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襄阳来说,早上喝米粥、晚上吃面条,总离不了腐乳开胃。论口味与口碑,襄阳腐乳属茨河最佳。如今,浸润千年时光的茨河腐乳风靡荆楚,不再是经冬历夏的佐餐小菜,渐成襄阳的一张美食名片。
溯源
诸葛亮想不出来的难题,茨河人算出来了
西出襄阳古城,驶上303省道穿越谷城县茨河镇,路边民居门口摆放腐乳的场面堪称景观。在街市中心,一面写有“湖北腐乳第一镇”的灯箱广告格外醒目——腐乳,成了茨河古镇的招牌。
每年入冬到来年开春,茨河镇家家户户忙做腐乳。盛夏时节,街头虽然难觅腐乳,但回味听到的民间故事,叫人对这里的山水生出许多向往。
传说隋炀帝女儿遭遇“鬼剃头”后遍访名医,闻听茨河金狮山泉水可治脱发,就安顿公主在此住下。不久,公主秀发再生,隋炀帝大悦,赐建寺庙名曰承恩寺。
关于版本各异的故事,65岁的陈尚启更愿相信“诸葛亮说”。从茨河镇人大副主席位置退下来后,老人一直为本地农特产品和旅游产业开发奔忙。“茨河镇紧靠古隆中,有人说腐乳是诸葛亮发明的,我看也靠谱,这对促进茨河旅游和腐乳外销肯定有很大作用。”
不过,提及官方对茨河腐乳渊源的考证,陈尚启严谨地作了转述:茨河腐乳历史久远,初现于隋唐、盛行于明清,发源与境内承恩寺关联密切。作为皇家寺院,历史上的承恩寺香火旺盛,斋食盛行,豆腐与腐乳也随之兴起流传。如此算来,茨河腐乳至少有1400年历史了。
各地皆有斋食,为何在茨河造就了腐乳呢?陈尚启认为,茨河腐乳源自上品豆腐,上品豆腐与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俗话说,好水出得好豆腐。紧邻汉水的茨河古镇,境内泉眼密集,泉水旺盛。除承恩寺附近著名的五眼泉外,较大的泉眼有胡家泉、黄白泉、黑龙泉、龙王泉、南来泉。现在镇上的饮用水水源,就是上游水质最佳的胡家泉。
有了好水,做好豆腐还需要上等的点卤石膏。令人称奇的是,茨河镇坐落在优质石膏矿带上。从庙岗村到白龙庙,高品位的石膏矿,历来是湖北乃至豫南豆腐作坊的必备材料。“解放前,上到南阳、下到荆州,点豆腐都用茨河石膏。”祖居茨河的陈尚启说起地方特产如数家珍,“茨河做大豆腐、腐乳产业,好基础谁都比不过。”
好水好石膏,造就了上等豆腐,造就了独特的腐乳产业。“100斤豆子能出100斤豆渣,但豆腐从哪儿来的呢?诸葛亮想不出来的难题,被我们茨河人算出来了!”
寻踪
金家作坊的口碑仍在坊间延续,传统手艺会慢慢遗失吗?
