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是休闲农业开发规划原则吧?
一、科学选址原则
休闲农庄选址应选离城市、著名景区较近且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之处(离城市5公里范围内最佳)。为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休闲农庄应在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的地方建址:
一是丘陵多平地少的地方。在丘陵多平地少的地方,有利于巧妙地进行景观景物组合和空间布局,可以少占良田,不与国家有关土地政策相冲突,又可节省征地费用。
二是无工业污染的地方。
三是水源较好的地方。将休闲农庄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不仅可以解决休闲农庄的用水问题,而且还可以使休闲农庄因为自然水源而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使休闲农庄充满灵气。
四是居民少或者无居民住的地方。
五是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
二、因地制宜原则
休闲农业开发依赖于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高度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所以,休闲农业的布局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会导致休闲农业开发失败。
三、突出特色性原则
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农耕文化内涵广博,如农耕形式、传统农用器具、农村生活习俗、农事劳动、农业节庆、农业工艺等都属于农耕文化范围。由此可见,利用农耕文化可以开发许多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突出各自的特色。突出农耕文化是开发休闲农业的大前提,但对于彼此相邻的各个休闲农庄来说,仅仅突出农耕文化是不够的,还应充分突出各自的特色。休闲农业开发经营的竞争中,最可怕的是相邻休闲农庄在休闲产品完全雷同的情况下竞争。
所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休闲农庄应各具特色,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相邻休闲农庄可从突出主打产品的特色和突出辅助产品的特色来着手设计,如相邻的休闲农庄中,若甲庄以种植业为依托,乙庄就应以水果或养殖业或其它产业为依托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受气候、地貌、地质、土壤以及水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相邻休闲农庄往往无法避免主打休闲产品雷同。在这种情况下,相邻的休闲农庄就应努力突出各自的辅助产品的特色,如可采用诸如骑马、骑牛、骑毛驴之类的原始型交通方式,或坐滑杆、轿子等民俗型特种交通方式为休闲者提供交通服务,以突出自己的特色。
从细微处着手突出特色。如在一些空坪隙地可栽上一些瓜菜将泥土遮盖起来,搭一些较高大的瓜棚、葡萄棚供游客憩息或用餐品茶,栽一些果树点缀美化环境。而不必在空坪隙地建花坛、假山等费力耗资又不讨城市休闲者喜欢的景观。
四、优劣比较原则
“比较论证,择优布局”,成为了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最重要的决策手段之一。休闲农业的优势比较,大致可从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社会经济背景、资源的禀赋状况等方面去进行。
一般来说,距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较近,交通便捷,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好,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应优先开发,重点发展。但优势具有层次性,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比较的只是地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便为国家级优势。
北京、上海、四川、湖南等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还有全国乃至国际客流进入,故而要特别重视具全国乃至世界比较优势的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布局。
五、科学性原则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龙骨水车提水,筒车吸水、风车扬谷、石碾磨面、牛耕田、施用土杂肥、手工采摘农产品,以及传统的纺纱车、织布机等,这些与现代高科技形成鲜明反差的传统农业景观,因为它们生动如实反映了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轨迹而同样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
因此,休闲农业所展示内容的科学性特点,决定了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让休闲者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自觉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教育,自觉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以增强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功能。
六、市场导向原则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规划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有效占领和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是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目前大多数地区休闲农庄的休闲产品开发单一,必然会导致休闲者在农庄的消费单一,使得休闲者在农庄有钱无处花,最终导致休闲农庄的休闲收入难以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休闲农庄应努力做到住、食、游、购、娱休闲产品开发兼顾。
由于观光休闲农业是源于城乡间地理环境差异,而引导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旅游消费的新型产业,无疑周边城市居民便是其主要潜在客源市场。而且城乡间地理环境的差异越悬殊,其潜在客源市场就越大。但城市规模、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消费偏好等,都会因时因地而异,分析和预测市场也就势在必行。
