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1271~1330),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据史料记载,王祯曾做过宣州旌德县和信州永丰县两任县尹。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
王祯任职的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了。
王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他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而他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亦为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