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辰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2:19:35
字号:

酒泉辰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2013-11-29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西大街23号综合楼5楼502室。

酒泉辰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酒泉辰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0900082390654G,企业法人王波,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酒泉辰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业科技服务、园林技术服务;农作物种植(不含种子);农副产品粗加工、包装、销售;牲畜养殖(不含种禽畜)、销售;园林绿化工程;草坪、盆景的培育及销售。※。

通过爱企查查看酒泉辰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2557.5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633.87万人,占总人口的63.88%。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4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958.3万吨,肉类产量87万吨,禽蛋产量11万吨,奶类产量44万吨,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212万亩,天然草原围栏面积953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4万亩,水产品产量1.2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95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425元。 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27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1100万亩,产量1200万吨,玉米面积1300万亩,产量430万吨,苹果面积430万亩,产量200万吨,蔬菜580万亩,中药材250万亩。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全省耕地面积5227.78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日照比较充足。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五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坚持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辟新途径,拓展新领域,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民收入步入“快车道”。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2010年的3425元,年均增长11.6%,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99亿元;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958万吨,连续7年增产,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较2005提高了5.4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139.9万吨,水产品产量1.23万吨,蔬菜总产量114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2%、12%、32%,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三)特色产业规模优势显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省级整合资金加大了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马铃薯、草食畜、水果、蔬菜、中药材、制种业等重点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优势逐步形成。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牛、羊、猪、鸡等畜禽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3%、77%、85%和95%;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高效农田节水等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度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15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畜禽规模化养殖占全省总饲养量的40%;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畜、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蔬菜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动植物良种工程、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农村能源、退牧还草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项目的实施,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综合执法试点逐步扩大,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兽医、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全省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达到并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量突破40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迈上6000元台阶;农业增加值跨越1000亿元,年均增长6%,进一步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9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