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龙泰制衣有限公司怎么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5:36:33
字号:

大冶龙泰制衣有限公司是2010-07-22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大冶市刘仁八镇刘桥村。

大冶龙泰制衣有限公司怎么样?

大冶龙泰制衣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20281557045775B,企业法人陶建勤,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大冶龙泰制衣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服装及服装辅料制造、加工、销售(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在湖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411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0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大冶龙泰制衣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十二五我国加快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发展 大冶市三农金融服务中心

工商局315活动总结

 不断加大消费教育和引导力度,创新维权方式,促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消费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下是一篇关于315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基本内容

 在20**年?3.15?系列宣传纪念活动中,市消委会主要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是召开座谈会,积极宣传中消协20**年?消费与发展?年主题;二是举办?3.15?晚会,宣传普及《消法》及科学消费知识;三是组织县(市)区消委(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活动;四是制作宣传展牌,宣传全市2008年消费维权取得的成绩;五是参与市场监督检查,查处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和劣质服务;六是印制邮政明信片,广泛征集消费领域潜规则;七是开展万人消费体验,提振全市消费者信心;八是向政府建言献策活动着眼消费环境优化;九是组织家电行业以旧换新诚信宣誓活动;十是表彰省、市?双满意?企业;十一是举办假冒伪劣商品和名优产品展示;十二是在平面媒体上开辟了?3.15?活动专版,披露08年发生的典型维权案件;十三是现场受理消费者投诉;十四是制作?消费与发展?主题活动现场录相光盘。

 整个3.15活动期间,市消委联合了工商、质监、卫生、药监、商务、房管、物价、司法、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和107 个企业共同进行。全市共设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场所11个,有23名县以上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领导参加现场活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等13名地市、县级领导现场发表讲话,现场提供咨询服务18000余人次,接待投诉213 件,提供家电以旧换新327件,提供商品维修服务800余件,征集消费潜规则56条,组织企事业服务下乡15次,参入市场监督检查38次,制作宣传展牌52块,悬挂宣传横幅110条,升标语彩球36个,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召开各类座谈会11次,出动宣传车辆110台次,举办专题文艺演出16场,通过新闻媒体、批评损害消费者案件25件,在召开媒体、网络发表宣传稿件100余篇,制作电视,广播专题节目17期,播出时间18小时,实效显著,影响广泛,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二、主要特点

 今年的3.15系列宣传纪念活动,与往年相比,部署周密,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有创新和突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

 (一)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工商、消委狠抓落实,相关部门统一行动。

 今年的?3.15?宣传纪念活动动手早,行动快。市工商局、消委会在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就制定出《黄石市2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活动实施方案》,王贤军局长多次过问筹备工作,要求注重细节、谋划特色,创出新意,营造效果。并成立了市消委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为组长,市消委会顾问、市人大副主任邱善希,市消委会顾问、市政协副主席程德新,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贤军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市消委还专门召开了县(市)区消委(协)秘书长专题会议,对活动做出具体安排。各县(市)区按照总体部署立即行动,分别成立由当地政府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强化责任,齐抓落实,确保了?3.15?活动顺利开展。市消委和大冶市消协、阳新县消委按照?3.15?系列活动具体要求,分别成立了?3.15?活动协调组,市场检查组、宣传咨询服务组、消保维权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领导具体抓,人人有责分工抓的工作格局。3月3日,市消委邀请本地媒体记者在市消委会办公室召开?3.15?活动新闻通报会。市消委会秘书长冯勇会上发布了?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宣传提纲以及全市2008年消费者投诉热点和典型案例。3月5日,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市各城区均公布实施方案,发布消费热点,进行全面动员部署,3月14日至3月15日,全市各地隆重召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大会,各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相关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与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朱中华出席了市文化宫广场中心会场的宣传纪念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和与会的有关部门领导亲临活动现场观摩指导,慰问工作人员、企事业代表和消费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消费维权工作和民生的重视与关心。黄石电视台对宣传纪念大会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据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召开座谈会,记者采访会42场次;各级党政领导参加各种形式的宣传纪念活动达81人次,并接受媒体采访做专题讲话,充分肯定工商部门、消委(协)会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已任,切实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新的贡献。

