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认为他们先于统治者居住和开拓岭南,故有“先有瑶,后有朝”之说。
盘瑶历史上曾有3次较大范围的迁移:第一次在南北朝对峙时,盘瑶在洞庭湖畔被撵至湖南西部;第二次在宋代,盘瑶迁至湖广交界及广西北部一带;第三次是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盘瑶进入广西中部,部分流入越南、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盘瑶普遍传说其祖先曾住南京“十宝殿”和“千家峒”。千家洞四周是高山,中间有广阔肥沃的良田。有一年春天,县官到千家峒察看,盘瑶各家轮流盛情款待,致使县官三个月不得回府。县府官军误以为县官被盘瑶所害,遂起兵杀进峒里,待发现县官时,盘瑶已死伤惨重。这场灾难,使盘瑶认为千家洞不是他们居住的地方,被迫迁往各地。分手时,12姓盘瑶把1个牛角锯为12节,每姓各执一节,作为同宗共祖的凭证,然后分路离开千家峒。
盘瑶何时开始进入金秀瑶山,目前尚未找到确凿资料,又因盘瑶人数较多,居住分散,考究其迁徙历程更为困难。但根据盘瑶保存的一些文献,亦可管窥其迁徙历程之—斑。
位于金秀瑶山东部的金秀镇共和村坤林赵至田家,所藏手抄本《太祖流支图式》(类似宗支薄),列出其先祖10代姓名及其葬地。其中第6代及其之前的祖先,都埋葬在平南、桂平、荔浦、蒙山、象州等外县。第7代祖先赵法强妻葬于忠良乡六卜村六灯(自然村名,原名六吞冲)。以后的各代祖先,均葬于县内。从第7代到11代的赵至田共有4代,以各代相隔25年计算,仅有100年;1985年赵至田已82岁,故赵至田家祖进入金秀瑶山,至今约有180年。
同一村屯另一族的赵姓盘瑶,有一先祖叫赵成洲,曾住在罗香乡大垌村,是一个好手艺的铁匠。赵成洲的孙(第3代)定居坤林,至1957年已有后代共8代。从赵成洲算起,这一族赵姓盘瑶进山居住,至今已有230年左右。
共和村六仁屯庞姓,祖先原系汉族,住广东猪儿巷第二行,入赘盘瑶称婿,所以后来盘瑶又产生了庞姓(盘瑶远祖12姓并无庞姓)。传至第8代祖先庞法宝,迁居罗香乡平竹村六竹尾,以后还迁徙过金秀镇共和村沙平屯附近,第11代才定居六仁,至1950年已有120年了。若从第8代祖先庞法宝开始住六竹尾算起,六仁庞姓盘瑶进住金秀瑶山已有240年。
西南部大樟乡新村、花炉等村盘瑶各户所存的《家先单》,记载其先祖开始葬于县内的至今已有后裔10代、1l代、12代、14代不等。可知这一带盘瑶(红瑶)进入金秀瑶山居住,至今约有300年。
1、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
产生于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在奴隶社会初期曾大量存在,在整个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定的时期,是农业中的主要经济形式。其特点是:在小块土地上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水平低下,抗灾力量弱,经济地位很不稳定。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不可避免地向贫富两极分化,大批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
在现代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依然大量存在,但是由于生产者已不是孤立于社会的生产者,而是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在农业资本家控制下承担着社会总劳动分工中的一部分劳动的生产者,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
在中国,小农经济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起其它国家,更具有分散性、孤立性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大工业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农业的发展同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和巩固工农联盟,对小农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小农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
3、发展历程
农业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从事小块土地经营的个体经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佃农,也属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在比较贫瘠的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产;又由于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容易通过勤劳节俭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平衡,所以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的一面。但由于经营规模狭小,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经不起风吹浪打。
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又经常出现两极分化。除了少数人因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家庭生活负担较轻,或适逢市场有利的情况,可以发财致富外,多数人往往陷于贫困和破产。因之,小农经济又是很不稳定的。
自耕农和佃农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经济形式。自耕农的兴衰对封建经济有重要意义。一般是通过农民战争,或其他形式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自耕农大量增加,生产力即可获得发展。在相反的情况下,也会有相反的结果。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有小农经济存在。但是,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农业中的一部分个体经济,虽然仍以家庭劳动为基础,但是已发展为与先进技术装备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了。
4、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
小农经济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终结。这是因为:
1、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可能在工商业不断转型升级下,长期脱离经济运行的主轨道而固步自封在落后状态;
2、小农经济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已无法承受上游农资产品的涨价压力,农民增收将越来越难;
3、城乡一体化和工商业向传统农业区域转移,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在市场规律下流动和配置,将会动摇小农经济的根基;最后,日益增强的国家财力取代小农经济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已具备了条件。
百度百科-小农经济
百度百科-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