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比肉贵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 受汛情影响。
2. 季节性因素。
3. 生产成本上升。
总的来说,菜比肉贵是因为蔬菜的供应量
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量,导致因供不应求现象,使得价格上涨。
今年国庆过后,菜市场出现了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菜比肉贵”。在以往,人们是没钱吃肉,而现在是没钱,吃肉,令人哭笑不得。如今市场上许多青菜的价格上涨到了十几块钱一斤,相比以往涨了好几倍,那么近期菜比肉贵这个现象背后原因是什么?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受汛情影响
今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汛情,连续的强
降雨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青菜种植行业本来就是一种看天气吃饭的行业,而受汛
情影响,许多地方的青菜产量都比往年下降了许多,但是人们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菜价上涨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件事。
2.季节性因素
目前正处于蔬菜季节更替的一个时节,夏季
蔬菜的供应基本结束,而由于今年天气转冷的速度比往年快,更是出现了多雨天气,对冬季蔬菜的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寒冷的天气,增加了蔬菜的生长期,这自然也使
得市场的供应量减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造成了菜价的明显上涨。
3.生产成本上升
相比于往年,今年的化肥、农药等种植蔬菜
呢原料价格都比往年要高,此外,今年的油
价也是不断上涨,使得蔬菜的运输费用也比以往要多。总得来说,这些因素直接促使了
蔬菜的生产成本蹭蹭往上涨。
就事论事,当前的“菜比肉贵”,原因之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遭遇蔬菜供应短暂性不畅。一方面,不良天气对菜价的影响有短暂的滞后性。由于前期连续阴雨,很多主产地发生涝灾,导致产量缩减,采摘不便、运输成本增高,终端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
前段时间的大降雨,对很多蔬菜种植地区都有影响。田间有积水,蔬菜长势差,很多涝灾严重的地块,几乎绝收。而有些蔬菜受到天气影响,生长速度慢。符合采收标准的蔬菜少了,价格普遍会上涨。各个地区绿叶蔬菜的上涨幅度不同,有的地方菠菜一斤最高14元,有的地方菠菜一斤七八块,部分地区价格上涨较高。对于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些蔬菜,相对价格上涨较少。
另外,蔬菜运输需要成本,导致价格上涨。番茄、土豆、冬瓜等耐贮存的蔬菜,价格没有上涨,主要是叶菜类上涨幅度大,保鲜期短,采收和运输成本增加,这些蔬菜的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蔬菜价格长期升高。有的种植户看到蔬菜价格大幅上涨,能赚到钱,就想扩大叶菜的种植面积。北方露地能够种植的叶菜较少,现在种,年后采收。
大棚里种植蔬菜时,做好防冻防寒的措施,保证叶菜正常生长,产量提高了,蔬菜价格也会回到正常水平,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也不建议农户,大面积跟风种植,叶菜的浮动频率高,保鲜时间短,没有销售渠道,最后还会赔钱。
菜价比肉价低,这是国内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蔬菜普遍比肉贵。近年来,我国部分蔬菜在特定时段里价格也比肉贵,一些高端品种常年比肉贵。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频繁,以天计并不夸张。与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业相比,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因短暂的供应减少造成价格上涨并不奇怪。
生猪和蔬菜各有其价格规律。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76.7%。而部分蔬菜价格变高的背后,则是短暂上涨的生产流通成本。对此,也无须过虑,高菜价会促使蔬菜供应增加,低肉价已挤出落后的养殖产能。蔬菜生产周期短、产能恢复特别快,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对区域和品种的引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菜价已在下降。有关部门已发布生猪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产能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菜比肉贵”之下,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不同蔬菜的涨幅不同、差距显著。以菠菜为代表的绿叶菜价格能涨数倍,同时,也有很多蔬菜特别是耐储运类的价格几乎原地不动。二是不同城市的涨幅不同,有的城市菠菜一斤15元,有的城市七八元,还有的四五元就能买到。这启示我们,蔬菜保供稳价,要紧盯百姓生活最常见的当家菜,以北方大中城市的冷季时段为重点。
菜价波动的背后,是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曾几何时,北方城市冬季吃菜难、选择少。随着蔬菜大棚的兴起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多次转型,种类不断丰富,布局和流通逐步优化。总体看,我国蔬菜供应有充分保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并遥遥领先。相比别的国家,中国人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吃上种类更丰富的蔬菜。
虽然我国蔬菜产业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但近年来自身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相比粮食,蔬菜生产机械化率依然较低,从种到收比较费工费时。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且薪资上升,土地流转费用上涨,这都是刚性成本。加之消费者需求日益高端化,新奇特优品种比例扩大。所以,近年来蔬菜价格总体呈稳中略升态势。
“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关乎千家万户,让每个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放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件必须做好的事。总体看,既要考虑市民需求,实现调得进、供得上、不断档,又要关注农民增收,真正实现“囤菜于田”“存肉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