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村官孙玉良:用文化包围农村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8:11:36
字号:

5月1日大清早,未进边渡口村村口,便听到锣鼓声声。只见老老少少十几人敲着大鼓,跳着秧歌,朝三农文化图书室走去。小小的露天会场已聚集了上千人,图书室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村很久没有这样热闹过了,”村民们说。

河北省任丘村官孙玉良:用文化包围农村

上午9时,三农文化图书室在河北省任丘市辛中驿镇边渡口村向村民开放了。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图书室凝聚着大学生村官孙玉良的心血。在这间不足36平方米的图书室里,摆满了新新旧旧的文学、历史、法律、农业等方面的书籍与杂志,村民们可以坐下来细细地品读书中的文字,也可以借了带回家。 

 图书室开放当天,好多其他村子的村民也好奇地来看“稀奇”。郭家口村的一位姓杨村民不无感慨说:“听亲戚说,今天这里开了个图书室,特地跑过来看看。我平时也挺喜欢看书的,买书太贵了,借又找不到借的地儿,真希望我们村也有这样的图书室!” 

 孙玉良今年已经41岁了,与那些刚大学毕业的村官们不同,他是在1990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当上的村官。 

 2008年12月26日,孙玉良当选为边渡口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分管文化、宣传、教育、治安工作。他看到很多村民因家长里短的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老乡们在业余时间除了打打麻将聊聊天、看看电视剧外,几乎无事可做。 

 “在当选村官以前我就有办乡村图书室的想法”,孙玉良说。一名村民因地头纠纷与另一个村民口角,失手闹出了人命,如今还在服刑,这对孙玉良的触动很大。他说:“百姓居家过日子,难免矛盾纠纷,但是只要村民素质高一点,互相让一步,就能过去的。可矛盾双方往往寸理不让,这让我很头疼。” 

 孙玉良开始发动村民捐钱筹建乡村图书室。村里没有集体企业,村民们靠种地、打工、做买卖等挣钱。在孙玉良挨家挨户的说服动员下,村民们多的拿出1000元,少的则30到50元,还有一位村民李学文捐出了20本书。如今村民捐款已有5000元。 

 边渡口村妇女主任刘玉仙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孙玉良在说服村民捐钱时就绕过了她家。刘玉仙很生气地找到了孙玉良,“这样有益村民的事,怎能没有我的份呢?好歹我也是村里的一分子,多少是我的一点心意!”随后,拿出了100元捐到图书室。 

 三农文化图书室不仅受到村民的广泛关注,相关政府部门也都纷纷施以援手。所在镇政府拿出5000元,并向任丘市委有关部门报告,取得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等部门的支持。在镇党委书记王海龙眼中,“孙玉良是一个有激情、很有文学素养的干部,肯为农民办实事。三农文化图书室的建立,符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喜欢看书、写作的孙玉良,以文会友,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人,三农文化图书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今年2月初,孙玉良在新浪博客中发表筹建乡村图书室的博文,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并被中国大学生村等多家网站和论坛转载。他也到一些名人博客中留言,希望获得更多的图书。数以百计的网友表示支持并表达了捐书的愿望,共收到网友捐款两千多元,捐书两千余本。 

 “网友的反应之热烈出乎我的意料。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行动获得了那么多人的理解,获得了那么多人的支持”,孙玉良说。网友“紫茉莉”、秦皇岛的李晓莉通过QQ与孙玉良取得了联系,当即捐了1000元。还有一位网友“狗尾草”,多次与孙玉良谈心,不但捐款1000元还寄来了书,并且表示如有需要,随时捐款捐书。孙玉良至今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来自湖北省荆门市规划局。任丘市文化馆、华北石油总医院图书馆还无偿指导孙玉良,向他传授一些管理方面的经验。 

 现在,村里办起了三农文化图书室,30多人的秧歌队已初具规模,小剧团在图书室开放当日与任丘文化馆联合同台演出。“我下一步正准备筹建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中心,办乡村大讲堂等来提高村民素质,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体会到知识的快乐,用‘文化包围农村’,建立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的‘边渡口模式’,把理论与农村实践结合起来。”孙玉良对下一步的规划满怀希望。 

 孙玉良说:“在村里,干什么都不能脱离文化,要让文化在边渡口村扎根,给农村带来文化的新鲜血液。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办成一件件改天换地的事。” (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蒲芸芸)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老三热线》热线电话为:0311-87117777,农民频道特在全省开展了一系列与十年主题相关的线上、线下活动。农民频道的记者和主持人们亲自走进需要帮助的贫困村庄,倾听老百姓的心愿,号召观众献爱心的一系列圆梦活动。

扩展资料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老三热线》介绍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三农”一直都是历史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的现代化、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足以显示出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既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作为新闻媒体也拥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在《老三热线》所报道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事件中,分为农民日常生活类、农民经商与赔偿类主题、农民工讨薪、农作物种植问题、调解邻里间纠纷、子女受教育问题、农村企业违法经营类,不属于以上任何七类话题的划为其它类,

它所关注的主题是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得到帮助和解决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它所关注的主题内容是与现阶段我国大社会背景下“三农”问题相符合的,它所关注的就是农民朋友所关心的,它所报道的就是农民朋友急需知道的。

对《老三热线》的新闻文本进行标题和导语分析,发现它的文本标题均是《地名:事件》类,片花:提起悬念,预告新闻,导语:从“有事找老三,老三在身边”开始,入题亲切,不摆架子。

《老三热线》基本采用的是故事带来的悬念式开头,讲它故事,但故事并非从头讲,总是以抛出悬念的方式吸引观众。

主持人的话语亲切而具有地方色彩,容易被受众所认可。它最常采用的电视手段,镜头跟随,跟随,再跟随。

最后,笔者从增加主题内容的吸引力、重视图式结构编排和事件故事化、提高节目通俗化与贴近性、加强主持人话语感染力、潜移默化的引导受众5个方面总结了《老三热线》对其它对农节目的启示与借鉴。

河北农民频道的《老三热线》节目在全国众多的对农节目中独树旗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尝试话语分析的方法解读农民节目背后的深层社会意涵,从而得出中国农民节目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兄弟服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5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