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水资源的统计及分布
地下水资源统计主要是对各计算区(地下水系统)及各省辖市的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及深层承压水资源按矿化度分级进行的资源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15、表2-16及表2-17。
全省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164.58×108m3/a,可采资源量为163.01×108m3/a;深层承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0.47×108m3/a(均为淡水资源),弹性储存资源总量为766.37×108m3/a。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开采淡水、微咸水及半咸水资源量所占比例见图2-1。
图2-1 浅层水可开采资源构成比例图
二、地下水资源量分布特征(一)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分布
地下水资源区域分布一般采用模数表示,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12.18×104m3/(km2·a),总体分布具有北部大、南部小的特点。一般来讲,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如黄河沿岸影响带、太行山前冲洪积扇、淮河及其较大支流河谷地带等,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豫北安阳河、沁河等河口冲洪积扇,含水层颗粒粗、厚度大,水位埋藏浅,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30×104m3/(km2·a);黄河沿岸影响带,宽度25~50km,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细砂为主,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细砂为主,水位埋深小于4m,受黄河水常年补给影响,资源亦较为丰富,资源模数(20~30)×104m3/(km2·a);黄河影响带南北两侧郑州—新郑—中牟及原阳—长垣—范县一带,地下水资源模数(15~20)×104m3/(km2·a);济源—焦作—新乡—濮阳北部一带及许昌—尉氏—周口—商丘一带,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黏土互层为主,水位埋深北部一般大于6m,南部为4~6m,补给条件稍差,资源模数一般为(10~15)×104m3/(km2·a)。豫西宏农-青龙涧河地下水系统资源模数一般也为(10~15)×104m3/(km2·a);淮河以北的淮河冲洪积平原,包气带岩性以亚黏土为主,淮河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其余资源模数一般为(5~10)×104m3/(km2·a),淮河南岸信阳-固始一带岗区,沟谷发育,切割较深,地形坡度大,包气带岩性以黏性土及黏土为主,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4m,入渗补给条件差,资源模数一般小于5×104m3/(km2·a);南阳盆地地下水资源一般为(6~8)×104m3/(km2·a),西部山前岗区及太行山前局部岗区,资源模数一般小于5×104m3/(km2·a)。
表2-15 各计算区地下水资源按矿化度分级统计表
续表
表2-16 河南省各省辖市浅层地下水资源按矿化度分级统计表
续表
表2-17 河南省各省辖市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及弹性储存资源量统计表
山区岩溶水分布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豫北太行山区资源模数一般(15~25)×104m3/(km2·a),局部大于30×104m3/(km2·a),豫中嵩箕山区资源模数一般(15~20)×104m3/(km2·a),豫西一般(10~15)×104m3/(km2·a);其他广大基岩地区,地下水资源较贫乏,资源模数一般小于5×104m3/(km2·a)。
按照地下水矿化度分级,全省范围内矿化度大于1g/l的微咸水及半咸水,总面积为4920km2,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山区全部为淡水。淡水(<1g/l)、微咸水(1.0~3.0g/l)及半咸水(3.0~5.0g/l)分布面积分别为162087km2、3795km2、1125km2,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97%、2%及1%,占平原区总面积的95%、3%及2%。平原区微咸水及半咸水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前缘地带,其分布范围是黄河北:卫河以东、延津、长垣县以北;黄河以南:罗王、仇楼、太康县一线以东,鄢陵县以南、周口、淮阳、郸城县以北。
(二)深层地下水资源分布
深层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位于卫河冲洪积平原及黄河影响带,可开采资源模数为(1.5~2.0)×104m3/(km2·a),其次为黄河影响带外围的南北,资源模数一般为(1.0~1.5)×104m3/(km2·a),淮河冲洪积平原一般为(0.5~1.0)×104m3/(km2·a),南阳盆地一般小于0.5×104m3/(km2·a)。
从行政区分布来看,郑州、开封两市资源丰富,可开采资源模数为(2.0~3.0)×104m3/(km2·a);南阳市资源贫乏,资源模数小于0.5×104m3/(km2·a);周口、商丘及信阳三市,资源较贫乏,资源模数为(0.5~1.0)×104m3/(km2·a);其他大部分地市资源较为丰富,模数为(1.0~2.0)×104m3/(km2·a)。
三、主要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分析
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利用的最主要参数是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给水度(μ)。本次给水度的计算不但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图解法进行求解,还利用浅层水与水面蒸发强度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进行计算,并结合前人普查、水源地勘查成果,综合确定了各岩性不同计算区的给水度,可靠程度较高;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采用1980~1999年长系列水位动态资料重新计算,并结合郑州、商丘两均衡试验场资料及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普查和最新的水源地勘探成果确定,合理可靠。
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最主要的参数是弹性比释水系数,本次虽未重新进行抽水试验,但参数选取是根据1:20万水文地质普查、30余个县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及最新的水源地勘探抽水试验资料而确定,可靠性较高。
四、地下水资源量的合理性分析
1981年完成的河南省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轮),对山区仅计算了天然资源,故两次评价的全省可开采资源量无法进行比较,仅比较其天然资源,见表2-18。
