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9:33:37
字号:

一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党中央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明确了“三农”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将“三农”工作放在首位的基本倾向。应坚持这一方针,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稳步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三农”领域的短板表现在许多方面,应分步、有序地加以解决。在短期,着力消除绝对贫困,加快补齐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确保农村与城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在中期,抓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乡村治理能力;在长期,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三要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是内含于乡村振兴之中的。应按照乡村振兴20个字的总体要求,把握乡村“五大振兴”的重点任务。

在统筹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内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对外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好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启示我们,在新征程中,“三农”工作仍然至关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尽管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农业依然是短腿,农村依然是短板,农业农村发展依然相对滞后。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应有拓展农业功能的深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基础是解决好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突出位置。作为初级产品的产出部门,虽然农业可能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关键时候其重要性可压倒一切。

因此,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基本盘。随着时代发展,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的多重功能多元价值日益凸显。要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农村现代化要把提高农民收入摆在更突出位置,应有维护农民利益的厚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农民与农村是共同富裕的着力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虽然连续,但前者重点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三农”问题,也更具综合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善于处理更复杂的利益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经5年,乡村格局正处在演化调整的关键期。伴随乡村建设行动,有的地方酝酿大拆大建,有的地方打起农民土地主意。农村的资源取之于农,理应主要用之于农,要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和土地增值收益,让农村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农民。各地应多听农民呼声,多为农民着想,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要一并推进,应有促进城乡融合的高度。从地图上看,城市是一个点,乡村是一大片,城市的发展要靠乡村的托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衰弱的乡村无法承载繁荣的城市,振兴乡村必然涉及城乡关系的深刻调整。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任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一方面,改变以往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单向流出的情况,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解决农业农村面临的“人、地、钱”难题。另一方面,顺势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进退有据。

总之,唯有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才能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将广袤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更加和美。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6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