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的经济规划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8:35:43
字号:

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粤东地区人民福祉,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

粤东的经济规划

——有利于形成粤东地区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有利于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整体竞争力。

——有利于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进一步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闽西南、赣东南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对台经贸合作,有利于强化闽粤赣经济联系,促进三地融合发展,形成东南沿海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基地,打造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进一步擦亮经济特区品牌,充分发挥粤东地区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临近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以及侨乡优势,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化与港澳紧密合作,积极拓展对台经贸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建设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立足海陆统筹,充分发挥粤东地区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布局建设粤东沿海工业经济带,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优化粤东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建设全省海陆关系协调示范区域。

——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群。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推进一体化发展,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投资环境,美化人居环境,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滨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努力打造文明富裕、充满活力的宜居宜业特色城市群。 到2015年,具有粤东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基本实现“十年大发展”的目标。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粤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8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150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比例达到6∶52∶42,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水平达65%,初步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建设大会战成效明显,消除区域内省道以上公路“断头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500公里,新增铁路通车里程约22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1.8亿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源、电网、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初步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地级市市区防洪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防洪防潮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年均实际增长均达到12%左右。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三项医疗参保率达到98%.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目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52.6%.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加强空间联系和组织,建设形成点圈一体(市区、重要城镇及“汕潮揭”都市圈)、块带结合(产业园区和沿海工业经济带、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发展布局。

(一)构建点圈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

以汕头中心城区为中心,潮州、揭阳市为副中心,提升重要城镇发展品位,打造特色品牌名镇,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协调发展的粤东城镇群。

强化汕头市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形成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效益农业基地。建设中部珠港新城、南部濠江海滨新城、东海岸新城、沿海产业新城和西部牛田洋生态新城。汕尾市以城区和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为全市中心发展区,建设成为“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参与“汕潮揭”合作,加快融入珠三角,打造粤东地区通向珠三角的桥头堡,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力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潮州市形成中心组团、潮安县城组团、饶平县城组团和柘林湾临港组团四大发展组团,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滨江临海城市,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揭阳市按照“粤东水城”的要求建设成为山海工商城市,能源石化及制造业基地、粤东航空物流基地。

加强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合作,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的对接,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化的“汕潮揭”都市圈。

专栏1 粤东地区的中心镇

汕头市:外砂镇、东里镇、莲下镇、隆都镇、谷饶镇、关埠镇、和平镇、两英镇、陇田镇、陈店镇、后宅镇。

潮州市:庵埠镇、彩塘镇、古巷镇、黄冈镇、三饶镇、钱东镇。

揭阳市:渔湖镇、炮台镇、新亨镇、白塔镇、棉湖镇、五经富镇、靖海镇、葵潭镇、洪阳镇、占陇镇、里湖镇。

汕尾市:海城镇、公平镇、可塘镇、梅陇镇、河口镇、河田镇、螺溪镇、甲子镇、碣石镇、南塘镇、

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鹅埠镇。

(二)形成块带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内外产业转移,重点建设深圳(潮州)、深圳(汕尾)、珠海(揭阳)和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快建设对台经贸投资合作园区。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重点园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台,促进形成集聚发展的块状经济区,逐步形成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产业经济带。依托沿海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积极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建设沿海电力能源基地和揭阳(惠来)石化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汕尾红海湾开发区—揭阳大南海工业园—汕头沿海产业新城—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为主的沿海产业带。依托自然环境和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带。以发展高附加值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加工型蔬果、茶叶、花卉、水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借鉴台湾精细农业的经营模式,在汕头、潮州建设粤台精细农业合作发展示范园区,在揭阳、汕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专栏2 粤东地区的产业带

沿海工业经济带:范围西起汕尾红海湾开发区、向东经揭阳(惠来)石化基地、汕头南部工业经济带,东至潮州临港产业集聚区等粤东沿海地区。属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南翼,定位为我省重化工业基地和特色制造业基地,对台经贸合作重要区域,我省新经济增长极。依托海岸资源和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石化、装备制造、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提升发展电子信息、玩具、陶瓷、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纺织服装、音像制品、海产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走自主创新创造名牌的发展道路,积极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

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带: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潮汕人文景观,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业开发,发展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游、海滨度假游、地质遗址游、特色工业游、绿色生态游和革命老区红色游,打造粤东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带。

专栏5 产业发展重点

工业:装备制造、高级游艇;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电子信息、金刚特种玻璃、数字化超声仪器;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和输配电设备、医疗设备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总部经济。

精细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渔港经济区;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海洋牧场;茶叶、水果、药材、蔬菜、花卉等基地。