根据表2-18,本次评价计算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较第一轮评价结果减少了14.86×108m3/a,主要是平原岗地减少12.77×108m3/a,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还略有增加。
表2-18 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比较表 单位:108m3/a
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素及地下水位变动影响所致。近10多年来大气降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埋深加大,入渗条件改变,相应降水入渗系数亦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减少;另外,近年来因渠道多加以护砌,渠系渗漏大幅减少。按历年大气降水量资料分析,大气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前降水量偏大,80年代以后降水量减少。据1997年《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1956~197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88.8m m; 1984~199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45.0m m,减少5.5%; 1993年以后降水量较前期还有减少,1980年以后的降水量较以前降水量减少比例要大于5.5%,对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的影响应大于此数值。从地下水位埋深分析,1974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的地区面积为64404km2,大于8m的地区面积为696km2; 1993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 地区的面积减小到31491km2,即减少50%以上,而水位埋深大于8m 地区的面积,反而增加到9158km2,即扩大近15倍;1999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 地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少到26276km2,而水位埋深大于8m 地区的面积增加到13537km2,对大气降水入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1981年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 是按4m 计算降水入渗量,现在水位埋深大于8m 地区面积增加较多,故从降水量的减少和水位埋深变化两项因素分析,足以说明平原岗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的减少是合理的。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主要是两次评价方法的不同:上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利用水文资料分析,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以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为基础进行的评价,研究程度和精确度均有提高,计算的天然资源量有所增大,合乎实际。
大西洲的详细资料
笔者在收集了河南省各城市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后,根据各城市的水文地质特征,按照地下水热泵、地埋管热泵适宜性的分区标准,对河南省各城市进行了浅层地热能的不同利用形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开发利用区划。结果见表6-10及图6-29至图6-46。
由表6-10看出,浅层地热能利用方式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宜性既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地下水换热的适宜性主要考虑的是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如单井的出水量和回灌量;地埋管换热的经济性主要考虑的是影响成井经济性的地质因素,如地层结构、颗粒度等。两者考虑的因素具有相同部分,如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埋深、径流大小等,只是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同时存在不同的部分,如地埋管热泵经济性主要考虑地层可钻性以及基岩埋深,而不考虑地层的回灌能力。所以一般在地下水热泵适宜的地区地埋管热泵的经济性不是最好的.在地埋管热泵经济性最好的地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一般,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在过渡地带二者的适用性相差不大,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非地质因素)来决定该地区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
表6-10 河南省城市地埋管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
图6-12 郑州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1或1:2,井深:80~100m;较适宜区生产能力:一般,采回比;1:2或1:3,井深90~16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13 开封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较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2,井深80~16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14 洛阳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适宜区生产能力:极强,采回比;1:1,井深:90~150m,较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1或1:2,井深100~15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15 平顶山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图6-16 安阳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适宜区生产能力:极强,采回比:1:1,井深:65~85m;较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2,井深65~85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17 鹤壁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图6-18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2,井深:90~10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19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较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2,井深 80~13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20 濮阳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较适宜区生产能力:一般.