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李江凤,《丝绸之路前夕和气候变化》,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学》P125) 同时西域地区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国家的兴衰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自11世纪以来东亚全境气候逐渐变冷,当地气候也受到强大影响,经过该地的商贸往来更乐意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来进行,令西域贸易逐渐减少,各国也因此衰落。
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根据考证,公元前17世纪西域地区已出现基本的国家形态,并于阿富汗一带的商人进行青金石贸易。此外,于阗(tian,阳声)国(今中国新疆和田县附近)出产的和田玉也在商 张骞出使西域
朝帝王武丁的坟茔中所发掘,说明当地在前13世纪就已经有人定居。 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开始逐渐繁荣,西域各国利用地处东西方交往要道的地里优势逐渐发展,在西汉管辖下各国的经济文化的道德极大发展。 西域一带在可考历史中于前5世纪左右形成国家,并开始独立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已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36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为50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西域三十六国是:婼羌、楼兰(鄯善)、且末、小宛 、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 、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乌恰县)、莎车、疏勒、尉头、姑墨(今阿克苏县)、温宿(今 乌什县)、龟兹(今库车县)、尉犁、危须、焉耆、姑师(车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 垒。三十六国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国。 西汉时各城国人口如下:龟兹8.1317万人,焉耆3.21万人,姑墨2.45万人,扜弥2.00 4万人,于阗1.93万人,疏勒1.8647万人,莎车1.6373万人,都善1.41万人,尉犁、温宿、 车师前国在5000人以上,危须、皮山、精绝、乌秅、渠勒、戌卢、且末、小宛在1000人以 上,单桓194人。20个城国共有3.3756万户,27.1554万人,约占西汉西域总人口的83.6%。 塔里木盆地南缘、西缘属于雅利安人。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北部诸国属于吐火罗人。西域三 十六国于公元前后分裂成55国。东汉初,都善、于阗、车师曾分别兼并附近的一些小国。 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以后,进行了干预,被兼并的小国又纷纷恢复独立。东汉时,于阗 从西汉时的0.33万户1.93万人增至3.2万户、8.3万人,焉耆从0.4万户、3.21万人增至1.5 万户、5.2万人,疏勒亦从0.151万户增至2.1万户。当时于阗、焉耆、疏勒是西域三大强国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刷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著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认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乱,匈奴乘机统治西域,各族人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3次,18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人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情愿地将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 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两人。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人。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 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 狭义的西域,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 和葱岭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36 个小国,后又分为50 余国。 西域诸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 木盆地周边。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 车等国,被称为“南道诸国”;在盆地的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 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北道诸国”;在盆地西南、 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语 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 两三万人,龟兹人口最多,才8 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 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等与邻国交换粮食 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楼兰人 就懂得制造铁兵器。 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西部 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种人。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 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 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 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 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63 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 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 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 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 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 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 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 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 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 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 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 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 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 西域的交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 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 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 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 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 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 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 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 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 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意义
