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开始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绿色食品的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WTO的挑战,进一步加快绿色食品的出口创汇。一、绿色食品出口现状(一)绿色食品出口总体情况从1990年浙江首先将绿茶出口荷兰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已经出口到日、韩、俄、德、法、美、加拿大、荷兰等国,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达到273家,占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的15.5%;出口产品达到301个,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9.8%。1997-2002年间,在农产品出口额先降后升的情况下,绿色食品出口额总体却呈快速上升趋势,由0.5亿美元剧增到8.4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为82%;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也由0.32%上升到4.64%,年均增长幅度约为80%。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还很小,年平均比重仅为1.78%。虽然近三年绿色食品出口量年均增长为105%,但是绿色食品出口率分别只有2.5%、6.5%、11.6%。(二)绿色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从绿色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料类为主。另外,目前我国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作为有机食品接受等原因,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不能顺利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从绿色食品出口的区域结构看,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量最大,两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二、绿色食品出口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绿色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同时,加入WTO后,虽然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国外"绿色壁垒"的事件越来越多,但国内绿色食品出口至今还没有出现被退运的案例。据有关专家预测,经过几年努力,我国的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2%至5%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每年可出口创汇10多亿美元。因此,我国绿色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绿色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入WTO以后,绿色食品出口开始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苛刻的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在绿色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相当于国外的有机食品,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被国外广泛接受,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绿色食品(主要是A级)出口受阻。(二)绿色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太合理。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总数已有3000多个,生产总量已达2500万吨,但由于其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致使有能力参与国外竞争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不多,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三)绿色食品出口企业地区分布不均且自身运作不规范。一方面,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而占全国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大约30%的西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却很少,从而出口所占份额也很小;另一方面,我国绿色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四)绿色食品管理体制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虽然我国已经参照有机食品国际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但这些标准侧重于产品本身的经验,而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过程均未形成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绿色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出口体系虽已不再实行指令性出口计划,但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三、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建议绿色食品以其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而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开发十多年来,出口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成为最敏感的领域之一,而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业竞争的焦点。为了应对WTO的挑战,进一步加快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充分利用WTO规则,扩大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认真研究并掌握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重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技术规定和检测标准及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充分利用市场准入规则,吸引国外著名的农业公司到中国来组织生产绿色食品,从而在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依靠国外公司的网络和市场品牌,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保护框架,为促进绿色食品出口创造条件。第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进绿色食品与国际接轨。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绿色食品的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A级绿色食品上,而A级绿色食品目前还不能被国外作为有机食品来接受,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实现A级绿色食品与国外同类产品接轨,推动政府间的合作,为A级绿色食品的国际化打开门户;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AA级绿色食品开发的力度,推进A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的接轨。第三,积极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出口企业管理。政府应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绿色食品产业,凡是有条件经营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都应给予其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具备条件的绿色食品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我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第四,坚持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国际认证步伐。
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一、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199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连续两年滑坡,由1997年151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36亿美元。200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创1995年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今年截止到7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88.5亿美元,同比下降0.77%。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6%。
(一)6、7月份,我国农产品月度出口额同比连续滑坡,导致累计出口额同比出现负增长幅度
从我国农产品月度出口额增长情况来看,前5个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情况比较稳定,累计出口额呈正增长。但是5月份以后出口速度开始放慢,5、6月份当月出口额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10%和0.3%,6月份当月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4%,由此上半年累计出口额出现了0.09%的负增长。7月份当月出口额又比上年同期下降5%,使累计出口额同比负增长幅度扩大到0.77%。
(二)农产品出口结构开始转变,谷物、棉花出口额下降,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形势较好,畜产品和食用油出口变化不大
今年1-7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共减少0.69亿美元,其中减额最大的是谷物和棉花,分别减少3.23亿美元和1.84亿美元。然而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额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52亿美元、1.21亿美元和1.22亿美元。
谷物出口除小麦出口增加外,大米、玉米出口均大幅度下降。谷物出口511万吨,同比下降32%。其中,大米出口109万吨,同比下降41%;玉米出口364万吨,同比下降33%;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达到27万吨,同比增长145%;
棉花、食糖出口也大幅度下降,进口则大幅度增长。棉花出口4.9万吨,同比下降80%,食糖出口4.8万吨,同比下降78%。
食用植物油出口量增长50%,达到7.2万吨。其中菜油、豆油出口量分别为3.2万吨和3.1万吨,增长幅度分别达到76%和54%。
蔬菜、水果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增势。蔬菜出口218万吨,同比增长22%;水果出口74万吨,同比增长2%。
畜产品出口额持平略增,出口额为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