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城素来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美食吸引着游客。而在这座古城的夜市里,更是有许多特色美食值得一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敦煌夜市的三大美食。
第一款是当地特色“驼掌菜”。这道菜用驼蹄肉切成薄片,再加上各种调料和蔬菜,清爽可口,营养丰富,是敦煌夜市的一大特色美食。
第二道是受到当地居民喜欢的“敦煌羊肉串”。烤制的羊肉串外香里嫩,入口口感极佳,如果再蘸上红油麻辣酱,更是美味无比。
最后一道是“葡萄烧饼”,这是敦煌地区特有的糕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会随着口感时间而变化,第一口令人感到酥软,但接下来食用却会感觉到饱满耐嚼,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敦煌夜市上吃遍当地的美食绝对会是一次完美的体验。
轰动世界的敦煌食文化
敦煌的美食店都非常有地方特色,很多人问敦煌的老字号店面在哪里,其实敦煌很多店都是开了很多年,还有驴肉,羊肉什么的,烹饪的手法和口味都是妥妥的大西北口味,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
敦煌的美食,有着浓郁的西北特色。和大西北其它地区一样,敦煌人对“面食”的制作尤其讲究。敦煌黄面,细如龙须;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讲究,拌汤鲜美。敦煌的另一名牌是杏皮水,采用当地产的杏制成,是解渴的不二选。但最有名还要数“敦煌酿皮子”,是不可不尝的当地美味。
沙洲夜市,这里店铺超多,在夜市中几乎可以品尝到全部的敦煌小吃和各种面食,有臊子面,砂锅,张掖搓鱼子,烤肉、酿皮子等,价格便宜,口味地道。而且连附近的小巷也很热闹,四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餐馆。
沙州市场(沙州夜市)介绍:沙州市场是当地最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水果蔬菜、古玩、纪念品、工艺品、纺织品、大牌档,应有尽有。白天为百货市场,有许多卖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的店,图案大多以飞天为主。人不多,很多店面下午才营业。晚上有室外大排档,一直营业到凌晨。
招牌菜:酿皮子、杏皮水、敦煌浆水面
羊肉粉汤店介绍:当地一间没名字的小店铺,招牌就只是“羊肉粉汤”几个字,市政府和邮政宾馆之间的小巷进去,买的东西很简单,有粉条的羊肉粉汤,或是没有粉条的羊肉清汤,主食是白面的饼子。
招牌菜:羊肉粉汤
顺张黄面馆介绍:在当地名气很大的一家黄面馆,驴肉吃着很香,挺新鲜,黄面够嚼劲,是大西北的重口味。环境比达记好点,自然价格也贵点。
招牌菜:敦煌臊子面
敦煌叶记驴肉黄面介绍:这家店的驴肉很好吃,黄面还可以,敦这家店是自己熬的杏皮水,用扎啤杯装,一大杯三元。对比外面街头卖的之后才知道,他家熬的杏皮水是多么浓郁,酸甜可口。
招牌菜:敦煌黄面
张掖搓鱼子馆介绍:这家店据说是敦煌民间名吃,炒搓鱼子有大碗和小碗两种,量都是非常的大,一般大碗两个人吃都可以。味道还不错,面挺有嚼劲,还加了西葫芦、番茄、小白菜切成的蔬菜丁。
达记驴肉黄面馆介绍:当地很出名的一家饭店,来这里的游客很多,这里的“驴肉黄面”曾获得“甘肃名小吃”的称号。吃面时,还可以搭配驴杂,驴皮,驴肉火烧,炒榆钱等当地特色吃食。
招牌菜:敦煌黄面
老钟家烤羊排介绍:他家的烤油饼非常的美味,非常的香,还有牛奶味。至于烤羊排,烤羊肉更没得说了,啤酒也很便宜。
靖远尕六美味羊羔肉介绍:这家的羊肉不是一般的好吃。红焖和白条,都是非常的嫩啊,羊腩部分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几乎没有臊味,服务员态度非常的好。
马老二羊肉粉汤介绍:味道非常正宗,算是当地的老店了,有二,三家分店了。清汤,不善不腻,肉新鲜,环境一般,但味道绝对值得去吃一吃。
大家总是对老店面很信任,所以对于开了很多年的老牌子店面,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区别在哪里,最后希望大家玩的开心,吃的开心。
