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绿集团总部设在厦门,集团的主体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于2004年1月在香港主板上市。中绿集团是一家集绿色农产品种植、保鲜、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研发、销售为一体,经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中绿集团 - 概况
公司旗下拥有子分公司9家,自营基地超过10万亩,合作基地超过30万亩,其中,最新启动的中绿(天门)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达4万余亩。国外办事处 大楼
2处,厂房占地2000亩,建设面积超过80000平方米。
公司秉承“全程绿色”的宗旨,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HACCP质量体系认证和多项绿色有机食品及无公害果蔬认证,为打造中国全程绿色快速消费食品第一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绿集团 - 企业文化
中绿集团产品
一、企业使命
创造全球健康生活新概念,向世界提供一流的全程绿色食品,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
二、企业愿景
做中国全程绿色食品企业的冠军,成为世界全程绿色食品企业的十强。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持续创新、互利共赢。
四、企业价值观
我们的企业道德:负责任、讲信誉、重承诺 我们的品质政策:安全、放心、健康 我们的做人理念:自严自律、自尊自爱、质朴谦逊、超越自我 我们的团队理念:尊重、团结、信任、共享 我们的用人观:以德定取舍,以能定岗位,以贡献定薪酬 我们的质量观: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形象,质量就是效益 我们的客户观:顾客第一,服务至上 我们的投资战略:中短期的投资战略坚持产品投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迅速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我们在制定重大投资决策时,不一定追逐今天的高利润项目,同时要关注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新产品的成长机会。不从事任何分散公司资源和高层管理精力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五、经营理念
谦虚务实、兢兢业业、持续改进、诚信经营
六、经营方针
真诚、守信
七、企业精神
拼搏努力,殚精竭虑,克己奉公,无私奉献
八、品质承诺
我做的事由我负责、我说的话由我保证、虚心听取客户意见、认真处理客户抱怨、不断完善品保体系。
九、企业文化模式概况
●以精英团队塑造企业文化 ●以企业文化培养优秀员工 ●以优秀员工永续名牌经营 ●以管理精品推进产业发展 ●以产业发展追求企业效益 ●以企业效益凝聚优秀人才
十、办公文化力(力量)、立(立志)、绿(绿色)
十一、中绿企业文化建设
集团事业是员工智慧的乘积。中绿为每位员工创造机会的同时,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每个员工的发展方向制定培训计划,使每位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此外,集团积极创建员工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出版内刊《中绿中国》,组织员工活动等,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
中绿集团 - 企业宣传
由2005年开始,中绿着手在中国进行品牌开拓,现时本集团的品牌已进一步整合,以中绿商标为核心,并推出关联品牌,包括中绿粗粮王、中绿玉米庄园、碧云牌、中绿庄园、中绿田园生活等品牌成员,而且中绿品牌荣获了厦门市和福建省著名商标以及福建省名牌产品,未来两年我们将朝着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继续努力。
同时,中绿成功落实逐省突破的策略,有序地开拓国内市场,集团在福建及江西重点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并逐步由江西及福建省扩展至其它华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及浙江省。 中绿在各主要商品交易会进行产品展示,取得了市场的关注及不少潜在客户的青睐。
外贸方面,中绿计划在现有销售范围的基础上,利用1年的时间进一步拓展西欧和东欧市场,2年内力争扩大到北美市场,并争取在2-3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欧洲、美洲、中东、日韩及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打响中绿品牌,让罐头、保鲜蔬菜等一批中绿的优质产品挂上属于自己的品牌。
中绿集团 - 智囊团
伴随着集团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公司从事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逐步完善。其中,高学历人数比例不断增加,队伍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改善,目前集团中高层管理队伍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60%;此外,员工队伍由“作业型”向“管理型”转型逐步推进,高级职称比例逐年增长,专业技能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专业人才占集团员工总数的40%以上,而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5.5%。
桐城民营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2013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企业进入全省200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22.5亿元,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增长18.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增长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0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2.2%。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5亿元,增长9.5%;财政收入22.66亿元,增长0.5%;规模工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221.4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53元,增长10.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3元,增长13.1%。 桐城市经济数据表(单位:亿元)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2010122.6 205.1 118 11.3 2011160 285 170 15.7 2012160385196.619201319043821022.5 桐城人民世世代代从事农桑稼穑活动,劳而不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土地为私人占有,农民不断失去土地而成为佃农。1949年,全县共有耕地71.74万亩,占全县人口56.25%的贫农和雇农,仅占全县耕地的13.77%。耕作制度落后,复种指数极低,全县粮食总产量13860万斤,人均275斤,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拥有量更少,生活长期处于极端艰难困苦之中。
建国初,经过土地改革,组织互助组,成立初级社,兴办高级社,几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度被彻底消灭。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石河乡翻身合作社艰苦奋斗、一年翻身的事迹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大力推行低产改高产、迟熟改早熟、单季改双季等一系列耕作制度的改革,使桐城县成为安徽省推广双季稻成果最为显著的典型。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生产中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泛滥,农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农业生产重又得到新的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41080万斤,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指标的县。1971年,全县粮食总产50540万斤,又成为安徽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县。后由于盲目学大寨,随意改变生产关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农业经济发展又趋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桐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7亿元的31%。粮食总产56280万斤,人均777斤。经济作物中,棉花总产252.6万斤,油料1799万斤,茶叶22.54万斤,留兰香种植面积4000亩,被列为国家留兰香油生产基地。从1953年粮、油、棉实行统购统销到1987年,桐城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37722万斤,年均12506万斤,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代,县内森林茂密。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有所减少。建国初,全县森林面积90万亩,覆盖率40%,木材蓄积量100万立方米。经过1954年洪灾后伐林垦荒,1958年大炼钢铁毁林烧炭,“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木材蓄积量锐减。为挽回损失,保持生态平衡,县委、县政府把领导全县人民植树造林,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到1987年,全县先后建立乡、村林场134个,森林面积54万亩,覆盖率达25%。
