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民宿的社会效应怎么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1:04:50
字号:

民宿是乡村文旅的新型载体,是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兴业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路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民宿转型升级的主旋律,《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民宿集群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发挥民宿对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复合型民宿的社会效应怎么样

一、系统把握乡村民宿“以民为本、以宿衍生”的双重属性

乡村民宿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既有生产关系的属性,满足人民精神消费、人格修炼的需求,也具有物质生产力方面的属性,即创造生产价值。因此,乡村民宿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第一重属性,“以民为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民”之本义是乡村民宿发展的核心生命力。与酒店、旅馆等住宿业态相比,乡村民宿是有温度的,这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民宿的本体“民居”本身是带有主人记忆、喜好、地方建筑特色以及乡村文化元素的载体,经营民宿承载了主人对“家”的情怀。二是民宿的客体“民之生活、民之文化”,民宿重视民居背后的家居式服务、生活式分享、美好生活取向的传达,特别是民宿主人及其文化情怀与游客的互动和分享。当有情怀的民宿主人,遇见寻觅情怀的民宿住客,由此建立起一种嫁接于乡村美好生活之上的真善美联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共同富裕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供需关系。

第二重属性,“以宿衍生”的生产力属性。民宿作为游客体验“理想生活”的重要载体,可以衍生出更为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民宿发展能带动乡村百姓参与民宿的经营管理或劳务投入,创造生产价值,也通过“民宿+”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等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发挥出“一业驱多业”的溢出效应,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有效叠加乡村民宿“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功能

随着乡村民宿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民宿正呈现从住宿单一功能到复合多元功能的嬗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正深度嵌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元素,实现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上的复合叠加。

乡村民宿复合生态功能,推动村容村貌由“农村”向“景区”转变,使生态更宜居。乡村民宿良性发展客观要求具备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因此乡村民宿发展得益于“绿水青山”的开发,同时又归宿于“绿水青山”的保护。有序的规划、科学的布局、规范的运营,推动民宿成为乡村生态的重要保护力量。

乡村民宿复合经济功能,推动乡村资源从“沉睡”向“唤醒”转变,使产业更兴旺。《浙江民宿蓝皮书2018-2019》数据显示,全省民宿投资保持增长态势。民宿经济打通了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带动百姓致富。比如,作为国内“洋家乐”民宿经济发源地的德清县,其乡村民宿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

乡村民宿复合社会功能,推动基层管理从“规范”向“科学”转变,使治理更有效。民宿发展客观要求地方政府具备创新实践的管理能力,协同多方的治理能力,有力推动民宿业主参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入乡村社会。例如松阳县四都乡将民宿业主纳为新乡贤,聘为乡村发展顾问。无论是乡贤的回归,还是对民宿从业者的业务培训,依托民宿实施开展的治理探索有助于乡村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乡村民宿复合文化功能,推动群众工作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使乡风更文明。乡村民宿往往由村民共建共享,它既体现了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经营性项目也客观要求村民具备主人翁意识,遵守公约、礼貌待客,利于形成乡村文明的社会氛围。同时,强调“民之生活、民之文化”体验的民宿还天然带有民俗民风的传承与保护功能,例如开化县在民宿经营中融入美食、茶文化、书画等元素,每年吸引众多省内外书画家以文会友,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三、推动乡村民宿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通道

多功能化发展的乡村民宿,为利益相关主体创造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维度的多重价值。对民宿业主而言,经营民宿有利于个人梦想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实现。运营民宿在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家庭创收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文化情怀的分享。同时,日趋激烈的民宿竞争,逆向驱动民宿业主群体的成长与成熟,不断提升营销推广、品牌打造、业务拓展、产品创新等运营管理能力。对民宿游客而言,入住民宿将带来精神享受和美学体验的双重收获。节奏加快的城市生活使得游客越发愿意去乡村获得暂时的心灵憩息,而有温度、有情怀的民宿成为游客亲近自然、调整状态、回归慢生活的重要选择。于细节处做文化的民宿也为游客创造了体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美学环境。对乡村而言,发展民宿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通道。尤其对一些生态资源较丰富但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来说,发展民宿是撬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可行路径。从浙江实践看,民宿经济业已成为山区26县中开化、云和、松阳、缙云等地的重要产业。

乡村民宿发展态势良好,但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比,当前仍面临“投资门槛不高,同质化竞争较激烈;收入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文旅配套不完备;运营能力弱,发展可持续性较差”等问题挑战。需要从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民宿对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和价值。一是政府主体需积极谋划“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品牌推广”三篇文章,加强顶层设计,为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明确目标和导向,重点加强“特色化+标准化”的指导和部署,提升乡村民宿发展的高质量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同时做好乡村民宿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推介、宣传。二是民宿业主需着力提升“内容创新+运营管理+市场拓展”三项能力,加强民宿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供给,不断提升品牌运营、科学管理、市场开拓和客源引领能力。三是创新构建“要素整合+协同管理+主客共享”三项机制,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打通“要素集聚-竞争合作-利益共享”三环节,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人财物要素供给,尤其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落实农村宅基地及住房“部分流转部分自用”政策。加强乡村民宿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营造良性的区域乡村民宿生态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齐发。

