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
2、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
近日,浙江产业链“链长制”试点示范单位正式出炉,浙江省内的27家开发区入选名单。与此同时,还有38家开发区被选定为浙江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单位。
2019年8月,浙江省为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全省开发区范围内推广产业链“链长制”,选定一条或多条产业,由开发区所在地的主要领导担任链长。这也是“链长制”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产业链“链长制”在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等情况都发挥了制度优势。如今,这项诞生自浙江的创新制度已经在全国复制,为江苏、安徽等20多个省份带去积极效应。
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链长制,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天目新闻记者梳理了苏浙皖三省的做法,看看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链长制”,本质是一套工作机制
“链长制”,顾名思义,是由各地主要领导挂帅,每人负责一条产业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推进产业链的引进、培育、发展。
以浙江相对成熟的“链长制”为例,明确其性质为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产业链九个方面,即发展规划、发展支持政策、发展空间平台、龙头企业培育、共性技术支持平台、专业招商队伍、发展指导专员、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年度工作计划。
再从其他地方公布的“链长”分工来看,“链长”不仅要对整个产业链有全面的了解,还要肩负起研究制定产业链发展蓝图、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的重任。
今年6月,江苏首个“链长”在南京诞生,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一人肩挑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两大产业链“链长”。据当地媒体报道,“链长”张敬华的工作职责主要有5项,包括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打通产业赌点、技术攻关、培育龙头、工作机制等。
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工作。
除了“链长”,一套完整的工作班子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浙江平阳,分管县长担任“链长”,负责统筹谋划;县府办、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建立“链长制”半年度工作例会制度,咨询委员会共同参与,听取工作进度汇报、讨论重大决策、协调重大问题等。
这样完善的工作机制,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则更显现“链长制”稳如泰山的作用。复工复产之初,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动用全部力量,在10天内建成可容纳1500张床位的返工人员应急安置点;余杭经开区的红外线测温仪企业出现“原材料电路板供应不上”问题,第一时间联系通过“链长”联系到外省供应商……
“链长制”,立足点是产业特色
“链长制”不是要打破原有产业另搞一套,而是在原先的传统产业上进行升级改造。
早在2018年5月14日,南京发布《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 汽车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该市重点打造的五个地标性产业。
除了张敬华,还有南京市市长韩立明担任医药与生命 健康 产业链“链长,对应五个地标性产业中的三个。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另外两个地标性产业的“链长”走进公众视野,也将是意料之中。
无独有偶,合肥在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后,梳理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意文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能源 汽车 暨智能网联 汽车 、光伏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产业等12个重点产业。这当中,有合肥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产业,也有基于技术优势前瞻布局的高端产业。
而浙江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更加成为“链长制”最好的试验场。早在这一概念提出之初,浙江的目的就是从开发区入手,把原先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继续发力。
如此一来,原先在地理上星罗棋布的企业,就在产业链上串珠成链,由一个点进一步拓展为一条链,未来还有可能发展成为相互交织的产业联动,进而形成特色产业的内生发展。
“链长制”,目标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诚然,“链长制”的设立初衷,是为了推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而在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链长制”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实现了不谋而合。
以往城市的招商引资,大多“各自为政”,一个地方一个思路,百花齐放。但随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区域协同的不断深入,省际间的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也体现出了高度的协调性。
而“链长制”选择的正是当地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优化了地方与地方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流动,实现了要素配置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