县内地表径流丰富,水系通江,构成多种多样的鱼类生存环境。建国前,渔业生产一般是野生繁殖、天然捕捞。建国后,大力开发人工繁殖和专业捕捞,使水产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1987年,全县有国营和集体养殖场40个,专业渔队2个,养殖水面5.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83.6万斤,渔业总产值442万元。桐城畜牧业发展迅速。1987年,全县生猪存栏量22.2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30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
2011年桐城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是2006年1.3倍。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粮食总产达40.1万吨,桐城市先后3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安庆市级25家,建成绿色水稻标准化基地31.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6万亩、渔业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基地9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农机化水平再上台阶,农机总动力达45.8万千瓦。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流转面积达2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牯牛背水库和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大沙河流域整治工程稳步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保障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建设规模6.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9批次,面积9000亩,桐城市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2亿元,增长6%,粮食产量达41.2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0亿元,增长10%。新增绿色食品7个,“乐健”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桐城小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建设花卉苗木基地4.2万亩。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现有家庭农场137家、专业大户15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72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2万亩,完成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修建当家塘2768口,农机总动力达49.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7%。
2014年粮食产量42.25万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133.7亿元,新增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家、水产养殖示范场1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持续扩大,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42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100多家,新增国家级示范社2家。 明清时期,桐城工业仅有一些小型手工作坊,零星分布于四乡八镇。民国18年后,县内相继兴办小型发电厂和碾米厂。194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842家,其中个体手工业2783家;总产值46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0%。经过“一化三改造”,集体和地方国营工业兴起。1957年,全县有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1家,年产值28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83%;国营工业企业17家,年产值59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47%。其后,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折腾,工业经济时兴时衰,发展极不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有乡镇企业8525个,从业人员65451人,产值1.49亿元,居安徽省各县前列。此后,乡镇企业产值以每年平均净增1亿元的高速持续增长,逐步形成了以集体企业、工业企业、骨干企业为主,区、乡、镇、村、联户、家庭办企业多层次并立,种植、养殖、工业、交通、建筑、商业、饮食服务多元并存,地区之间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其中工业企业在乡镇企业中占主导地位。陶瓷、猪鬃、羽绒、内燃机配件等产品已销往国际市场,电子陶瓷基片、景泰蓝、玻璃纤维涂塑窗纱和药物卫生纸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塑料喷雾器、红砖、电刷等被评为省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987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6964家,其中年产值超百万元的骨干企业39家;从业人员102634人;产值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乡镇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与农业、工业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全县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87家,工业总产值3.57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9%。
2011年,桐城工业总产值达380亿元,是2006年5倍,年均增长37.9%。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9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70家、超10亿元2家;11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84亿元,年均增长43.2%;实现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39.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1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
201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增长11.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0.9%。新增规模企业65家,总数达348家。完成工业投资12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69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93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7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亿元。“两化”融合进一步推进,新增智慧企业3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
2014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19.4亿元,增长14.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工业投资157.7亿元,增长18.5%;技改投资115.7亿元,增长51.4%。 桐城商业,在宋代即已相当兴旺,“里多富饶,人善商贾。”明清时期,县城、枞阳、汤沟、孔城、青草、练潭等处商贾云集,百货俱全。建国前,商品主要由私商自由经营。1953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共组成合作商店(组)219个,同时大力发展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195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93万元。“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经济体制几经变动,最后出现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单一的局面。1978年后,改革商业经济体制,开放集市贸易,商业经济获得新的繁荣。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商业网点1438个,个体有证商户7182户,从业人员1.78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1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已发展到轻工、纺织、五金、粮食、土特产等34个品种,远销到美国、日本、南斯拉夫、埃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1年桐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亿元,是2006年1.7倍,年均增长10.9%。“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扎实开展,累计销售产品16万台件、兑现财政资金4800万元。对外经贸稳步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年均增长18%。
2013年,桐城实现三产服务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8%。
2014年进出口总值2亿美元,增长7.5%,2家企业成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6亿元,4家建筑企业晋升一级资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11家。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1亿元,比年初增加30.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9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