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汇汽车站到上海农产品市场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2:34:27
字号:

公交线路:石南专线,全程约37.5公里

从南汇汽车站到上海农产品市场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

1、从南汇汽车站步行约10米,到达南汇汽车站

2、乘坐石南专线,经过53站, 到达南奉公路浦星公路(招呼站)站

3、步行约310米,到达南上海农产品交易市...

南汇区的经济

水蜜桃产地最好的有无锡水蜜桃、山西水蜜桃、成都水蜜桃、上海水蜜桃、奉化水蜜桃、河北水蜜桃。其中山西运城的水蜜桃是非常出名的水蜜桃产地,运城的水蜜桃皮薄肉嫩、果肉细腻、汁甜如蜜,素有“水果皇后”的美誉。

现在是水蜜桃大量上市的季节,水蜜桃刚成熟时,带有一点硬,但是非常的甜。而熟透的水蜜桃,非常的软而多汁,吃的时候可以剥皮,口感非常好。

中国最出名的水蜜桃产地

中国水蜜桃栽种范围广,那么中国好吃的水蜜桃产地在哪里?一起来了解下。

NO1、无锡水蜜桃

说起水蜜桃,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产自江苏省无锡市阳山水蜜桃。阳山水蜜桃以果形大,色泽美,香气浓郁,汁水充足而名誉全国,阳山水蜜桃是中国四大名桃

在江苏无锡,大名鼎鼎的阳山水蜜桃更是当地市民“品果名单”上的佼佼者。其中,阳山镇桃园村唐伟金选送的中湖景获得了2021阳山水蜜桃“桃王”的称号。

NO2、山西水蜜桃

山西省被誉为“中国蜜桃之乡”,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造就了桃子的非凡品质,这里产的水蜜桃,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都让人无可挑剔。

其中,山西运城的水蜜桃是非常出名的水蜜桃产地,运城的水蜜桃皮薄肉嫩、果肉细腻、汁甜如蜜,素有“水果皇后”的美誉。

另外,黄河水蜜桃是山西的一大特产,其特点是:挂果早,产量高,品质好,色泽艳丽,一侧绯红,一侧乳白。这个地方的桃子,天然无污染,不担心会有药物残留,食用安全

NO3、成都水蜜桃

四川成都不同月份出产的水蜜桃,在口感上也略有不同。得天独厚的环境使得龙泉驿所产水蜜桃不仅种类丰富,白凤桃、凤凰桃、春玉、霞脆、皮球桃等多个代表品种品质都很高

作为中国十大水蜜桃之乡之一龙泉驿水蜜桃,它的好吃程度不在话下。

龙泉驿水蜜桃有40多个品种,主推的有20多个品种,包括春蕾、京春、早香玉、庆丰、春蜜、春雪、早春、霞晖6号、白凤等

NO4、上海水蜜桃

提及上海生产的水蜜桃,大家最先想到的必定是南汇水蜜桃。说起南汇水蜜桃,那是名气响当当

2018年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农业农村部特别推出中国100个品牌农产品,其中“南汇水蜜桃”成为上海唯一入围的地方品牌农产品。

南汇有着悠久的水蜜桃种植历史,当地桃子大多外观色泽红润,吃起来则皮薄肉厚,甜美多汁,获得过“上海名牌产品”的称号

而且,南汇水蜜桃备受当地人喜爱,诸多品种的南汇桃中,大团蜜露、湖景蜜露、新凤蜜露可谓三大当家花旦。

NO5、奉化水蜜桃

奉化水蜜桃是浙江宁波地区的特产,这里的水蜜桃已经有了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了。

浙江省奉化市是我国水蜜桃的重点产区。奉化水蜜桃以其独特的口感,细软的肉质,味甜汁多的味道。

而且,奉化水蜜桃美观的果形、浓郁的香气而享誉八方,被世间的爱桃人士誉为“琼浆玉露”、“瑶池珍品”。可见奉化产的水蜜桃味道是非常好好吃的。

NO6、河北水蜜桃

水蜜桃河北产地:河北省深州市深州蜜桃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载:汉时“深州土产曰桃,往时有桃贡,北国之桃,深州最佳,谓之蜜桃”。“

古时候河北水蜜桃为进献皇宫的贡品,也是寿桃的原型。深州蜜桃个头硕大、果型秀美、色泽鲜艳、皮薄肉嫩、汁甜如蜜。

河北当地主栽的水蜜桃品种:红蜜、白蜜、久保、突围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最好的是红蜜、白蜜两种。红蜜桃又叫“魁桃”,是名副其实的桃中之魁。