采回比:1:3,井深:90~14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21 许昌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较适宜区生产能力:一般,采回比:1:3,井深:130~16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22 漯河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较适宜区生产能力:一般,采回比:1:3,井深:100~15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23 三门峡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图6-24 南阳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适宜区生产能力:强,采回比:1:1,井深:100~160m;较适宜区生产能力:一般.采回比:1:1或1:2,井深120~16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25 商丘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图6-26 信阳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图6-27 周口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较适宜区生产能力:一般,采回比:1:3,井深110~l80m;不适宜区生产能力:弱
图6-28 驻马店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图6-29 济源市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图
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b—地埋管热泵系统
表6-11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图6-30 郑州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1 开封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2 洛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3 平顶山市浅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4 安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5 鹤壁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6 新乡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7 焦作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8 濮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39 许昌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0 漯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1 三门峡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2 南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3 商丘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4 信阳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5 周口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6 驻马店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图6-47 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河南省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分布情况如下。
1.郑州市
郑州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784.47km2,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城区、郑东新区的黄河冲积平原和中原区、高新区的黄土塬间平原大部地区;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16.23km2,主要分布在北郊黄河滩区地下水水源区、西部黄土塬间平原、北部黄土台塬;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110.53km2,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南部的马寨、侯寨黄土台源一带。
2.开封市
开封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297.40km2,主要分布在城市规划区内大部分黄河冲积平原;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76.04km2,主要分布在北部柳园口以北的黄河滩区,中部龙亭到前台,南部西御林、火神庙的黄河冲积平原河间带。
3.洛阳市
洛阳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300.18km2,主要分布在洛北的洛河一、二级阶地,涧河三级阶地,洛南的伊-洛河河间地块东部;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59.12km2,主要分布在邙山、南山、龙门山的黄土台塬和丘陵区。
4 .平顶山市
平顶山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159.05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的沙河冲积平原;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27.42km2,主要分布在市区西南靠近白龟山水库一带、WN—ES方向呈条带状、点状分布的岩溶水区: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276.28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北部矿区的丘陵、山前坡洪积平原一带。
5.安阳市