冬季的土峪村游客少了很多,司秀菊每天还是会来民宿看看。收拾收拾卫生,打理打理窗台上的花,为来年营业做些准备。趁着不忙的时候休息休息,这是很多土峪村人的冬天。

土峪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是山东省首批省级传统古村落。凭借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一步一景的庭院景观、别致精巧的房屋设计,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嗅到商机的村民开起农家乐,工商资本进村投资建起高端民宿,搭上乡村振兴这班车的土峪村,焕发了新生机。

土峪村全貌。

石头房石头路,

石头缝里找出路

司秀菊的民宿名叫石堂山房,这是一处土峪村再普通不过的山村小院。装修开业前,已经闲置了20多年。“这个石头房家里已经住了好几代人了,盖了不知道多少年。后来搬出去,时间一长房子都不行了,西屋还塌了一间。”司秀菊说。

这样的情况在土峪村极为普遍。土峪村被称为“石头村”,最不缺的便是山石,村里的房子大都是石头垒砌而成。“我们村就200多户村民,但有600多处宅子,很多都已经闲置多年。”土峪村党支部书记马海英说。

司秀菊加的老房子改成民宿,起名为“石堂山房”。

土峪村在洪山镇东南部山区,三面环山。古村、石房、山景,这些自然风貌成了村子的独特名片,是土峪村美好的一面。但对村民生活来说,美景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收益。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妇女老人依靠传统种植养殖维生。

山村的穷,催生了土峪村的变化。

民宿开门纳客之前,司秀菊一家在山上还开着一家名为“圣泉山庄”的农家乐。这是土峪村最早的农家乐,已经有20多年。“我们村离市区7.2公里,节假日的时候不少城里人来村里玩,我们家就在山上开了个农家乐。”司秀菊说。

“那时候村口往山上的路还是土路,下雨水大的时候冲得一条沟一条沟的,车开不上去,只能走路上去。每年冬天不忙的时候,一边开农家乐一边修路。”司秀菊说,用了三年时间,才把上山的路修好。

司秀菊在民宿里收拾卫生。

游客跟司秀菊反映,要是有个住的地方就好了,这就有了后来的“石堂山房”。司秀菊装修那年,正赶上土峪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土峪村聘请中国乡建院编制和指导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整合各项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独具土峪村特色的乡村 旅游 。

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土峪村的环境变得更好,让这个深山中的传统村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村里现在已经开起了十多家农家乐。

南与北的融合,

新与旧的平衡

在土峪村中有一座始建于1885年的天主教堂。教堂不远处,由首旅集团投资建设的“青未了”高端民宿一期已经开业,二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处民宿,打破人们对北方农村荒凉贫瘠的刻板印象。”“青未了”高端民宿项目首席运营官代婉君说。

这个来自云南的的姑娘,是全国知名的高端民宿资深负责人。在来土峪村之前,她曾负责过多个国内高端民宿和文旅项目。2017年第一次来到土峪村,刷新了她对北方农村的认知。

“业内有句话,叫‘不过江北’。但我能看到这里的乡村风情丝毫不差,甚至可以开发出更多可能性,我相信北方的高端民宿也可以像南方一样有情调。”代婉君说。

之后的两年里,从选址到敲定方案,代婉君来回飞了不下十趟。2020年6月,她带领团队正式入住土峪村,“青未了”民宿项目开始落地。

从南方到北方,不仅距离上的万水千山,还有理念、习惯的不同。最开始的施工队伍找的是当地队伍,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后来调来了南方的团队,但又引发了水土不服、沟通困难等新问题。“按照我们预想的工艺要求,最后是用本地老匠人和南方团队组成了一支施工队,全部推倒重来。”代婉君说。

土峪村的新生,

土峪人的希望

土峪村的山还是那座山,石房还是那些石房,但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盘活了这个沉闷的山村。“村里收回来63处闲置院落,根据房子完好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价格,价格在一、两万到十多万不等。”马海英说。

土峪村还成立了合作社,村集体流转土地统一发展种植项目。“我们这是旱涝保收田,可以种些地瓜、花生、小米等作物,给游客提供原生态的农产品。”马海英说,“村里还有特色土特产,摊煎饼、做豆腐、卖手工艺品,游客多了这些都能带来收入。”

与此同时,土峪村还启动了青年返乡计划,号召当地年轻人回乡工作或者是创业。“我们这有文旅课程培训,返乡青年可以过来一起互相交流,或者在我们这工作积累经验。等想法成熟了之后,可以把自己创业进行实践。”代婉君说。

农家乐、民宿多起来以后,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还给村里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出去打工人家不一定用你。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一个月的收入也还可以。”马海英说。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81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