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农村信用社的简述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0:46:22
字号:

1940年(民国29年),富源县合作金库成立后,即在全县推行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推行农民自有、自营、自享之合作金融,从那时起就产生了农村信用社的萌芽,至1947年(民国36年),全县发展为162个社,社员数达11,658人,股金104.95万元。

富源县农村信用社的简述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起平彝县(现富源县)组建信用社,由低级到高级,由信用组到信用社,由以小乡社发展为以经济区域建社到以行政区划为中心建社,即乡镇信用合作社,下设信用站,逐步发展到乡镇信用社入股,组建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2006年经省银监局批准统一法人改革,发展成今天的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由原先的两级法人制度发展到如今的一级法人。

1954年下半年,全县建起了84个信用社,1955年又对老厂、十八连山、黄泥河等三个区建立了信用社,使全县99个乡镇达到乡乡建立信用社,1957年,城关、大河、营上等区,撤区拼乡建立大乡政权,信用社随政权变化设置而设置和连片建社两种形式,全县共计36个信用社,1958年“大跃进”以后,全县信用社设置一直是在区或大公社下进行按地域、经济实际情况建立信用社。1971年至1987年的17年中,在机构设置上,均与农行营业所一起在区(乡)镇所在地设置,一度时期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并成立贫管会。1984年12月8日,组建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负责辖区内农村信用社领导、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农村信用社实行两级法人制度。1996年12月,农村信用社与农行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走上自主发展之路,坚持四自方针“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 2005年被列为第二批统一法人试点县,按照国务院“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中央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方针实行统一法人制度改革,2006年12月,经省银监局批准,取消乡镇信用社法人资格,与县联社合并为同一法人机构。2010年完成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换届工作,截至到2011年末,有在职工241人,富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辖10个乡镇信用社,9个信用分社,1个营业部,机关内设部门7部1中心(综合部、人力资源部、安全保卫部、会计部、审计监察部、风险管理部、科技信息部、信贷业务部、银亭管理中心)。

富源县农村信用自成立以50多年来,始终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着力服务创新,加大信贷投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被广大农民誉为“农民自己的银行”。2002年以来,我县农村信用社深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大力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出了云南省第二个信用镇----墨红信用镇,信用村创建被县委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九点成功经验之一在全县推广,并由此产生了文明信用工程。

多年来,富源县农村信用社创新经营思路,逐步壮大资金实力,以优质文明的服务,以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中心,以投放贷款为基础,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依托近年来强大的网络结算渠道和高效、快捷的服务形式,各项业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截至到2011年末,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4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9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9995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95%,全年实现财务总收入3.5亿元,财务总支出1.97亿元,收支扎差后实现利润总额1.53亿元。

近年来,富源县农村信用社发展步入快车道,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以创先争优、服务创优为动力,以争创一流业务为目标,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富源金融业的排头兵,2011年末,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占县域金融机构的37.6%、38%,连续多年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系统内,利润总额、人均利润名列前茅,多年来,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均进入一类联社,2011年,排名全省第七位。

不久前,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8年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指出,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流失,因此当前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农村三要素流出问题。

 他认为,30年前农村改革带来20世纪80年代农业农村经济十年的黄金增长,重要的原因是农业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留在农村内部,由农民自主地把三要素变成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资源,并占有了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来的资源资本化发展进程中的增值收益。因此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扩大了农村内需。

 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三要素流出严重,到了新世纪,尽管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但三要素继续大幅度净流出,土地被大规模占用,农村劳动力外流,资金也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中被大量从农村抽走,三农问题愈演愈烈。

 温铁军认为,如果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所有政策不能针对生产力三要素的净流出,不能缓解这个趋势,三农形势还会严峻下去。

 他认为,当前三农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分散小农经济与任何外部主体交易费用都会过大,造成制度成本必然过大,甚至无法形成契约关系。只有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才能形成可履行的契约,达到市场经济下的信用要求。

 期待农村有更多“大学生村官”

 王 涛

 

 在农村,相当一部分村级组织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给这些村级组织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下来的大学生还不多,农民企盼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来到他们中间。

 农民企盼大学生村官要有“三劲”。

 一是要有“闯劲”。大学生村官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解放,有朝气、有闯劲,这是大学生村官的共性。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发挥这一特性,带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干前人未干过的事,帮助农民制定发展规划,真正让农民看到希望,看到光明,鼓起他们实现科学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要有“实劲”。要有求真务实的干劲,敢闯敢干,但不是蛮干而是科学地干。大学生村官要带领群众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要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要学会抓根本,抓主要矛盾,只要抓住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加以解决,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原理。要依靠群众,依靠党员。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难题。

 三是要有“韧劲”。干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带领群众落实规划实际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要正确对待困难,要有百折不挠的韧劲。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7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