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9:15:28
字号: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选修5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 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

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

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一定要熟悉)

见选修5

P79“阅读”

P80“阅读”

P82“阅读”

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

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过程中,要用足用活国家的惠民政策,并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全面铺开“家电下乡”、“汽摩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要完善流通体系,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搞好“一网多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集散、信息采集、价格传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

不断提高消费服务档次和水平。要精心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引导居民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大力发展便利早餐、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质量型消费。引导高消费群体的消费留在当地,避免这部分需求外溢。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借力“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园、“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岛湖”苏溪湖、“洞天福地”奉家桃花源、“宗教圣地”古台山等旅游景点,挖掘蚩尤故里、梅山文化、梅山武术、新化山歌等旅游品牌,将新化打造成长株潭新型城市的后花园。 毕业论文网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县农业人口很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推进城镇化,尽早实现把新化建设成为集山水、宜居、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外经外贸平稳增长

坚定不移实行“引进来”战略。切实抓住当前沿海、沿边以及国外企业向内陆迁移,国家经济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依托本地区优势,本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的原则。“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进行。

着力构筑服务环境优势平台,“筑巢引凤”。依法灵活运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四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切实优化环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知名企业,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优先承接先进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坚定不移实行“走出去”战略。要全力打造几个战略产业,如我县的电子陶瓷,使其形成强大的规模及品牌优势,出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鼓励企业走进东南亚,并努力开发中东、非洲及南美市场。

三、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商贸流通中心

加大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建设市级中心市场、次中心城市市场、县级市场、中心城镇市场及农村市场体系网络;构建批发、直营、零售的销售形式;着力推动步行街建设;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

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着手规范现有物流运输企业,建立现代标准的物流中心,着力对城区现有物流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目前,紧紧抓住新化将成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

中转站的有利时机,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好物流园。园区内要建设大型标准化仓储基地、配送仓库、大型货物堆场、运输车队、集装箱中转站、铁路专用线,要把新化物流园建设成为货物运输、信息交流、餐饮住宿服务齐全的县级一流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四、发展电子商务,对接全球经济

近年来,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我们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现在,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化经济进程。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加速社会专业化分工,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网络消费文化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电子商务服务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

全球范围内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愈加激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诚信市场建设

加强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十二·五”期间要把商务综合执法工作落到实处,让群众吃上“放心肉”、“放心早餐”、“放心菜”、喝上“放心酒”、用上“放心油”。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市场以及销售注水肉和病害肉等违法行为,严格检疫检验制度,规划定点屠宰市场;加大对宾馆、市场、超市、餐饮业等的稽查力度,按照食品安全有关条例严格管理,严厉打击“物价乱”和哄抬物价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酒类管理,对全县各批发企业、名酒店铺、商场超市等场所进行专项检查,消除监管“盲点”,杜绝管理漏洞,严禁不合格酒产品进入市场;打击成品油超范围经营、以次充好等违规行为,取缔无证经营,关闭存在安全隐患的加油站(点),保障成品油市场安全稳定运营。从而切实转变商务管理职能,履行市场管理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加快诚信市场建设。信用是商务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生命线,加快市场信用建设是规范市场的基本制度,只有提高企业的信用建设,建立诚信体系,才能消除各种不诚信和违法违规的事情,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建立行业的信用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的部署,以改善商务诚信环境,促进信用交易为目标,以加强商业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完善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建设信用基础知识系统、发展信用服务业为手段,全面加快商务领域的信用建设。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6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