安阳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83.77km2,主要分布在建成区到安阳西站的安阳河冲洪积扇及北部漳河洪积扇;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56.33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外围的安阳河冲洪积扇前缘地带;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191.89km2,主要分布在南部龙泉镇到马头涧一带的丘陵区。
6.鹤壁市
鹤壁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97.93km2,主要分布在淇滨新区断陷洼地和淇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40.47km2,主要分布在庞村镇至高村镇的淇河冲洪积扇群;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39.42km2,主要分布在淇滨新区东部呈NNE向展布的岗地;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494.08km2,主要分布在鹤山区、山城区的侵蚀剥蚀低山地丘陵。
7.新乡市
新乡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512.50km2.主要分布在建成区及其南部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41.60km2.主要分布在北部凤、泉区堡上及凤凰山一带的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281.89km2,主要分布在共产主义渠两侧交接洼地。
8.焦作市
焦作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359.78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其中部、北部的坡洪积斜地、扇、扇前(间)洼地;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25.81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沁河冲积平原;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295.20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的基岩山区。
9.灌阳市
濮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487.24km2,主要分布在市区西部的黄河冲积平原大部;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20.45km2,主要分布在市区东部黄河冲 积平原。
10.许昌市
许昌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37.20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南部的双洎河—清沂河冲积平原: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96.09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其北部一带双洎河—清沂河冲积平原的弱富水区。
11.漯河市
漯河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112.06km2.主要分布在东部昭陵区一带的沙颍河冲洪积平原;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247.79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郾城区一带沙颍河冲洪积平原的弱富水区。
12.三门峡市
三 门峡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129.20km2,主要分布在市区的青龙涧河、苍龙涧河和宏农涧河河谷及阶地,市区南部山前冲洪积扇、黄土梁峁;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54.66km2,主要分布在三门峡水库南侧的黄河阶地;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1.90km2,主要分布陕县温塘基岩山区。
13.南阳市
南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179.63km2,主要分布在市区西侧槐树清—卧龙岗一带及白河东部的白河冲积、洪积平原;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23.20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白河两岸的漫滩与阶地;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09.52km3,主要分布在市区西部周后王—靳岗一带剥蚀垄岗;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12.48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侵入岩体的独山。
14.商丘市
商丘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102.25km2,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区的市区及其中部地下水漏斗区;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10.55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外围的黄河冲积平原区。
15.信阳市
信阳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32.54km2,主要分布在建成区及浉河河谷;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70.65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豫南软岩分布丘陵岗地。
16.周口市
周口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124.60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171.40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黄河冲积平原、沙颍河冲积平原。
17.驻马店市
驻马店市全区88.43km2均适宜地下水源热泵和地埋管热泵。
18.济源市
济源市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适宜区总面积为315.15km2,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其周边的漭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26.58km2,主要分布在五龙口东部沁河口洪积扇;地埋管热泵适宜区总面积为228.11km2,主要分布在南部软岩组成的低山与丘陵区;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热泵均不适宜区总面积为297.82km2,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的低山与丘陵区。
大西洲