为此,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以查清其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以及规划布局地周边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的同类型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
七、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农业的实质是一种农游结合,一产向三产延伸的高效型市场农业。
首先,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通过投资收益分析,对那些资源规模大、旅游价值高、原有基础好、交通便捷、可取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的休闲农业项目便应优先规划开发。而且应通过向休闲者提供休闲度假、种养体验、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普等多种服务,以提高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其次,要讲求社会效益。即要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度假的场所与机会,提高其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并要尽最大可能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机会。
再次,要特别重视生态效益。即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城郊营造好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城市绿化带屏障,防止城市污染扩散,以保持清新、宁静的城郊生态环境。
八、参与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娱乐、参与需求,迎合参与时尚,在休闲农业项目规划上要特别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具有时尚性的多层次系列休闲农业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性还应包括当地农民对休闲农业的参与性。
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活跃的旅游资源,只有把他们吸纳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操作,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才会使城市旅游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农业、农民文化氛围。因此,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和布局中一定要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
九、整体开发原则
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特点。
第一,在外部它要纳入到区域休闲农业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必须服从区域高层次或主系统发展战略。在区际间突出自己的特色,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市场导向前提下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产品特色优势,开发出明显区别于周边地区而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休闲农业园区及其观光、休闲、度假产品。
第二,在内部它既要顾及到各大功能区的整体协调,又要考虑到产品营销全过程的协调。休闲农业园区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教育、度假娱乐、休育活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休闲区,其功能区一般又包括观赏区、示范区、休闲体验区、产品区,其规划布局得全面协调、整体发展。市场调研和预测、优势分析、产品设计和开发、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市场开拓,产品的经营和管理等旅游营销全过程,可以说环环相套,关联性极强,也需通盘考虑,整体优化。
第三,休闲农业园区的周边多是农村,园区与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园区规划布局也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只有建立在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土地开发整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上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才会达到协调和谐而富有生命活力的效果。
十、其他原则
比如,多样性原则(即避免单一原则)、生态原则、人本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也都应该是休闲农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休闲农业在我国已处于全面推广之中,在规划布局中,一方面要遵循这些在实践中积累并已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开拓创新,不断总结提高,促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始终沿着健康有序、稳健的步伐向前挺进。
你好,针对你提出的问题,下面是直接的古迹地址和简单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卢龙各地先后出土了许多古生物化石,经对卢龙县孟团店村西出土的一件距今1.5万年前的马鹿头骨化石上遗存的多处砍砸痕迹进行考古分析。在卢龙县武山的北面,现存有“武山卡斯特溶岩化石洞遗址”一处,现为秦皇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十年代初被当地采石工发现,曾出土过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及一些粪便化石、用火烧过的烧结土块,还有许多的灰烬。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专业人员曾对该处进行考古调查.