(1)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向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汉王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无疑是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的影响。 (2)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国家的组成部分。它是先秦时期以后中原地区同西域地区长期经济文化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自此天山南北各地进入中央王朝有序的管理之下,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以及专理西域屯田事务的戊己校尉等高级官员,册封当地首领,颁发印绶,让其管理地方日常事务。 1953年,新和县一处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汉归义羌长”的铜印就是当时汉朝授给羌人首领的官印。西域都护府组织和统领西域各地对匈奴侵袭的抗击,还在天山南北实行屯田,以减轻当地各民族的经济负担,解决驻军和来往使者商旅的食宿问题,莎车、车师和焉耆等地都是当时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中心;又修筑城堡,建立烽燧(suì),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这些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密切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西域各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进一步加快。 (3)西域都护府这一管理形式以及相关政策,也因为有效地保证了西域各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而成为后代中央王朝统治者仿效的范例。 如十六国后凉吕光在统一西域后,曾仿效汉代,设置西域大都护,行使主权。唐代,在边区各族先后统辖在一个政府下之后,也分别设置了都护府。唐东北有“安东都护府”;北边有“安北”、“单于”等都护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护府;西南有“保宁”、“支南”都护府;南边有安南都护府。这都借鉴于汉代,适应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形成和巩固的需要,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
大蒜
大蒜 (拉丁学名:Allium sativum L.,英文名:Garlic),百合科葱属植物的地下鳞茎,原产于西亚和中亚。
大蒜整棵植株具有强烈辛辣的蒜臭味,是食药两用植物。它属浅根性作物,无主根包括叶身和叶鞘,叶鞘管状。叶生未展出前呈折叠状,展出后扁平而狭长,为平行叶脉;叶互生,为1/2叶序,排列对称。叶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茎,具有支撑和营养运输的功能。
多年生草本
根:浅根性作物,无主根。发根部位为短缩茎周围,外侧最多,内侧较少。根最长可达50cm以上,但主要根群分布在5-25cm土层,横展范围30cm。成株发根数70-110条。
茎: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 淡紫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
叶:包括叶身和叶鞘。叶鞘管状,叶生未展出前呈折叠状,展出后扁平而狭长,为平行叶脉。叶互生,为1/2叶序,排列对称。叶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茎,具有支撑和营养运输的功能。
花、种子: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 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 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主要品种
按照储存方式分为市场蒜和冷库蒜;主要栽培品种有:山东苍山大蒜品种群、吉林白马芽、山东成武大蒜、山东金乡白蒜、 江苏太仓白蒜、陕西蔡家坡紫皮蒜、 黑龙江阿城大蒜、四川二水早、云南红/白七星、 天津宝坻六瓣红。
Hardneck大蒜包括3个不同的品种:罗康博尔,紫色条纹和瓷
生长习性
1、 温度:喜冷凉,适宜温度在-5-26℃。大蒜苗4-5叶期耐寒能力最强,时最适宜的越冬苗岭。
2、 光照:完成春花的大蒜在13小时以上的长日照及较高温度条件下开始花芽和鳞芽的分化,在短日照而冷凉的环境下,只适合茎叶生长。
3、 水分:喜湿怕旱。
4、 土壤和营养: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能强的肥沃壤土较适宜。
中国大蒜的主要产地: 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济宁兖州的漕河镇、临沂市兰陵县、莱芜市、济南市商河县、东营市广饶县、聊城市茌平县、菏泽市成武县,潍坊市的安丘,江苏省邳州市5万公顷大蒜示范区、丰县、射阳县、太仓市,河北永年县、大名县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仁东镇,河南省的沈丘县冯营乡、中牟县的贺兵马村及开封东部等县区,其中以杞县面积较广,祥符区东南大部及通许县北部区域也同样是大蒜产区, 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四川温江区、彭州市,云南大理 陕西兴平市及新疆等地。
它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把大蒜带回国安家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在烹调鱼、肉、禽类和蔬菜时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别是在凉拌菜中,既可增味,又可杀菌。习惯上,人们平时所说的“大蒜”,是指蒜头而言的。
大蒜的 品种照鳞茎外皮的色泽可分为 紫皮蒜与 白皮蒜两种。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产量高,多分布在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种,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两种,辛辣味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种,成熟期略早。
繁殖栽培
绿色食品大蒜基地要远离城市、工矿区及主要交通干线, 基地区域及周边无“三废”排放企业。农田大气环境良好,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均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适宜大蒜生长的土壤要耕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以壤土为最佳。
前期栽种
整地耕翻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要细耕、耙平、耙实,没有明显坷垃,达到“齐、松、碎、净”。根据水源确定畦的长短,可打长80~100m,宽4.2~4.4m的畦;也可打长40~50m、宽4.2~4.4m的畦。
选种人工扒皮掰瓣,去掉大蒜的托盘和茎盘,按大、中、小和蒜心进行分级,小蒜瓣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选种要求是纯白无红筋、无伤痕、无糖化、无光皮。原则要求每粒重量5g左右。种子大小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适时播种大蒜播种要适时。栽种时间在白露末秋分初(9月底10月初),气温17℃左右。播种前要晒蒜瓣1~2d。
合理密植一般行距20cm,株距16~17cm,每667平方米2万株左右。方法是用耙或开沟器开沟,沟深5cm左右,栽后蒜上方盖土1cm左右,栽种时要记得浇水。
田间管理
灌溉大蒜需水量比较大,整个生长期一般需要浇4次水。
⑴覆膜水:大蒜播种后需及时浇水,浇足浇透,一株不漏,每667平方米浇水100立方米。此次水既满足大蒜种植的需要,又为覆盖地膜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