特色产业:玩具、食品加工制造、金银珠宝首饰及圣诞礼品;陶瓷;婚纱晚礼服;纺织服装;塑料工艺鞋;不锈钢制品;水族器材产业基地;医药制造、传统工艺、五金塑料、印刷包装、音像制品。 专栏3 粤东地的产业

汕头市:凤翔街道办事处(玩具制造)、永祥街道办事处(包装印刷)、两英镇(纺织服装制造)、外砂镇(潮式毛衫制造)、谷饶镇(针织内衣制造)、达濠街道办事处(工艺包装品制造)、石炮台街道办事处(包装机械)、新津街道办事处(包装印刷制造)、澄华街道办事处(工艺毛织制造)、和平镇(文化制品制造)、峡山街道办事处(精细化工制造)、同益街道办事处(食品制造)、鮀莲街道办事处(水产养殖)、东里镇(五金制造)、礐石街道办事处(建筑)、陈店镇(电子制造)、贵屿镇(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处理)、乌桥街道办事处(电源控制设备制造)、岐山街道办事处(纸塑制造)、海安街道办事处(医药化工)、莲下街道办事处(日用化工)、河浦街道办事处(海水养殖)、珠池街道办事处(电力电器制造)、深澳镇(海水养殖)、龙祥街道办事处(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大华街道办事处(塑胶制品)。

潮州市:新圩镇(水果)、城西街道办事处(服装)、高堂镇(高堂菜脯)、凤塘镇(陶瓷)、新丰镇(日用陶瓷)、浮滨镇(茶叶)、三饶镇(日用陶瓷)、汫洲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金石镇(花卉种植)、古巷镇(卫生陶瓷)、黄冈镇(水族机电)、凤凰镇(茶叶)、彩塘镇(五金不绣钢制品)、庵埠镇(食品及印刷包装)。

揭阳市:锡场镇(食品及食品机械)、玉湖镇(淮山、芋头)、河婆镇(电子琴)、棉湖镇(电线电缆电器、印刷包装)、仙桥街道办事处(鞋业)、梅云街道办事处(五金、不锈钢)、榕东街道办事处(微电机产业)、炮台镇(汽车轮胎模具)、地都镇(石材和石材机械)、京溪园镇(旅游)、惠城镇(服装)、凤美街道办事处(模具工业产业) 、占陇镇(纺织服装)、军埠镇(服装产业)、里湖镇(茶叶产业)。

汕尾市:公平镇(服装)、可塘镇(珠宝)、东海镇(海马养殖与加工)、东坑镇(青梅种植与加工)、

碣石镇(圣诞礼品)、甲子镇(家具配件)、梅陇镇(首饰)。

专栏4 粤东地区的各类园区

汕头市:汕头经济特区保税区、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汕头金平工业园区、汕头龙湖工业园区、深圳龙岗(汕头潮南)产业转移园、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

潮州市:潮州经济开发区、潮安经济开发区、饶平潮州港经济开发区、潮州(饶平)台商投资试验区、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区。

揭阳市:揭东经济开发区、揭阳经济开发区、揭阳榕城工业园区、揭阳(惠来)大南海国际石化综合工业园、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揭阳高新技术开发区。 普宁英歌山工业园区、广东(粤东)纺织产业生态园、广东(普宁)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

汕尾市: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海丰经济开发区、汕尾星都经济开发区、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陆丰东海经济开发区。

专栏5 产业发展重点

工业:装备制造、高级游艇;精细化工、生物环保、电子信息、金刚特种玻璃、数字化超声仪器;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塑料机械和输配电设备、医疗设备等产业。

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总部经济。

精细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渔港经济区;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海洋牧场;茶叶、水果、药材、蔬菜、花卉等基地。

特色产业:玩具、食品加工制造、金银珠宝首饰及圣诞礼品;陶瓷;婚纱晚礼服;纺织服装;塑料工艺鞋;不锈钢制品;水族器材产业基地;医药制造、传统工艺、五金塑料、印刷包装、音像制品。

此外,就历史概念而言,整个广东省都曾被称为粤东,与之对应的是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称为粤西,但这种解释已被弃用。

交通网络完善。国道324线、国家高速G15沈海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在县城通过,省道柏丰线、坑海线纵贯县境南北。此外,大潮高速、漳玉高速、沈海高速复线等干线规划正在加快推进。