在卢龙现已发现殷商时期的遗址两处。一是石门镇东阚各庄殷商遗址,遗址位于东阚各庄村北滦河南岸的台地上,1976年和1979年由省考古专业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该地土色灰褐,土质松软,文化层厚1-1. 9米,内含陶器残片、兽骨、蚌片、红烧土和炭屑等,并发现灰坑多处。墓葬五处。灰坑为园形或不规则近似园形,灰坑内表面由于长期被火焙烧而坚硬光滑,坑内积满草木灰。墓葬为小型土穴墓,无葬具及随葬品,骨架保存完好,头向东,仰身直肢。在遗址内出土和采集到的有陶器、残骨角器、石器等标本,是典型的商代文化遗存,二是潘庄镇沈庄村南山的龙虎寺殷商遗址,原有寺庙一座,名龙虎寺,寺庙久废。遗址长150米,宽100米,文化层厚约1.8米。1985年秦皇岛市文物普查队汇同县文物工作者杨卫民同志先后两次到该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有石斧、商时期的陶器碎片,鬲足、贝壳、骨骼等。1986年11月经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语《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卢龙石门镇高各庄村西山存有“夷齐读书处遗址“一处。传说当年伯夷、叔齐二贤士曾在该地读书学习,故此山后来又名书院山,在遗址西岩壁上刻“夷齐读书处”五个楷书大字,大字下原刻有许多小字,现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夷齐读书处”五个大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遗址内旧有寺院一座,不知何代创建,名为“云居寺”。因该地位于山坳,三面环山,山中水清林茂,常有云雾生成,缭绕其间,俨如仙境,故得名“云居寺”。现存云居寺建筑遗址1080平方米。云居寺早年被毁,被毁前,原有山门一间,左配房一间,右廊房三间,沿阶进山门,院内左碑右钟,碑为乾隆20年立,高3米,上刻《书院山云居寺重修佛堂碑记》,正殿五间,歇山顶,木架结构,殿内正像如来。侍童左右,东西两厢泥塑坐姿十八罗汉像,正殿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左配房内供伯夷、叔齐二贤士塑像,高约70厘米,右配房为禅堂,为寺僧居住,院北有古井一眼,井口用整块条石砌成方形,为90×95厘米,井深7.2米,水深2米,井筒下大上小,上部用杂石砌成,下部山石凿穿,井水清凉甘甜,从不干涸,井北即“覆石如厦”的石屏,嵌石屏的“小井”早年遭破坏,已不见原状,但至今仍有小泉孱孱。据传该小井名为洗砚池,乃当年伯夷、叔齐读书时洗砚之处。遗址内现存清代石碑一方,石碾一具,水井一眼及西侧山岩刻石一处,当年云居寺的建筑基础仍隐约可见。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卢龙地属燕国辽西郡;从卢龙县盂柳河乡鲍子沟村出土的百余枚刀币、布币及雷店子乡汤池王庄村出土的百余公斤的刀币上不难看出,当时这里曾一度呈现出经济的繁荣,至秦时,由于军事征伐,战火连绵,这里的经济文化曾一度处在短暂的萧条阶段,属于秦时的文化遗存甚少。到汉时开始复苏,又出现了新的繁荣。大量汉代陶器的发现出土及汤池王庄汉墓群、石门汉墓、范庄大型西汉墓和蛤泊黄家营汉遗址的发现,都能有力地证明这里的发达与兴旺。同时,卢龙又是古代的军事要地,有“卢龙塞”之称,传说中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就发生在卢龙城南四公里的虎头石村西。诗云:“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即是对李广射虎故事的写照。
在卢龙城东北十八公里处的陈官屯村西北隅,还存有辽代古井千眼,井口方形,以条石砌成,在井口南侧条石上刻有“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二月十三日造井”等字,石砌井壁,井体完好,现为卢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西门外十米处,还遗存有元代所建漕运码头遗址一处,南北向,堤长500米。昔日青龙河水面宽广,沿西城南下汇入滦河,后因水患侵城,遂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修建东西二堤,以护城池,使青龙河水沿西堤而下,船只得以傍岸,俗称“泊岸”。堤以方形巨石砌筑,石间接以生铁,坚固异常。东堤为明代拓城时所废,西堤尚存。
城中旧有石幢一座,名于陀罗尼经幢,俗称石塔。经幢始建于唐,后因自然灾害所毁,于金大定9年(公元)1169年)5月至11年9月重建,后又经明万历28年进行重修。幢高10.35米,共六级,一级刻《平州石幢记》,二、三级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及《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四级刻《重修北平石幢记》,五、六级刻佛像。经幢雕艺古朴,秀美壮观;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龙境内所辖明长城位于卢龙和青龙两县交界处,东起燕河营镇白家房村的西大炕。西至刘家营乡刘家口村西山一点五公里处出境,长二十二点三公里。设刘家口关,桃林口关及重峪口关。敌楼86座,墩台若干,其边墙以石砌为主,近关隘处及地势平缓处为砖砌,坍毁多于完整,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城重峪口关南九公里处的红山北坡,现存“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一处,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700米。原遗存大量的规格长城基石及漫山遍野的条形基石毛料,劈山凿石的斑痕比比皆是,如今规格的成品基石已不复见,只存劈石凿痕及部分条形基石毛料成排成组地散布在遗址中,
在卢龙城北三十五华里的大刘庄乡土山村北1500米处的山坡上,有清代墓葬一座。墓主郎廷佐,字一柱。生前任福建等省总督,清康熙16年(1677年)葬于该处。当地人称“郎家坟”。墓区南北长165米,东西宽近100米。缘高5米,直径约20米,封土内有青砖拱砌墓室一个,用石门封闭,墓室及封土早年被毁,现只存北侧封土—堆。在墓南23米处,有用整块汉白玉雕磨的供桌一个,基本完好,长4.66米,宽1.21米,高约0.8米,供桌上面光滑平整,立面浮雕花草兽首等纹饰,雕工精细,供桌南十余米处原立有汉,白玉质巅石碑四块,通高4.86米,宽1.25米,厚0.45米,碑首雕龙,一块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叙墓主郎廷佐生前所任官品及人格赞词,其余一块文字不清,二块初查无文字,现倾倒于地,在墓区南东西两端各有一汉白玉雕华表,名为望柱,座落在青石拼砌的方形台基上,八棱式,下为须弥座,表面浮雕花草、杂宝,座上是八棱光面汉白玉石柱,柱上部插汉白玉雕云板,再上是汉白玉雕园形顶盖,盖上所置石雕望天吼,现已无存,现存望柱通高6.8米,东侧望柱早年倾倒,西侧望柱至今依然耸立完好。该墓在《卢龙县志》中有简要记载。当地传说郎家坟原有碑五块;忽一夜间一块碑不异而飞,只剩四块。据说失踪之碑系被驮碑之龙一质巅于一夜间驮走而不知下落。这毕竟是传说。但巧的是1995年6月间,在卢龙镇西300余米处102国道北侧,因路桥加宽施工,在施工现场地下两米处沙层中,出土一汉白压雕质巅石碑,俗称"王八驮石碑”,碑、座具完好,下有夯实的三合土基础,平坦坚固。质巅座长1.8米,宽1.2米,高约1米,体上刻纹完好,碑高3.85米,碑首宽1.27米,碑身宽1.14米,厚0.5米。
在卢龙县东南十五公里的六百户乡塔上村西端,还存有砖塔一座,始建年代史籍无载,经对现存建筑年代鉴定为清代,该砖塔已不完整,只存四级,觚棱八面,残高6米,面宽1.25米,塔身外表面砌以青砖,内部用土填实,须弥座,座上有青砖雕砌的围栏一圈,塔身第一节东西南北四面砖雕门形,余四面为窗形。南面门上正中嵌方形石额一块,上阴刻楷书“重庆宝塔”四字。门窗上各有按后天八卦方位顺序排列的八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