亚特兰蒂斯,又译阿特兰蒂斯,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被称作大西洲。到现时为止,还未有人能证实它的存在。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文章里。据他所言,亚特兰蒂斯在九千年前已被一场自然灾难毁灭。
大西洋中传说的一个岛,位於直布罗陀海峡以西。传说的主要来源是柏拉图的两篇对话,即《提麦奥斯篇》(Timaeus)和《克利梯阿斯篇》(Critias)。在前一篇对话中,柏拉图叙述埃及僧侣们在与雅典立法者梭伦(Solon)谈话时怎样谈到亚特兰提斯,说该岛比小亚细亚和利比亚加起来还大,与赫丘利斯石柱(Pillars of Hercules, 即指直布罗陀海峡)遥遥相对。据僧侣们说,大约在梭伦出生9,000年以前,亚特兰提斯是一个物产丰富的海岛,岛上有权势的王公曾经征服地中海的许多地区,直至最后被雅典人及其同盟军打败。亚特兰提斯人最后变为邪恶了,且不敬神,由於几次地震,他们的岛屿被海水吞没。在《克利梯阿斯篇》中,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提斯人理想国的历史。
亚特兰提斯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从阿拉伯地理学家获得这个故事的中世纪欧洲作家们则信以为真,后来的一些作者又试图证明确有其地。例如,在文艺复兴以后,他们试图证明亚特兰提斯就是美洲、斯堪的那维亚和加那利群岛。如果柏拉图不是杜撰的话,亚特兰提斯的故事实际上可能是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於西元前约1500年锡拉(Thera)岛上火山喷发的记载。这次喷发是有史以来最惊人的一次大喷发,伴有一连串的地震和海啸,将克里特岛的文明完全摧毁,因而可能塑造了亚特兰提斯的传说。
在柏拉图的提示中,有这样的话:在“赫喀琉斯的砥柱海峡”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岛,从那里你们可以去其它的岛屿,那些岛屿的对面,就是海洋包围着的一整块陆地,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当时亚特兰蒂斯正要与雅典展开一场大战,没想到亚特兰蒂斯却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灾,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没入海底,成为希腊人海路远行的阻碍。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塞冬(Poseidon)。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 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塞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塞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上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塞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塞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塞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 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世纪至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两者相差近80年和72万平方公里。
因此,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亚特兰蒂斯”(“大西洲”)仍然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依然在探索中。
对于亚特兰蒂斯的所在位置现在还没有定论。科学家们主要倾向于在地中海西端,也就是在大西洋,因为大西洋底曾经发现过遗迹,而且对鳗鱼的回游和马尾藻海的一些情况来猜测,的确有可能是亚特兰蒂斯所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能解释的问题。
[编辑本段]★词条二:
名称:大西洲的沉沦
主题词或关键词:海洋科学
大西洲的沉沦
在西方世界的种种疑谜中,最能拨弄人们玄思遐想的莫过于大西洲了。这块在遥远的过去突然失踪了的陆地,随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究竟到哪里去了?千百年来,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寻找着它的踪迹。科学家为此写下的论文和专著成千上万,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人种学、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俨然自成一门新科学——大西洲学。时至今日,关于大西洲的下落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千古疑谜的由来
有关大西洲的传说,最早出自古希腊哲学家兼数学家柏拉图之笔。他在两篇著名的对话著作《克里齐》和《齐麦里》中,详细记述了大西洲的故事。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文明岛国,坐落在“赫拉克勒斯之柱”以外波浪滔天的西海,也就是今日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浩瀚的大西洋中,面积有207.2万平方千米。那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花草繁盛,鲜果累累:河中有鱼,林中有大象等各种动物,还盛产金、银和古代人认为最宝贵的那种金光闪闪的山铜,真可谓是一片得天独厚的乐土。
岛屿中心的都城宏伟壮观,特别是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庙宇,都是用金、银、山铜和象牙装饰起来的。岛上还有四通八达的运河系统、建筑完美的桥梁、日夜繁忙的港口……大西洲十二个主要岛屿分别由十二个国王掌管,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公正圣洁的海神被认为是岛国的无上主宰。海神制定的法律被刻在一根山铜柱上,获得大西洲人一致的信奉和景仰。
后来,大西洲的社会开始腐化了,邪恶代替了圣洁,贪财爱富、好逸恶劳、穷奢极欲代替了天生的美德,最后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企图奴役直布罗陀海峡以东地区的居民。这触怒了海神,上天决意要狠狠惩罚背叛大西洲传统信仰的人。不久,灾难终于来临,在一次特大的地震和洪水中,整个大西洲仅在一日一夜中沉沦海底,消失于滚滚的波涛之中。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玄乎,但柏拉图多次强调,它是历代相传,并非虚构。
为了证实这个传说的真伪,据说柏拉图曾经亲赴埃及,请教过有名望的僧侣。可是,柏拉图哪里知道,正是这个疑幻疑真的传说,让后人无休止地争论了足足二千多年。
2、一个比较可信的答案
用现代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不足为奇的。偌大的陆地可以被海洋吞噬,茫茫大洋中也会升起一块新陆地。气候变迁、冰川融化、海面上升,以及诸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变,都可能造成像大西洲那样的厄运。令人费解的是,那失落了的大西洲文明竟出现在12000年以前,这在人类历史上正值旧石器时代晚期,难道地球上还存在过比古埃及、古印度等已知古文明更早的史前文明吗?
