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条目:香港土地利用和香港填海工程
作为一个面积仅约为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加上山多平地少,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对香港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挑战。香港的都市用地可向三个方向发展:沿着山坡发展、向周边平地发展、填海。向陡斜的山坡发展成本高昂,而香港海岸线曲折而多浅湾,因此通过填充这些海湾来拓展土地是颇为便利的做法。根据1986年一家公司的估计,1982年香港开山费用为每平方米120港元,但填海成本只需60元,而填海后售卖地皮的收益更是成本的三倍,可见填海的吸引力。
香港开埠早期,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的中西部,成为维多利亚城。另一方面,洋人的高尚住宅则沿着太平山向上发展。1851年之前,填海拓展土地属私人行为;香港政府则于1852年将填海纳为政府工程,展开文咸填海计划。然而,随后更大规模的宝灵填海计划,却遭到当时的香港定例局的反对,结果搁置了超过40年,期间使城内的规划以东西横向的形式发展。
九龙半岛方面,开埠早期还是以私人的发展为主。踏入20世纪初,九龙湾启德滨填海地及九龙塘分别于1910年代及1920年代曾经计划发展大型综合社区,可是都以失败告终。前者最后成为了启德机场的一部份,后者则变成一个纯高尚住宅区。另一方面,鉴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发展接近饱和,香港政府在1937年决定将狮子山以南原属新界的平坦土地划作“新九龙”,以作市区用地发展。
新界由于根据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只由英国租借99年,所以政府长期未有发展上述新九龙以外的新界土地。1951年,香港政府为阻止中国大陆的难民涌入香港,设立了边境禁区,使新界北部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自从中国大陆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深圳河两岸的发展逐渐出现差异,现在更形成了深圳一岸是繁盛的商业区、香港一岸则仍是荒芜的土地的现象。另一方面,1950年代起因婴儿潮而导致人口激增,政府于1960年代起开始策划第一代新市镇,1970年代展开建设荃湾、沙田和屯门新市镇。到20世纪末为止,政府共发展了3期,共9个新市镇,以沙田新市镇的规模最大。现时新界的人口已经超越了香港岛及九龙的人口的总和,新市镇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
然而,香港政府拓展土地近年开始遇到一定阻力。终审法院于2004年1月9日裁定湾仔北填海计划必须重新检讨,为将来填海发展更添限制,逼使政府日后必须以更宏观目光看待海港资源。启德机场原址的启德用地自1993年开始进行发展研究,根据 1998年的规划建议,第一批居民更可于2003年迁入,但因填海的争议而空置多年,至2007年11月方才完成规划检讨方案。
另一方面,随着香港农业的式微,新界农地的荒废及城市蚕食的情况也很严重。元朗平原过去是香港稻米的主要供应地。随着香港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农民都把原来的农地改为园艺作业,主要种植蔬菜或花卉较高收入的经济产物。现在不少农民更把农地填高,改作露天的集装箱场站供大型货车停泊,或任由土地丢空,等待发展商收购或改建大型建筑物。土地利用冲突,可能使郊区出现交通挤塞,更带来视觉和环境污染。
根据2007年的资料,香港约1,100平方公里土地用途分布情况概括如下: 住宅 商业 工业 政府、机构和社区设施 休憩用地 运输 75 km?(6.8%) 3 km?(0.3%) 24 km?(2.2%) 24 km?(2.2%) 23 km?(2.1%) 57 km?(5.1%) 空置土地 坟场、火葬场、其他已建设土地 农地、鱼塘、基围 林地、灌丛、草地、红树林 荒地 水体 19 km?(1.7%) 34 km?(3.1%) 77 km?(6.9%) 744 km?(67.1%) 9 km?(0.8%) 29 k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