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刘彪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独自创办了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煤矿、机焦厂、商务酒店等多家子公司。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年上缴税金600多万元,刘彪和他的企业连续3年位居“全县十大纳税人”排名榜的前列。从2003年至今,他的企业每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60余人就业,且每人每年收入均在15000多元。
慈善事业 刘彪致富不忘众乡亲,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芦草畔新农村项目于2005年9月正式破土动工。建成后,芦草畔村所辖三个自然村的60多户500多人将全部迁住新农村。
2006年8月,当得知县二中要设立助学基金,他带头捐资15万元,今年2月,又捐资10万元帮助该校教师配备电脑改善教学条件;当得知县中医院还没有救护车,他当即出资20多万元为该院购置了一辆救护车;2006年新民镇医院购置CT机,他捐资30万元;同一年,镇上新修大桥,他又出资10万元;今年他又为该府谷中学捐资10万元;今年春天,当了解到部分纯农业乡镇的群众连买肥料都有困难,他一次性为清水、黄甫、碛塄、王家墩四乡镇每个乡送去化肥100吨,价值24万多元;2006年冬天,当他了解到清水乡学校师生取暖经费短缺,就为该校一次送去烧炭100吨;今年春天,当得知新民镇各村推广种植土豆新品种——脱毒马铃薯时,他花7.8万元买了此类专用肥送到村里;县城区的环卫工人也是他特别关注的对象,今年春节前,花2万多元买了200多箱红枣对他们进行了慰问;今年夏天,为了让环卫工人消暑降温,他又出资3.7万元先后两次买西瓜5.8万斤,为清洁工每人送去200斤。目前,由他资助的在校贫困大学生已有15名,每人每学年可得到他至少1万元的资助金,除此之外,一些家庭情况特殊的困难群众,也会打听着找到他,只要核实是真实情况,他决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仅此类捐助金额也达15万多元。今年四月,在“胡润慈善榜”新排名中,全省只有两人获此殊荣,刘彪就是其中之一,位居第79位。 2008年2月5日晚,在湖南卫视“爱心融冰总动员赈灾晚会”直播现场,省人大代表、榆林市府谷县民营企业家刘彪向灾区人民捐款人民币100万元。
2009年8月投资的榆阳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榆阳区将建立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纳入全区发展规划,投资2亿多元启动现代化多功能大型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为老年人开辟一方颐养天年的乐土,为创建全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打造新亮点。该项目位于榆林市区东郊3公里、市恒安路向东延伸线榆麻公路的北侧,工程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350亩,预计投资2亿多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规模为1612张床位,集养老、康复、医疗、娱乐、心理咨询、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老年服务基地,对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减轻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刘彪慈善基金会
2012年8月30日,“刘彪慈善基金会成立暨西部六省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合作救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仪式上,刘彪慈善基金会捐资500万元,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对西藏、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云南等六省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进行筛查和救助。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以及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代表、各界慈善爱心人士和媒体共200余人出席启动仪式。
刘彪慈善基金会是由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非公募慈善机构,该基金会原始出资额为1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原始出资额较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之一,原始出资人及现任基金会主席为刘彪先生。
据介绍,刘彪先生自2000年至今,一直积极投入慈善事业,在赈灾救援、养老、困难家庭大病救助、新农村建设、文化教育等公益慈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次由刘彪先生捐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的刘彪慈善基金会,将秉承“关爱青少年成长,致力于养老事业,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宗旨,主要围绕3个领域开展工作:一是关爱青少年成长方面,包括儿童大病救助,捐建贫困地区学校,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就业等,努力促进贫困儿童在医疗、教育方面机会平等;二是养老方面,通过建立老年公寓、赞助养老事业领域相关活动等形式,积极促进养老体制的创新,特别是帮助贫困群体解决养老问题;三是涉及社会核心价值的重大文化活动和公益慈善活动以及民政事业。
刘彪表示:“希望通过慈善基金会的成立,可以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这个行列,和我一起,为这片土地上所有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发布会上,刘彪慈善基金会宣布出资500万元人民币,联合中华慈善总会启动“西部六省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合作救助项目”,对西藏、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云南等六省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进行筛查、救助。这是刘彪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后开展的第一个慈善救助项目,也是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慈善机构合作开展救助项目的一次新尝试。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在发布会上表示,先天性心脏病是所有先天性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6‰至9‰。目前,我国约有200万患儿等待手术治疗,每年还以约12万名新生患儿递增。就我国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而言,90%以上的患儿是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得到治疗,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每个孩子的治疗费用在1.5万至5万元之间。但是,有一半以上患儿因其家境贫困得不到及时治疗,这给患者带来终身影响,也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地处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更是较中东部地区高出不少。目前,很多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长期忍受着病痛折磨,急需进行手术治疗。
范宝俊认为,相比公募慈善机构,非公募基金体制新、活力强,它的蓬勃发展可以最大限度调动民间的资源参与慈善事业。此次刘彪慈善基金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将会取得圆满成功,并为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慈善机构共同合作开展救助项目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范宝俊期望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像刘彪一样加入到慈善事业的队伍中来,为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
今年的玉米市场可谓惨不忍睹,特别是7月中旬以后,价格便开启急速下跌模式。本应借着临储收购政策的执行,玉米价格在9月新玉米上市前走出一条漂亮的上涨行情,但因国内外诸多因素打压,玉米市场呈现旺季不旺,价格并未如预期那般上涨。新玉米陆续上市、临储收购底价的大幅下调,这两大利空因素冲击国内市场,导致玉米价格进入漫漫熊途。小编了解了一下现在华北那边的玉米情况,新粮收购价格集中在0.8-0.86元/斤,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购价格大幅下跌。俗话说:谷贱伤民!今年的玉米行情的确伤了不少农户的心啊!那么问题来了,玉米价格到底为啥那么低?