1870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舒里曼,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发掘出迈锡尼文明遗址。过了三十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艾凡斯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迈诺斯文明遗址。这两年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把它与失踪了的大西洲联系起来了。
克里特岛位于爱琴海南端,面积8331平方千米,是爱琴海中最大的岛屿。神话中传说此地之王是米诺斯,所以艾凡斯就把在克里特岛发掘的遗物命名为“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的古代民族在埃及、西亚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450多年间,是迈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它的主要遗迹就是著名的诺萨斯王宫。这座王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千门百户,曲折相通,它使人不由想起希腊神话中拘禁牛首人身怪物米诺托洛斯的迷宫。类似的宏伟宫殿还有该岛南端的菲斯陶斯、海末亚·垂亚达,东北端的玛利亚,东端的查克罗斯等。
迈诺斯人在许多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使用复杂的文字,在宫殿里有不少巧夺天工的壁画和陶器彩画;手工业达到很高的水平,能制作精细美观的青铜器皿、金银工艺器,还建造了坚固轻便的远航船只,商船队遍布古代世界各地;他们修建了复杂的排水系统,并且利用水管排水,还懂得把凉风引入屋内调节空气。当世界上其他民族大多还把妇女当作财产的时候,迈诺斯妇女已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宗教就是以崇奉一个露胸的母仪女神为中心,壁画上有很多是以优雅的妇人像为题材,她那服饰华丽的容姿,显示出妇女在当时之受人尊重。
克里特岛风和日丽,生活稳定而舒适,人民爱好和平,从迈诺斯遗物中透出了一片平和而明朗的气息。但是,在公元前15世纪之后不久,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迈诺斯文明却突然消失了。考古发掘的结果表明,迈诺斯的城市全都在同一时期被毁灭。这一切,与传说中的大西洲何等相似。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辉煌的迈诺斯文明突然湮没了呢?近代火山学的进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克里特岛以北约113千米)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发生的巨大海啸。用放射性碳测定桑托林岛上所发掘出来的烧黑了的石屋遗迹、烧焦了的人牙等,获知火山爆发的时间正是在公元前15世纪。
据科学家考证,这次火山爆发放出的辐射能量相当于500~1000枚原子弹同时爆炸,堪称世界上有史以来最猛烈的一次。耸立在桑托林岛中部高达1500多米的火山堆,喷出了千百万吨岩浆,炽热的浮石像雨点船撒下来,火山灰随着地中海东部的夏风吹向东南方,散落范围广及25万平方千米,最远点离火山700千米,最厚处达百米以上,在今天东地中海海底还可以找到几米厚的火山炭层。极大的内部压力,迫使火山发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火山自行崩塌陷落,造成一个圆周足有60千米的火山口。整个桑托林岛也几成灰烬。
如此看来,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了,两者相差了8000~9000年和近200万平方千米。考古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柏拉图的疏忽,他把代表“一百”的埃及数字符号误作“一千”了,从而把所有数字都扩大了十倍。如果去掉一个额外的零,那么大西洲的故事应该发生在索隆去埃及旅行的900年以前,即公元前15世纪,这正是桑托林火山爆发的年代。大西洲的面积应该是20.72万平方千米,这又正与当时桑托林、克里特所在的地中海东部诸岛的范围相仿。而所谓“海克力斯之柱”,据说在接近克里特岛的希腊海岸,有两个岬角也叫此名;所谓西海,实乃地中海。
再说,最了解大西洲的应是古埃及人,这不仅因为他们是故事的始传者,而且跟这个富庶的岛国还有过密切的贸易关系。史书上记载,古埃及人把来自埃及西北方某地(即克里特岛)的商人、水手唤作“凯夫秀人”。桑托林火山爆发时,古埃及北部也深受火山灰和海啸巨浪之害,即史书上所称的“十大灾殃”。这次灾祸给古埃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从此以后,昔日常来常往的凯夫秀人一下子不见了,尼罗河的港口里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船只,西北方的富庶岛国失踪了。有关大西洲的传说是不是就这样产生了呢?
3、大西洲在大西洋中
尽管人们对桑托林和克里特岛的考证和合乎逻辑的推想,揭开了长期蒙在大西洲上的神秘面纱,但是依旧有许多人热衷于在大西洋寻找大西洲的踪迹。众矢之的便是亚速尔群岛。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使得大西洲之谜格外耐人寻味。
如果将大西洋的海水抽干,可以清楚地看到蜿蜒于大西洋中部的S形海底山脊,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变得宽阔广大了,成为巍然隆起于海底的亚速尔高原。其上有不少海底火山,有的突出于海面成为岛屿,如亚速尔群岛。
这块海底高原的位置、大小和形状,都与柏拉图笔下的大西洲相似。对亚速尔群岛以北海底岸岩心取样研究,证明那岩石是一万多年前在空气中形成的,因为那是一种玻璃质的玄武岩,它只有从火山口流溢出来的熔岩在空气中迅速冷却才能生成。也就是说,亚速尔海底高原过去曾经是一块陆地。更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儿水下摄影所得到的照片上,出现了古代建筑物的断垣残壁。
人们发现,欧洲鳗鱼有一个怪异的繁殖习惯,它们必须大举南下回游,历尽艰险,远涉重洋,到马尾藻海去产卵,然后又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千里迢迢返回欧洲。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马尾藻海是欧洲鳗鱼的故乡,在遥远的过去,位于马尾藻海东北方即亚速尔群岛附近存在过一块偌大的陆地——大西洲,那里的港湾是鳗鱼的一片极乐世界,既可免遭海兽袭击,又有淡水河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它们长期习惯于在此生息,只是产卵时才回到故乡。后来大西洲沉没了,可鳗鱼却一如既往,它们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向东北方游去,最后竟到达欧洲的河流溪涧之中。它们当然不知道,这己不是原来养育它们的大西洲了。
在大西洋两边的古巴比伦和墨西哥等地,流传着一个同样的传说:远古时代,曾有一些远方的能人乘船而至,他们向当地人传授农业技术、一年365天的历法、金字塔的建筑、木乃伊的制作等知识,并传播了宗教——太阳教……无怪乎地中海沿岸和中美洲的古国,虽然相隔大洋十万八千里,它们的文化、宗教、建筑、艺术,甚至人种外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就像是同出一源。是否居于新旧大陆之间、具有高度文明的大西洲在起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枢纽作用呢?是否大西洲沉没后,东西方才各自发展成两种文化呢?