2012年,饶平县境内公路总里程1284.7公里(不含行政村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5.61公里,国道25.01公里,省道141.66公里,县道175.28公里,乡道917.14公里。饶平县所有建制镇通三级及以上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事级及以上水泥路。国省道192.28公里全部为一、二、三级水泥路;县道175.28公里为二、三级水泥路;乡道670.43公里为二、三、四级水泥路,246.71公里为砂土路;村道674.95公里为四级水泥路,453.41公里为砂土路。 2013年12月28日,厦深铁路全线通车,正式投入运营。饶平不通火车的历史到此结束,进入高铁时代!厦深线开通后,饶平到深圳从以往约6个小时的车程缩短为不到3个小时,到厦门2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为1小时10分钟左右。从此,横跨闽粤两省、连接厦门深圳两大经济特区的“3小时经济圈”形成了。

厦深铁路在饶平高堂镇设饶平火车站,被誉为全线最美站台。 饶平县位于潮汕平原边端,是广东山区县之一。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势北高南低。东、北、西三面环山,中部谷地、盆地、平原交错分布,南临南海。西北为丘陵,间有空谷和盆地,东南部滨海为台地和冲积平原。海域有大小岛屿47个,最大海山岛面积46.9平方公里,建国后通过大规模的人工围海造田,使海山岛与大陆相连;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山峰为西岩山,海拔达1256米。黄冈河自北端发源,作南北走向沿中心迁回出南海,构成黄冈河平原丘陵区。

饶平县境东西狭、南北长,呈马蹄形。大致可分三个部分:溪头以北(即黄冈河上游)称饶北地区,以低丘和丘陵为主。西岩山上尖髻为饶平县最高点,海拔1256米。中心部分的冲积平原为黄冈河冲积物构成,一般高于河面2—5米。溪头以南至赤岭一带(即黄冈河中游)称为饶中地区,以高丘及低丘占广大面积,山间盆地相当发育为特点。赤岭以南称饶南,又称黄冈河三角洲以低丘及河积海积平原为主,沿海岛屿罗列,海岸港湾多。 饶平属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全年无冬,年平均气温21.4°C,降雨量1475.9毫米,农作物年可三熟,作物生长条件良好。据县气象站1956年、1985年资料,平均年日照时数2114小时,太阳辐射量124.72千卡/厘米,气温21.4℃,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温度28.1℃,极端最高温度38.6℃;最泠月为一月,平均温度13.4℃,极端最低温度0.8℃(三饶-3.5℃)。初霜期12月31日,终霜期1月16日,无霜期349天。年平均降雨日129天,降水量1475.9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1983年达2173.8毫米,最少的1962年942毫米;由于地形关系,各地雨量也有差异,南部沿海年均1277.2毫米,北部山地年均1700毫米左右,西北部的新安、坪溪、新塘等处年均达2000毫米以上。降水时间分布基本呈单峰型,上半年逐月增多,6月份最高峰,以后又逐月减少。蒸发量年均2025毫米,气压年均1013.3百帕,相对湿度年均79%,本县常年盛行偏东风,次为偏北风及偏南风,西风极少。

饶平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龙舟水”、干旱,低温阴雨、寒露风、低温霜冻等。饶平县自1951—1985年,粮食生产因受台风影响造成较明显减产的有1959年、1960年、1961年、1974年、1975年,受“龙舟水”明显影响的有1965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76年;晚稻受寒露风与冷害较大影响的有1967年、1971年、1974年、1975年,1976年,受冬寒霜冻明显影响的有1963年、1975年、1981年、2002年;还有一些年份,因倒春寒而造成死秧烂秧现象。 饶平海岸线长136公里,沿岸所辖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构成优良的港湾,浅海伸向大洋,岛屿星罗棋布。有柘林、高沙、大埕三个较大海湾,其中柘林湾面积68平方公里,素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是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高沙湾东倚海山南北两岛,西对义丰溪,深入笠港,为一般船只避风、停泊之处。大埕湾在大埕前沿,面对南海,东北达福建诏安、东山沿海,西通柘林湾,渔船回转于此,自古交通方便。

岛屿:除碧洲、海山南北岛、汫洲半岛等已与内陆相连外,还有西澳岛、汛洲岛、青屿、虎屿、圆屿、浮屿、乌屿、牛屿、狮屿、五屿、汫洲三屿、赤屿以及其它水面数十处礁 。这些岛屿形势险要、气候宜人,是海上交通的天然屏障,是开发海洋资源的立足点。 饶平县有较为丰富的海产河山地资源。其中浅海滩共57万馀亩,盛产各类海鱼、对虾、牡蛎等。山地野生动物则有眼镜蛇、金环蛇、腹蛇、穿山甲、石蛤、地龙等各种珍禽。