酷暑正午,青灰色的茨河老街沉浸在安详之中。街市散去,远处升起淡淡的炊烟。
上街38号,木板铺面的单间瓦屋有些落寞,却依然保留了上世纪水运时代的气派。87岁的曾翠英老太坐在堂屋方桌的上席,四世同堂的午餐洋溢着幸福。
餐桌上,一盘简单的小葱豆腐让人感觉清凉。说起门口的金家老井,曾老太清晰记得当年甜蜜的初嫁。“解放前我嫁来上街,全镇用水都用这口井。井水冬暖夏凉,冬天打上来洗衣服还能暖手。不管天再旱、下再大的雨,井水都不会变。”上个月天干,水厂来水被上游农民引走灌溉,金家井水重新变成了镇上的“救命水”。
曾老太说,茨河腐乳做得好,原因是豆腐好。当年镇上作坊很多,金家名声最大。幸运的是,金家传人如今就住在曾老太隔壁。
听说记者寻访金家豆腐传承史,59岁的金爱富脸上并没有惊喜。“早就不做豆腐了,孩子们觉得挣这个钱太辛苦。”
金爱富是金家作坊的第四代传人,被公认为茨河镇奇人。一般说来,1斤豆皮能压出七八张就不错了,而金爱富的最高纪录是12张,这些透亮的豆皮能像上等牛皮那样揉皱后复原。面对近乎传奇的江湖名声,金爱富连连摆手。“都是以前的事儿了。我读书不多,也谈不上啥技巧,做豆腐全靠经验。比如夏天泡豆子,一般剥开看看成色就知道还要泡多久。”“做豆腐早上一两点就要起床干活,下午三四点钟才消停。”老金去年做了胃下垂手术,身体大不如从前。在他看来,无奈放下豆腐手艺,除了后继无人外,还有水质的原因。“如今井水含碱量过大,做出来的皮子没有纤维质,就只能做豆腐了。茨河石膏如今也没人开采,用应城石膏点出来的豆腐,味道肯定要差得多。”
金爱富站在老宅门口搭话,身后烧制豆腐的灶台上堆满废纸,制浆的木桶上满是灰痂。“现在只是腊月动手做一个月,卖豆腐就能赚个万儿八千的。”镇子向山下发展,金家豆腐的口碑仍在坊间延续,而传统手艺的遗失注定是早晚的事情。
老金家门面有100多年历史,熏黑的屋架和檩子,留存了这间豆腐作坊的鲜亮历史。
传承
千年腐乳开启产业化新路,茨河迈向“湖北腐乳第一镇”
多年来,茨河腐乳广泛流传在豫西南、鄂西北,逐步衍生为居家必备的佐餐小菜。腐乳出品延续传统,一直维持在小批量作坊式生产的局面。
促成家家争做腐乳奇观的是楚韵腐乳合作社。10年来,合作社面向市场、背靠农户,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模式,吸收300多家农户参与。合作社的出现,开启了千年腐乳最光彩的时刻。
几乎在合作社成立的同时,位于茨河上街新区的湖北筑阳食品有限公司破土动工。茨河乃至襄阳有了现代化腐乳加工厂。2007年12月,筑阳腐乳亮相第16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一年后,筑阳腐乳连续获得第5届武汉农博会“特色农产品”、中国国际调味品博览会金奖、第17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华特色食品”等荣誉。
走进筑阳食品公司全封闭车间,在2楼平台透过玻璃可以观察豆腐、豆皮、豆浆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流程。腐乳车间设在工厂地下室,这里常年保持自然恒温,由此储存的优质腐乳保质期长达18个月,足以保证市场供应。
看不到生产场景,老总蒋光泽全面介绍生产流程,茨河腐乳得以完全“解密”。
腐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豆腐制作,这在茨河完全是小菜一碟。制作豆坯,是将豆腐分切为均匀方块后,放入簸箕晾干,进行首次发酵。
首酵阶段要保证毛霉附着生长。冬季18℃低温下,毛霉菌广泛存在于空气中,这正是腐乳入冬制作的原因。筑阳食品公司新法制作,要将全封闭车间用紫外线杀菌后再接种毛霉菌,避免杂菌影响腐乳口味。
毛霉菌在恒温环境里经一周时间生长,会像棉絮一样包裹在豆腐块上。此后即可进入腌制阶段——将发酵完成的豆腐块沾满香料,放入玻璃瓶密封包装进行二次发酵。香料由花椒、胡椒、辣椒、肉桂等30多种绿色作料研磨而成,豆腐块入瓶淋上小磨油后,经过两到3个月二次发酵,完全入味后打标出厂。
新法腐乳从选材、加工环境与包装材料上提高了卫生标准,特别是无菌包装的引入,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营养成分。
筑阳腐乳投放市场后,受到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密切关注,茨河腐乳在历经质量认证、规模达产后,迈向北京、广州等高端市场。
目前,茨河全镇腐乳年产量超过500万提(斤),镇“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15年实现年产1000万提(斤)、产值过亿”的目标。届时,茨河“湖北腐乳第一镇”将名至实归。
(来源:襄阳特产网)
湖北菜属哪个菜系?跪谢!
