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明朗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精耕细作?
7月5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对外公布。
广东表示,这构成了该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实施意见》提出,广东将“三步走”推进大湾区建设,分为2020年、2022年和2035年。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的“两步走”,广东将2020年细化为“第一步”,强调此阶段要“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步”也是《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期。据介绍,这是广东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以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一共涵盖9个方面的100条重点举措。
这其中,广东将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置于首位,并针对“极点带动”进一步指明港深、广佛、澳珠这6个主要城市“强强联合”的路径与方向。同时,此番广东还突出对基础设施、科创、产业和开放进行全方位部署。
大湾区六城“强强联合”方向指明
今年2月,随着《规划纲要》出台,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和加快推进阶段。此番,广东《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则表明该省在实质性推进大湾区建设上已形成了具体而系统的思路。
据透露,《实施意见》主要是着眼长远发展,对标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对未来十多年广东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三年行动计划》则主要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
一个突出细节是,广东明确将“三步走”有序推进大湾区建设。对比国家顶层设计,细化出2020年这一节点。具体来看,第一步是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是到2022年,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大湾区到2022年要形成基本框架,时间紧、任务重,这要求前期推进中一定要多维度打牢基础,包括交通设施等硬件和协同联动机制等软件,以2020年为第一个节点,相当于预留了两年时间,可供未来查缺补漏、评估优化和动态调整。
同时,大湾区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内部城市协同联动是重中之重。《规划纲要》也提出,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此番广东也细化了这一思路,为这些城市“强强联合”提供了路径和方向。
《实施意见》明确,深化深港合作,加快打造深港合作机制创新升级版,以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合作为重点,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
此外,加快广佛同城化发展,广东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区。
深化珠澳合作,则包括要协同推进特色金融、休闲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增长极。
为此,广东也强调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予以支撑,包括要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将以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郭万达认为,上述方向找准了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优势和定位,比如,深港将发挥创新发展引领作用,广佛将在都市圈建设上起示范带动作用,珠澳则在旅游业、科技产业上具备窗口和名片的潜力。这些也都是大湾区重要探索方向。
2020年大湾区内地研发强度要达2.8%
意料之中,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次成为亮点。
广东明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力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三年行动计划》更是大篇幅着墨于此,提出2020年大湾区内地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达200家,R&D占GDP比重达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
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认为,科创是打造一流湾区必答题。类似纽约、东京和旧金山等国际一流湾区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来自科技创新,而与前述国际著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创还需提升。
正因如此,广东在《三年行动计划》中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包括建设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争取国家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粤港澳三地开展联合资助,支持更多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按照顶层设计思路,大湾区的科创还侧重向产业层面延伸。《实施意见》也明确,要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东提出,加快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五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形成若干产值超万亿元的新支柱产业。
郭万达分析,这些产业不少在广东已有一定基础或在近年得到重点布局,同时也是发展前景良好的前沿产业,当前大湾区建设带来的科创协同、产业体系协同将为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机遇,这对粤港澳三地均有利。
不仅如此,《实施意见》还将“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通道。同时,还明确将研究向广东自贸试验区片区下放新一批省级管理权限,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
郭万达也认为,未来自贸试验区还有很大探索空间,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将有利于更广泛推动大湾区融合,进一步减少因制度差异而带来的效率磨损。
01 阶段性显著成效体现制度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东省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7200多万,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
2019年2月,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广东省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大湾区
2020年成绩单上的一组数据
经济总量 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
世界500强企业 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
广东有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3万家,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
马兴瑞介绍,经过近4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广泛,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充分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02 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马兴瑞从六方面介绍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情况,其中,交通建设成绩非常亮眼。
建成一批重大跨境基础设施。 实施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际铁路等专项规划,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港澳和内地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
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 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正式开通,粤澳新通道、皇岗口岸重建等加快推进,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
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 香港机场扩建、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加快建设,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
03 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静介绍,广东省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湾区发展“软联通”,助力打造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珠江口跨江通道陆续建成。 目前,珠江口已经建成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群众过江时间大大缩短。广东省正在建设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2条公路通道,佛莞城际、深茂铁路深江段2条铁路也将穿越珠江口。规划待建的还有狮子洋通道等2条公路通道和2条铁路通道。
大湾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网。 至2020年底, 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在全国率先突破1万公里 、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高速铁路通车总里程、航道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二。其中,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发展, 如今在湾区内任何一个城市,群众都可以选择轨道交通出行。 今年广东省将实现“市市通高铁”。
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逐步形成。 广东省内珠江口两岸拥有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个“亿吨大港”,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49条。白云机场2020年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一。
让群众在交通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共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214对,服务区厕所群众满意度已提高到90%以上,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司机之家”40个。
04 2025年形成“一核三网四圈”
李静介绍,接下来,广东省将进一步会同各方做好大湾区交通规划建设,构建——
完善开放畅达的综合运输通道
高质量的立体交通设施网络
一体化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高品质的运输服务体系
规划至2025年,将总体形成“一核三网四圈”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特别是建设好湾区“1小时生活圈”。
湾区内部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 构建大湾区“A”字型交通主骨架,完善以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快速交通体系,全面实现广佛、深港、珠澳三极之间1小时左右通达。
进一步提升湾区对外辐射效应, 打造全省“三横六纵两联”运输通道布局,以大湾区为基点,辐射粤东西北及泛珠三角区域,同步推动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内都市圈交通建设发展。
提升湾区运输服务水平, 探索 构建“一票式”联程客运新模式,推动实现运输“一张网”、出行“一卡通”、货运“一单制”、服务“一站式”、监督“一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