一九00年六月二十二日,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在清理洞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从中出土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多件。这些文献被称为“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古代的学术海洋”。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饮食资料。这使我们有机会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看看当时的敦煌人吃什么?怎样吃?请看本报记者张冬梅与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启安先生的访谈录———敦煌属于干旱的沙漠性气候,但由于紧靠祁连山,以祁连山雪水为源的党河、宕泉河、疏勒河等流经敦煌,给敦煌带来了丰富的地下水,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记:高先生,从敦煌文献看,当时敦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饮食结构?高:敦煌人的食物原料以农业、牧业产品为主,以发达的园林和一定的采集、狩猎食品为补充,是较为完善的食物结构体系。它满足了敦煌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敦煌归义军政权能长期独立存在的物质基础。
记:丰富的水资源是否给敦煌带来了发达的农业?敦煌人的主食都有哪些?高:考古证实,敦煌的农业开发相当早。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敦煌就有了加工原粮的石磨器。根据敦煌文书记载,唐五代至宋,敦煌种植的粮食作物中,麦类有小麦、大麦、青稞、罗麦、荞麦等;壳类有粟、黍、粳米;豆类有豌豆、荜豆、黑豆、大豆、豇豆、小豆、雁豆等。除此以外,敦煌人还采集一定的草籽充当荒年的食物。
记: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敦煌人的副食丰富吗?高:还是比较丰富的。敦煌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牛羊等家畜是肉食和乳品的来源。敦煌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在这儿或多或少留下了踪迹。唐代吐蕃统治过一个时期,吐蕃人喜爱乳食的习惯也影响了敦煌人。敦煌人喜欢狩猎,周围有野兔、野马、野骆驼、盘羊、黄羊等,许多文献记载他们有“猎户”、“黄羊儿”、“野味”等字样和“网鹰”、“捉鹰”活动,说明打猎活动不仅仅是敦煌贵族的消遣活动,也是他们获取肉食的手段之一。
敦煌的油料作物有胡麻、大麻和红蓝,也可能已栽培油菜籽。
记:当时的敦煌都有哪些蔬菜?高:唐宋时,敦煌已有堪称发达的园囿经济,除了私人经营蔬菜的种植和买卖外,许多寺院都拥有菜园,品种有萝卜、生菜、蔓菁、葱、蒜、韭菜、葫芦、豇豆、苜蓿等。敦煌人还采集一定的野生植物和菌类,如草豉、荠菜、菌子、马芹子等,用以补充蔬菜的不足和改善口味。
记:敦煌号称“瓜果之乡”,当时都有哪些水果?高:敦煌瓜的栽培历史很长,早在汉代,敦煌的优质瓜就很有名,东汉明帝时已作为贡品。瓜的种植面积也非常大。有一件敦煌文书记载,沙洲各渠就有十几家瓜园。
敦煌的果类有葡萄、梨、柰、果子、桃、杏、枣、胡枣、胡林子等,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北方所有的水果。
记:敦煌人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否也像今日的西北人一样爱吃酸?高:敦煌人的调味品有花椒、生姜、盐、豉、醋、酱、浆水等。
花椒和生姜来自外地,以“秦地生姜”为上乘;其他调料均在当地制作。敦煌人嗜酸,文献中不仅记载寺院自己酿造醋酱,而且用原粮去街上换取。说明当时敦煌有不少酿造醋酱的作坊。浆水是一种通过将蔬菜发酵而产生的酸菜水,有解暑、降温、化腻、利消化的功效,至今仍是西北人喜食的一种调味品。
和当时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一样,敦煌人的主食以各种饼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小麦以及加工成的面已取代粟和黍成为主食,也因为从汉代开始,饼类食物逐渐成为北方人喜爱的食物记:敦煌都有哪些饼?高:敦煌饼类食物的名称有近三十种之多,比任何史料中出现的都多,有胡饼、饩饼、?饼、炉饼、馒头、水饼、白饼、薄饼、蒸饼、烧饼、沙饼、乳饼、菜饼、煎饼、?饼、?、馓枝、?饼、糕糜、?饼、笼饼、梧桐饼、环饼、索饼、饼?、饼?、龙虎蛇饼、菜模子、小食子、?头、?等。这些饼大部分用麦面做成,少部分用粟面或糜面做成。当然,这些被称为“饼”的食物在今天看来并不是饼。因为早先人们将凡是用面做成的食物均称为“饼”,如一些炸食、蒸食、有馅的食物及面条等,与今天的饼并非一致。