湖北省绿色种植面临的障碍
1.重产量轻质量
湖北省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等种植业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据统计,湖北以占全国约4%的耕地种出约8%的稻米。主要依靠大量化学投人品消耗的粗放农业经营方式来维系产量,造成“大路货”供给多,全国知名品牌数量较少。
湖北种植业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湖北粮、荆楚味”的整体区域品牌,追求高质量的“精致品”。另外,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种植业的微利性,加上土地资源的稀缺,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农民必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地膜。农民一般认为多施肥产量就高、有产量才有经济效益,形成对化肥农药的高度依赖,维系了产量却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负荷,以致走进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高化学品投人—高污染低效益的怪圈。
2.重传统轻科学
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地块零碎化,使农户无法规模化地利用土地数量和不同土壤质量状况进行针对性、精准性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加之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偏低,在生产中多凭经验施肥打药,其结果却造成化肥和农药的投人超量和土壤养分比例的失调。
因此,大部分农民在施用化肥时,多采用撒施、面施、偏施、重施等简单传统方法,很少采用深施等科学方法,加剧了肥料的流失。农药使用上,部分农民缺乏喷洒农药常识,对不同虫害需要要有不同的喷药方法以及最佳防治时期、哪些药剂不能混配不清楚。由于喷洒后效果不明显,农户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人为加大农药使用量,使用高毒农药,甚至一药多用,或遗症多药,造成农药残留污染。
3.重成本轻生态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成本投人本来很高,尽量压低成本成为必然选择,农民往往优先选择见效快、来源广、施用方便、投人成本低的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有机肥、生物农药、可降解的淀粉薄膜等产品由于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比较高,农户往往不愿去尝试新产品。施用有机肥和科学喷药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技术,需要足够的劳动力资源作保证,而农民做不到,这导致生态遭受巨大的毁灭。
湖北菜属于楚菜,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
湖北菜是湖北风味,以水产为本,鱼馔为主,汁浓芡亮,香鲜较辣,注重本色,菜式丰富,筵席众多,擅长蒸、煨、炸、烧、炒等烹调方法,具有滚、烂、鲜、醇、香、嫩、足七美。
清蒸武昌鱼、沔阳三蒸、应山滑肉、红烧野鸭、排骨藕汤、红菜苔炒腊肉、黄陂三鲜、黄陂糖蒸肉、龙凤配、三鲜豆皮、东坡饼等为鄂菜的代表。
2018年8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将湖北菜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
扩展资料:
名菜介绍
1、清蒸武昌鱼
清蒸武昌鱼湖北两大名菜之一。因产于鄂州梁子湖而得名。头小体高,面扁背厚,呈菱形,脂肪丰叟,肉味鲜美,汤汁清香,营养丰富,堪称淡水鱼中的珍味佳肴。
1957年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游泳》发表,诗词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引起人们对武昌鱼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武昌鱼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从传统的蒸、煮、炙三种,发展到清蒸、油焖、网衣、滑溜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武昌大中华酒楼的清蒸武昌鱼别具一格,常作为该店筵席大菜,其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驰名中外。?
2、沔阳珍珠圆子
“蒸”是湖北民间传统的一种烹调技法。蒸菜大都作为筵席中的大菜上席,故江汉平原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笼格)不请客”的习俗。此菜多以小蒸笼上席,传统的蒸笼一般直径17厘米左右,小巧精制,俗称“垛笼”。
湖北仙桃大街小巷的饭馆一般都有一大蒸锅,上扣一有三个小圆孔的大木盆,每个小圆孔上放几层或十几层小蒸笼。蒸气腾腾,满街飘香。
3、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是楚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10月,沔阳三蒸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沔阳三蒸是以水产类、禽畜类、蔬菜类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多种蒸菜技法(清蒸、扣蒸)并用制成的系列菜肴,因其起源于沔阳而得名。
百度百科-湖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