以金字塔为例,它历来被认为是埃及古文明的象征,其实世界上有金字塔的国家很多,如印度、伊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西班牙等,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更多。从世界地图上看,这些国家大致同位于热带纬度,并居亚速尔群岛——大西洲的东西两侧;而这些金字搭在形制和结构上又如出一辙,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事实。西班牙的巴斯克人不论在种族或语言方面都与别的欧洲人不同,可是在大西洋彼岸却可以找到巴斯克人的“亲缘”——中美洲的一些玛雅人。他们不仅同具鹰钩鼻的脸型,而且据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巴斯克传教士,在危地马拉的玛雅部族传教时,发现他们竟能捉摸出这位传教士的巴斯克语义。又据早期西班牙殖民者描绘,墨西哥玛雅印第安人所喜爱的球戏,几乎跟巴斯克人玩的双打回力球完全一样,他们所使用的松土泥锹也十分相似。诸如此类,自然又使人推想,他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即都是大西洲人的后裔。
自1968年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百慕大群岛海域,以及巴哈马群岛、佛罗里达半岛等地附近海域,接连发现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海底遗址,这给向往大西洲的西方好奇之士带来新的刺激,也是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的一个新的挑战。例如,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它们结构严密,气魄雄伟,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如石砌的街道,长方形或多边形的石头排成各种图案花样;有的似城墙,长者达1600米,均由大石块砌成;还见到了一些码头、港口设备的遗迹和大理石的雕像。它们不可能是天然之物。根据巴哈马群岛附近海底石灰岩的分析,证明它在一万二千多年前是在空气中存在的,也就是说这儿曾经是陆地。凡此种种,不都是失落的大西洲文明的一部分吗?
写到这里,读者也许还是会问:大西洲究竟到哪里去了?是的,大西洲依旧是大西洲,世界上有许多人士仍然在为此探索。可以深信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千古疑谜的揭晓,也许为期不远了。
对于古希腊传说中的大西洲(古希腊传说中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岛,后因地震沉没)的沉没位置,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一部分人认为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在爱琴海, 另一部分人认为它被埋葬在今天的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大西洋深渊中,还有一些人试图在英国的凯尔特山脉附近和中国南海海域找到它。在经历了多年的唇枪舌剑后,如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罗伯特-萨马斯特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上述这三部分人都不可能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地方找到大西洲。
据罗伯特-萨马斯特表示:“其实,今天的塞浦路斯岛就是大西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塞浦路斯岛就是大西洲的顶峰。这个地区也曾是古代文明的心脏”。
据罗伯特-萨马斯特认为,他之所以提出了这一独到见解,是因为他对古雅典的梭伦法典(梭伦:古雅典政治家和立法家)和柏拉图作品中有关被宙斯毁灭的鼎盛的古代文明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他认为,塞浦路斯岛正是这片曾经培育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的大洲的顶峰。这个大洲先是遭到地震的破坏,后来,也就是一千多年前又遭遇洪水的洗礼。依据深海探险、海底模拟实验和柏拉图的对话(柏拉图作品的主要题材就是对话和信件)中所提供的约50多处暗示,萨马斯特确定,他成功地找到了这块沦陷的大洲,而且它还自塞浦路斯向东北方向的叙利亚延伸着。萨马斯特表示:“所有的证据都令人难以置信地与柏拉图对话中所描述的相吻合”。
萨马斯特以十年前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制作了一个表现大西洲地理位置的三维地图并模拟出了地中海以东地区的海底结构图。他表示:“如果我们能够将海平面降低1600米,这块沉沦的大洲将浮出水面再现到人类面前”。
目前,萨马斯特希望组织一次探险考察以进一步进行证实他的设想。然而,许多考古学家目前仍对萨马斯特的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但萨马斯特坚信,科学的真理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掌握,他将最终以无以辩驳的事实向大多数人证实这一点。(陈永辉编译)
4、意外发现
英国切斯特市38岁的航空工程师伯尼·巴姆福德2009年2月通过“谷歌海洋”软件查看三维海床地图时,震惊地发现在距西非海岸620英里处的大西洋海底,竟有一块貌似城市遗址的海床,很可能就是传说中沉入海底的“大西洲”!
补充:此图是1000公里高度俯瞰图,东西长166公里,南北长130公里,略呈长方形。地理坐标是北纬31度40分(就在这个纬度上诞生了世界上好几大文明)西经24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