 (二)部门密切配合,形式内容多样,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各级消委(协)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使?3.15?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气氛热烈、成效显著。市消委系统统一地举办了黄石市首届家电以旧换新拉动消费活动。各活动现场,家电商品琳琅满目,产品消费知识丰富,参与群众数以千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市工商系统组织市场检查活动,查获假冒伪劣商品共计6类,价值达11.7万元,群众对此拍手叫好,有力震慑了违法投机分子。各职能部门的法律法规宣传咨询,识真辨假商品展台、现场受理投诉、文艺演出、名优产品和板报栏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处处体现着文化内涵,将宣传内容人性化、艺术性、形象化、格言化、生动感人,喜闻乐见。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服务活动中,各级消委(协)按照?六个统一?(即:统一活动专题、统一宣传口号、统一组织安排、统一活动时间、统一纪念活动,统一咨询服务)的要求,召开了座谈会、纪念大会,开展了宣传咨询服务、假冒伪劣商品和名优产品展示,进行了?双满意?评比表彰、征集消费领域潜规则,举办了文艺晚会和组织下乡服务?三农?等系列活动。市消委会联合市邮政局精心设计、印制消费潜规则征集明信片2000张,组织湖北师院、黄石理工学院1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现场散发,征集到市消费领域潜规则56条。大冶市消协联合自愿企业向全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学校捐赠《中国消费者》杂志及《消法》手册1200册 ,出动宣传车辆28台次巡回宣传,开展消费知识咨询服务。阳新县消委针对农村食品安全及农资市场监督存在薄弱环节和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的现状,组织相关部门到农村乡镇开展?送文化、送卫生、维权益、促消费、奔小康?活动,推动消费维权事业发展。黄石市黄石港区消协和西塞山区消委在社区开展了?消费维权及食品安全?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工商干部与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并为社区居民举办了内容丰富,讲解生动的消费维权及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全市隆重表彰了2007年至2008年我市获得省级消费者满意单位和商品的45家企业和88家市级?双满意?单位,现场给予隆重命名授牌。在咨询服务活动中,各地城镇、乡村装扮的五光十色,处处洋溢节日的`气氛。据统计,在3.15活动期间,全市各级工商局、消委(协)共在城市、农村设立宣传咨询服务点17个,开展活动20余场次,行业专家提供咨询达18000人次,消费维权自愿者参加达500余人次,围绕食品安全进行市场监督检查38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召开年主题座谈会11场次,举办消费知识讲座25场次。

 (三)精心组织策划,媒体积极配合,大力营造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宣传氛围。

 为切实做好2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咨询服务活动,使党的消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级工商局、消委(协)在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下,紧紧围绕?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开展了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宣传报道工作。市工商局、消委会与黄石电视台联合举办了现场直播活动,于当日在黄石卫视多个频道播出。直播做到了文艺与专题结合,场内与场外结合,领导专访与群众访谈结合,气氛热烈,群众反映强烈,收到很好效果。县(市)区工商局、消委(协)在报纸、当地电视台、广播纷纷开辟专版专栏、行风热线、消费话题、领导专访、专家讲座与群众互动,宣传消费政策,推进消费维权,提高消费信心,构建消费和谐,促进经济发展,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消费维权事业,自觉履行各自应尽的责任。市工商局、消委会领导在黄石电视台、黄石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直通车?和?百姓热线?等栏目接受专访与群众互动,相关政府部门在黄石日报、东楚晚报、黄石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开辟了专版专栏。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共举办专题文艺表演16 场次,制作电视、广播专题节目17期、播出时间达18小时,在报刊开设专栏28个,刊发消费维权信息22次,27幅。

 我们虽然在20**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纪念咨询服务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市工商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及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但是,面对新形势下对消费维权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决心在市工商局和省消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下,以?3.15?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消费与发展?年主题,切实履行法定职能,不断加大消费教育和引导力度,创新维权方式,促进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消费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创建我市健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银监会2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了11.77万亿元。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银监会将继续发挥农信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均等化、农村金融创新等工作,加快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发展。

 

 信贷支农力度持续加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完备

 

 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2.63万亿元,占全年全国7.59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0%以上。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以来,银监会一直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农投放力度。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395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另已批准筹建11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县域经济,83.9%的资金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

 

 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完善,金融产品有所创新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来,银监会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各类农户、农村小企业、农民专业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达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每年得到贷款的农户数在6500万户左右,受惠农民3亿多人。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产品――“小额信用贷款”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受到农民欢迎。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311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1515亿元。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31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已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尽管“十一五”期间“三农”金融服务快速发展,但受农村经济天然弱质性和农村改革发展滞后性的影响,加之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据了解,受城乡金融业务风险收益差异影响,我国的信贷资源仍过多地向城市倾斜,仍然存在资金向大银行集中的“虹吸现象”和资金向城市集中的“马太效应”。

 对于农户相对大额的、长期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不少地方还存在“贷款难”现象,农村金融服务在提高农户信贷覆盖面和满足度上仍然还有很大空间。

 尽管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但目前全国还有231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部分采取流动金融服务方式的乡镇仍不具备“存贷汇”基础服务功能,无法充分满足当地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此外,农村金融业务的成本和风险远远高于城市业务,特别是面向广大分散农户提供的普惠式金融服务,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问题尤为突出,未来还需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相关政策。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说,“十二五”期间,银监会将着力推进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金融支持。将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继续发挥好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改变,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切实增强服务功能。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培育步伐,积极探索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强化大中型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网络、信息等优势,在稳定现有县域机构网点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三农”金融服务。

 ――着力拓展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按照农业政策性银行方向,引导农业发展银行深化改革,增强在商业性金融难以覆盖领域的信贷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继续大力发展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社)团贷款,进一步拓展小额信用贷款的适用范围。继续做好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贷支持,加大对各类农产品生产、家电下乡、农机购置、小城镇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加强对现代农业各链条和环节的信贷支持。

 ――继续推动完善涉农金融机构和业务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对农村金融的风险监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73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