雨雪天气短期引发贸易商谨慎收购心态,同时适逢CBOT玉米数据利空,引来市场投机资金炒作,而从供需角度出发,虽然当前国际玉米价格已逐渐触发进口优势,但并未从数量上改变国内玉米的整体供需状况。因此建议市场利用此次时机逢低入场,建立期货库存,做好动态库存管理。(中国玉米网原创)

农产品分级是指按农产品商品质量的高低划分商品等级。它是生产者能否将产品投入市场的重要依据,也是经营者便于质量比较和定价的基础。分级应根据事先制定出的质量标准进行。

(一)粮食的分级

粮食的原始品质主要决定于粮食品种、完善粒状态、杂质和水分。不同的品种,由于其成分不同,品质不同,用途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完善粒及杂质的比例不同,其耐储性能及加工出的产品质量也不同。因此,为了保障加工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为了更好地进行粮食营销,有必要对收购的粮食进行分级分等,分别管理。

不同粮食品种分级依据不同。例如,小麦和玉米以容重定等,下面以小麦为例,具体介绍国标是如何给粮食分级的,如表4-1所示。

表4-1 国标中小麦的分级

注:水分含量大于表中规定的小麦收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果蔬的分级

果蔬的分级方法有人工操作和机械操作两种。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分级方法是人工分级。

(1)人工分级。人工分级有两种:一是单凭人的视觉判断,按果蔬的颜色、大小将产品分为若干级。用这种方法分级的产品,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较大。二是用选果板分级,选果板上有一系列直径大小不同的孔,根据果实横径和着色面积的不同进行分级。这种方法分级的产品,同一级别果实的大小基本一致,偏差较小。人工分级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果蔬的机械损伤,但工作效率低,级别标准有时不严格。

(2)机械分级。采用机械分级,不仅能够消除人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各种选果机械都是根据果实直径大小进行形状选果,或者根据果蔬的不同质量进行的质量上的选果,或是按颜色分选而设计制造的。

我国目前果蔬的商品化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只在少数外销商品基地才有选果设备,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简单的工具,按大小或质量人工分级,逐个挑选、包装,工作效率低。而有些内销的产品不进行分级。

水果分级标准因种类、品种而异。我国目前的做法是在果形、新鲜度、颜色、品质、病虫害和机械伤等方面已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再按大小进行手工分级,即根据果实横径的最大部分直径,分为若干等级。经分级后的果蔬商品,大小一致,规格统一,优劣分开,从而提高了商品价值,降低了储藏与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三)绿色农产品的分级

我国的绿色农产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农产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农产品等同于有机农产品。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9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