原因一:临储拍卖成交惨淡 去库存化迫在眉睫
2008年国家玉米收储机制开始实施,每年的临储底价及收储量呈现递增趋势,在保障农户利益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本年度更是以8279万吨的临储玉米收购量收尾,2013/14年度收储总量也是高达6919万吨,连续两年的大规模收购,导致国家临储玉米库存高企。有人会问:不是有拍卖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两年的拍卖情况。上午明显可以看出成交量持续走低,特别是今年,成交惨淡,流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据统计,今年临储玉米拍卖至今累计成交566.9万吨。从近两年拍卖情况来看,2012年的3083万吨临储玉米已成交2137万吨,2013年的6919万吨临储玉米已成交915万吨。粗略计算一下,临储玉米库存剩余大概超过1.6亿吨,这还不算上目前农户、贸易商手中流通的玉米及临储进口玉米的数量。玉米库存过剩,严重打破了以往市场供需平衡的结构,直接造成供应过剩、价格持续下跌的结果。
原因二:新季玉米临储收购底价首次下调
今年的粮食收购价格较去年有所下调,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市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在每市斤0.02元,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最多调低了0.13元。其实早在政策发布之前,新季玉米临储收购底价调整的消息就被传得沸沸扬扬,政策一公布,各方对玉米市场的悲观情绪进一步加深,华北地区新上市春玉米开秤即跌破1元大关,目前新粮收购价格集中在0.8-0.86元/斤,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购价格大幅下跌。
自2008年国家执行临储政策以来,首次下调了收购底价。今年的收储政策与往年一个明显不同是要严控霉变2%以内,同时公布时间较去年提前两个多月,且启动时间比往年提前20天左右。这样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烘干能力,尽量减少玉米霉变,适当提前启动时间,有利于农民收获后及时卖粮。
原因三:无“需求”哪儿来的“王道”?
对于今年的玉米,乃至整个饲料市场来讲,用“需求才是王道”这句话来形容真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之前讲了这么多,不论是玉米连年增产、临储库存过剩,还是进口替代品打入国内市场等利空影响因素,说到底,还是因为需求消费不给力所致。
从我国现阶段的生猪养殖形势来看,自2013年12月份开始,猪价就开始进入到漫长的下行通道,尽管猪价在今年3月开启连续上涨模式,主要由于供应紧张所致,也就是生猪存栏数量偏低引起的猪价上涨,而对玉米需求量却是持续减少趋势。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国内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在今年年初开始存栏水平偏低。最新数据显示:9月能繁母猪存栏数据继续下行,较上月减少8万头,跌至3852万头,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15.4%;生猪存栏量38963万头,较上月增加232万头,环比上升0.6%,同比下降11.8%。猪价的上涨的确可以带动养殖户(场)补栏积极性,但不论是补栏母猪或者仔猪,对未来生猪存栏的增长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说,价格上涨,存栏量企稳至饲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转导时间。玉米的另一消费终端是深加工行业。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亏损情况不断扩大,==部分处于停产或暂停部分生产线状态,玉米库存消化缓慢。
尽管生猪存栏有所恢复,深加工行业在新政策补贴加码的带动下,能够带动一定玉米消费。但俗语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玉米在下游需求消费的恢复周期还须较长时日,玉米价格仍将有一段低迷之路要走。
原因四: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大量到港
今年国外进口风儿刮得那叫一个狂!特别是咱玉米市场。今年打压玉米市场不可不提到的另一双“黑手”就是进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大量入市。玉米近些年来,因临储政策支撑价格可谓水涨船高。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各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不购买价格低廉的进口玉米或高粱、大麦等作物替代玉米。
据了解,高粱在畜禽料中可以实现100%的替代玉米,从理论上来讲,高粱在猪料中对玉米的替代也能达到100%。同时,进口高粱、大麦并不像玉米那样存在进口配额限制,因此今年进口量大幅增长。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7月份中国进口的玉米以及替代品(包括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粕)创下历史新高。其中:7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为111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倍左右;7月份中国大麦进口量为128万吨,比上年同期提高68%; 7月份中国高粱进口量达到111万吨,同比提高183%。
最近,随着新玉米陆续上市,国外谷物进口量开始下滑,但9月中国部分谷物品种进口量再度反弹,图中明显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对于今年供应过剩的玉米市场来讲,庞大的进口谷物是导致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软的一大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