记:这么多的饼,我们今天是否都继承下来了?是否有制作方法及制作工具的记载?高:有些饼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是有记载的,我们可以据此得知它们与今天的某些食物之间的传承关系。比如,胡饼、烧饼、梧桐饼、乳饼、炉饼等,与今天在北方流行的烧烤的饼相似;蒸饼、笼饼与现在的馒头相似;龙虎蛇饼是一种做成龙虎蛇形状的蒸食,它们往往用在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仪式上,比如诞生礼、成人礼及其他祭祀上;馒头、菜饼、菜模子则与现在的包子差不多;薄饼、煎饼等,与今天的煎饼、摊饼相同;?饼、?、环饼、?头、馓枝等,都是油炸食品,有些与今天的油饼相似,有些和今天的馓子一样,不过形状各异而已;小食子、?饼、?饼等,有些与今天的点心相同,有些与今天的油炸糕相似,常用来作为尊贵客人的加餐或点心;糕糜是西北地区惯有的食用谷面和糜面的方法,即将面用开水烫好后,加入酵子,蒸成发糕,这种吃法在今天甘肃的一些山区仍可见到。其他一些饼,如饩饼、?饼等,只有用面量的记载,尚不能断定它们的制作方法。
记:敦煌的饼是否受到了胡食的影响?高:是,敦煌饮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胡食和表现在饮食习惯上的胡风。在其饮食品种中,几乎有一半是胡食或由胡食演化而来,特别是以饼为代表的面食。铺设、坐姿、酒器等也或多或少沾有胡气。东来西往的商客带来各种饼的制作技术,而制作各种饼来满足商人对不同饼的爱好,也是敦煌的饼肆成功的经商方针。
记:除了饼之外,敦煌人还有哪些主食?高:敦煌人的食谱并不单调。除了几十种饼外,在敦煌还流行粥、馓饭、水面、煮菜面、细供、灌肠面、油面、炒面、麦饭、饭、糌粑等十几种食物。像凉面、馄饨、酿皮子、粽子等今天流行的食物,在当时就已是敦煌人的盘中餐了。另外,敦煌文献中还记载了“须面”,这应当是史料中对挂面的最早记载。
敦煌的粥有好几种。有浆水粥、白粥、米浆水、酹粥等。其用料并不仅是米或小米,而是用面做的。羹和?也是敦煌人经常性的饮食品种。敦煌人之所以喜爱粥及羹?,与他们经常吃油炸食品有关。敦煌“饭”的含义也较广,用小麦蒸成的叫“麦饭”,在初唐的卷子上还有记载,但到了五代、宋初就不见了;用面做成的某种食物也叫“饭”,应当与今天河西人将面条等称作饭相同;另一种是粳米做成的“饭”。
记:听说当时敦煌还有一些特色小吃?高:是的。如灌肠面、糌粑。灌肠面是在动物的肠子里装入面和油、血的混合物,然后蒸熟的一种食物。在今天的藏族地区仍是一种家常的吃法。敦煌曾被吐蕃统治过一个时期,必然受其影响。敦煌人常将灌肠面用来祭神,看来,它是一种高级食物。糌粑也是藏族的饮食品种,在敦煌藏文卷子中有记载。说明在吐蕃人统治时期,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在影响着敦煌人。
唐五代时的敦煌,人们的饮食礼仪正处在一种新旧交替的变化当中。
餐制、坐姿、用具等,无不显示这一特点记:唐五代时的敦煌人是否同今天一样吃三餐?高:唐五代时,餐制仍处在两餐向三餐的过渡阶段。从文献记载看,有时是一日三餐,有时是一日二餐,有时是在两餐外再用点点心,从事重体力劳动时,也记载有“夜饭”,但定量比另外两餐要少一些。
记:敦煌壁画中是否有敦煌人吃饭的情景?敦煌人像我们一样在餐桌上就餐吗?高:在有“案”的时代,人们席地而坐,实行分食制,食物放在案上,由厨师或仆人“举案”放在食者前面。从壁画上看,唐五代时的敦煌,食桌已完全代替了案,人们围坐而食。从进餐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人已围坐在餐桌(一种低矮的长方形桌,像现在的茶几)周围进餐,但与今天的合食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每个人的食品仍然分开,每人面前放盘碟,由厨师或专人将食品分给每位进餐者。
在一些饮食活动的记载中,常常按人头分碗、碟、酒杯等餐具。
在敦煌及嘉峪关魏晋墓中,可以看见敦煌人跪坐而食,继承着古老的传统。到了唐五代时,大部分已盘腿席地而坐,从壁画中可以看到人们或盘腿围坐在炕上,或在一种和食床一样高的宽长条凳上盘腿或跪坐。这种坐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因久跪大腿血液不容易流通而发麻的弊端,有可能受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敦煌当时已出现了高凳,虽然没有在高凳上进食的画面,但不排除坐在上面用餐的可能。