饶平有珍稀动植物140余种,有国家一级保护的蟒蛇;国家二级保护或国际公约二类保护的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虎纹蛙、大毛鸡、小毛鸡、白鹭、猫头鹰、老鹰、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苏铁蕨、桫椤、金毛狗等;有南洋杉、落羽杉、南洋楹、湿地松、隆缘桉、柠檬桉、大叶相思、乌占相思、红花天料木、降香黄檀、柚木、麻栋、木麻黄、刺槐、侧柏、羊蹄甲、黄榕、玉兰、马尾松、杉木、荷木、台湾相思、红椎、五叶椆、鸭脚木、油桐、樟树等。有铁、铜、钨、锡、高岭土、稀土等23种矿产,其中高岭土1亿吨以上,是发展陶瓷业的优越条件。 据不完全的标本统计,饶平区系的维管植物共有930钟,共有168科。 截至2005年,各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的情况是:

工农业总产值129.77亿元,比1978年的2.62亿元增长48.53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7.99倍和0.23倍。其中:工业总产值90.52亿元,比1978年的0.78亿元增长115.05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12.8倍和0.34倍。农业总产值39.26亿元,比1978年的1.84亿元增长20.34倍。

生产总值72.13亿元,比1978年的1.53亿元增长46.14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6.94倍和0.32倍。

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762万元,比1978年的1949万元增长4.01倍。国、地二税合计总收入3.03亿元,比1978年的0.13亿元增长22.31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8亿元,比1978年的1.04亿元增长24.75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7.38倍和53%。

外贸出口总值2.01亿美元,比1979年的4.9万美元增长4101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9.82倍和69%。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08元,比1979年的76.7元增长46.04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2.76倍和5%。

饶平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8868元,比1978年的515元增长16.22倍;比1990年和2000年分别增长4.22倍和30%。

2012年饶平县完成生产总值170.9亿元,增长10.7%;国地税收总收入16.16亿元,增长17.2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5亿元,增长17.9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71亿元,增长8.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亿元,增长11.8%,外贸进出口总额18.41亿元,增长3.7%。 饶平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北部地区重点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新丰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已完成高标准种植1310亩,先后被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中部地区茶叶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饶平县茶园面积6万亩以上,年产量约5000吨,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有“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之称。位于柘林湾的深海网箱养殖基地累计已投放深水网箱76组304口,先后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养殖的海水活鱼获准直通香港、日本市场。饶平县海水养殖常年面积15.82万亩,产量16.35万吨,产值20.56亿元。

1985年饶平县农业劳动力27.20万人,创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当年价,下同),人均创值1019元。2005年饶平县农业劳动力42.66万人,创农业总产值39.26亿元,人均创农业产值9201元,比增8.03倍,年均递增11.63%。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农业增加值,随着农业产值和市场物价高低而升降。1985年饶平县农业增加值1.82亿元,每个劳动力创农业增加值668元,2005年饶平县农业增加值20.99亿元,每个劳动力人均创增加值4921元,比1985年增6.37倍。20余年来农业产值和农业增加值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过猛,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增产而农民增收幅度小,农业经济效益不断下降。1985年饶平县农业增加值率为65.49%,1990年61.57%,2000年下降到52.23%,2005年为53.48%,比1985年下降12.01个百分点。

专业镇 黄冈镇:水族机电、服装、红军茶(俏乌龙) 钱东镇:日用陶瓷、羊毛加工生产、石材加工生产、副食品、旅游 海山镇:水产养殖、风景旅游、水果批发 大埕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 浮滨镇:红军茶(俏乌龙)、岭头单枞茶(岭头白叶茶) 三饶镇:日用陶瓷 新丰镇:日用陶瓷、红军茶(俏乌龙) 饶洋镇:日用陶瓷、红军茶(俏乌龙) 上饶镇:日用陶瓷、米粉、茂芝牛肉丸、红军茶(俏乌龙) 高堂镇:菜脯食品、金光寺 汫洲镇:海水养殖、水产加工 饶平县充分发挥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形成陶瓷(玻璃)、水族机电、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饶平工业有很大发展,但经济效益不高,反映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有升有降,总的来说,大多数项目未能达到国家指标。

1992年,广东开始采用综合经济指数来衡量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及工业经济运行质量。1992~2005年饶平独立核算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上下波动,除1993年、1994年、2005年,综合指数达到国家指标外,其余年份综合指数都未能达标,其中1996年综合指数57.78点,为最低年份。2005年综合指数达136.10点,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6年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和国家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称号 。形成以三元、日用、饶花等企业为龙头的玻璃陶瓷产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水族机电产业方面:饶平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黄冈镇先后于2007年和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水族器材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水族机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食品加工业方面,饶平县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0多家,其中以钱东镇为基地的盐焗鸡产业规模快速壮大,饶平县已有盐焗鸡生产企业17家,涌现出无穷、好味来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12年,饶平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3.93亿元,增长20.9%,其中陶瓷、水族机电、食品三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7%、16.0%和41.8%。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6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