南汇县的农田,始于南宋时期由南迁移民在东南沿海滩涂开垦而成。至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里护塘筑成时,塘西地区已经成为农田。1726年(清雍正四年)南汇建县时,南汇县已有耕地70.9万亩。当时以种植杂粮、棉花为主,水稻种植较少,有“宜棉不宜稻”之说。清末,随着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西部地区已普遍种植水稻,东部地区仍以杂粮为主。解放前因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农业设施粗陋,灾害频繁,生产水平极低。1949年粮食常年亩产为232公斤、皮棉亩产12公斤、油菜籽亩产41公斤。农民农业收入甚微,不少农户靠兼营他业维持生活。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汇县大力推广粮食一年三熟制。1953年,南汇县的粮食常年亩产431公斤,皮棉、油菜籽亩产25公斤和65公斤。1964年粮食常年亩产609公斤、皮棉、油菜籽亩产63公斤、124公斤,在上海市市郊十县中第一个实现“粮超千、棉超百、油菜籽超双百(市斤)”的目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把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和个体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85年,南汇县耕地面积为50.72万亩,粮食常年亩产达到890.5公斤,皮棉亩产为65.5公斤,油菜籽亩产为292.5公斤。

20世纪南汇农业已形成西甜瓜、果树、蔬菜、花卉、粳稻五个产业群。 南汇的西甜瓜种植面积之多,品种质量之优在上海以至全国夺冠。2003年末全区种植西甜瓜1万余公顷,比1984年增长10多倍。南汇全区已建立10个大型蔬菜园艺场,全年上市各类优质蔬菜65万吨。 南汇有5万余亩果树林。南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瓜果之乡。南汇每年上市水果仅水蜜桃有7万多吨。 南汇花卉种植迅猛发展。现有花卉基地10多个。中荷玫瑰园、康南园艺场、下沙锦美月季园等产业园生产的上千个品种的花卉,常年供应国内外。

南汇现代农业园区是2000年8月经市府批准建立的农业开发区,占地面积16.98平方公里。多年来园区吸引了众多项目注册落户。逐步形成设施农业高科技产品培育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农产品出口加工区、特种养殖等6个功能板块及1个万亩果树林带。 南汇县纺织、竹蔑、木作、铸锻、榨油、烧砖等手工业,历史比较悠久,相当发达。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本县人民在“黄昏后,男则踏车或编蒲包,女则纺纱织布,率至三鼓始睡,织成布匹售于市”。清康熙年间,刺绣和花边业传入,从业者日众。183O年(清道光十年)沈野囡、沈野山在大团开设专制农用木船的沈洪兴船厂和专营纺纱脚车的沈定茂脚车店,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安徽当涂邰姓人在周浦开设的邰正兴大炉铁铺,民国初年邓海林在惠南镇开设的永兴竹器号都是南汇县比较有名的手工作坊。至于现代工业的出现,则始于清末民初。1901年胡明甫在周浦开设的南昌碾米厂是本县最早的现代工厂。1911年创办的周浦协盛布厂,为本地区现代纺织业之始。1922年周浦齐协泰轧花厂采用柴油内燃机动力,1929年建立的沈庄恒大花厂,使棉花加工实现机械化。1947年建立的黄路申久花厂,率先使用现代气流式锯齿轧花机。1933年创建的大中砖瓦厂,为本地区第一座轮窑。

解放前,南汇县的私营工业企业均为民族资本,因受旧的社会制度的制约,经营维艰,发展缓慢。至1949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0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折算,下同),占南汇县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6%。

解放初,南汇县对私营工业企业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鼓励和扶植私营企业和手工业户恢复生产。同时,积极发展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1950年5月,由松江专署粮食局创办的周浦碾米厂建立,1950年10月,南汇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黄路织袜生产合作社成立。1952年南汇县工业总产值2560万元,比1949年增长113.15%。1955年底,开始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一些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办工业。至1957年底,南汇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1户,公私合营厂190户、手工业社(组)53户、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工厂(场)80户,南汇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133万元,比1952年增长100.5%。

1958年“大跃进”,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南汇县动员了47661个劳动力,建造各式土高炉2145只,南汇县炼出所谓“土钢”4O万吨,“土铁”196万吨,造成严重浪费。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社办工业纷纷下马,关、停、并、转了一大批企业,南汇县社办企业只保留为农服务的机械厂和部分土窑17户。1964年农村形势好转后,县、社工业又有发展。到1965年末,南汇县工业总户数为146户,工业总产值完成10779万元,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70年代初,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了工业支农业”的思想指导下,社队工业兴起。至1976年,南汇县工业企业发展到594户,其中社办企业161户,队办企业335户,南汇县工业总产值达29401万元,其中社办工业产值797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南汇县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依托市区大工业在产品、技术、管理以及上海口岸的优势,与大工业、外贸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实行联营,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多年来一直保持了迅速发展的势头,至1985年底,南汇县工业企业达到2831户,其中县办工业207户,乡办工业351户,村办工业566户,生产队工业496户,镇居委办工业26户,个体企业1008户,其它农村工业企业177户。南汇县工业总产值为160532万元,为1949年的133.67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1882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76%,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5.64%上升到86.4%。

21世纪以来南汇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1年,南汇实现增加值1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75.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48.4亿元,增长15%,全区人均增加值达到19791元,比上年增长14.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已达18.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6%。全区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4573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096元,比上年增长4.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亿元,比年初增加11.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8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