另外,由于受众多少数民族进食习惯的影响,也有在铺的食毯上进食的习惯。因为在寺院的进食物品分配中,少不了“铺设”,而在寺院的物品账目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了食毯、食氍毯、食单等。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一些少数民族的进食习惯。
在基本满足生理需求后,人们的饮食活动逐渐增加了社会意义。
一些固定形式的饮食活动随之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作的“宴会”。
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宴饮活动很多记:敦煌人都有哪些宴饮活动?高:当时不叫“宴会”,根据不同的规模和性质,叫做“局”(或“局席”)、“筵”、“顿”、“设”、“看”、“小食”、“中食”、“?脚”、“解火”、“解劳”、“斋”等。“局”又叫“局席”,或简称为“席”、“筵”。最早,人们比较重要的饮食活动是在用某种植物编的席上举行的,这种席子也叫做“筵”,后来就以“席”或“筵”代称宴会。至今,一些地区仍将宴会称作“席”。“局席”是唐五代社会对宴会流行的说法,一直流行到清末。时至今日,以“局”称宴会又重新成了时髦,这就是称宴会为“饭局”。当时的敦煌,“局席”一般指比较正式的宴会活动。
“设”本来指设祭、设供、设馔等,后来引申为一种宴饮活动。
“看”的本意是礼节性的拜访,但在敦煌是指为了某项事情而进行的饮食活动,有招待、慰问之意。
“顿”最早为以首叩地之意,后又引申为聚会、宿食之所。敦煌的“顿”,均与某项活动有关,如庆祝上水、窟上下彭、送葬等活动结束后,大家在一起置酒、聚会。
“小食”、“中食”无疑是一种宴会活动,“小”和“中”并非时间概念,也非参加者的多寡,而多指饮食的等级。从检索到的例子看,规模不小,人员也不少,往往用在送行、照例聚会等活动中。
“解火”、“解劳”原意是指因劳累而上了火,需通过吃一些食物来败火。这本来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活动,但敦煌的“解火”、“解劳”,已演变成了较复杂的宴会活动。
“?脚”又叫“洗?”,也是一种特定的饮食活动,类似今天的“接风”、“洗尘”、“压惊”等意。
“斋”本来指僧人的饮食活动,但因敦煌是一个佛教很盛的社会,僧人饮食的称谓也影响了世俗社会,俗人的宴饮活动有时也称作“斋”。
敦煌石窟中有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酿造图,偌大的敦煌,见诸文献的酒户及酒店近三十家,这还不包括寺院和大量的私人酿酒记:敦煌酒的品种有哪些?高:敦煌酒的品种非常多,按原料分有粟酒、麦酒、青稞酒、黍酒、葡萄酒等;按品种分有清酒、胡酒、甜酒、白酒、药酒、混合酒等。酒的酿造技术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榆林窟第三窟中就有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的酿造图。
在敦煌,几乎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饮酒。归义军首领、各政权来敦煌的使节、走卒贩夫、佛门僧人,都是酒店的常客。甚至连尼姑,在清灯古佛面壁诵经之余,也来上几口。寺院收入的大部分粟都用来酿酒或换酒。酒的作用已远非一种饮料,而成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几乎一切世俗的社会活动甚至一些宗教活动,都少不了酒。如招待使节、祭祀娱神、节令仪式、各种宴会、迎来送往、婚丧庆典等,都必须有酒。
记:饮酒器具有哪些?高:在正式场合中每人一个杯子。敦煌的酒器有瓮、角、注子、洮子、勺子。洮子是用来温酒的,说明敦煌人喜欢饮热酒。
记:人们在饮酒时,是否有一些相应的活动?高:敦煌人当时喝酒已有了我们今天常见的划拳行令方式,称作“喧拳”,此外还有一种文雅的以“拗笼”做筹的酒令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因此盛行在士人或贵族之间。
记:敦煌人酒量如何?高:敦煌人的酒量也非同小可。归义军给来敦煌的使节每人每天所供的酒达到了2升多到3升不等;从一些文书中的记载计算,一些人的酒量达到了每日5升到7.5升不等,约合今天的6斤到9斤,与景阳岗的武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们所饮的酒大多都是粟酒,酒精含量较低,与今天的白酒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