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最喜爱的部队就是中国的特种部队。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他们的详细报道,上面列举的种种故事实在是振奋人心。中国特种部队的主要优势就是知道要迎难而上,任何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在他们的眼中都会有很大的希望。早在建国前,中国就有了特种部队的前身,名叫“手枪队”。建国后中国特种部队才正式成立。中国特种部队的几乎所有队员都身怀绝技。他们能在速度是50公里每小时的小汽车上射中200米开外的稻草人,能把手榴弹准确无误地投入几十米外的小轿车窗户里。当年中国和越南打自卫反击战时,中国特种部队和越南特种部队就曾正式打过特攻战。但是越南的特种部队也特别厉害,他们和中国特种部队一样,被活捉后自杀毫不犹豫。但是中国的特种部队还是在技术上占有了很大的优势。后来,越南不得不建议中国政府停止打特工战。在后来中国兰州某军区代表中国特种部队参加世界最高级别的比赛(名称我暂时记不清,但我知道最高奖项是卡列夫勇士奖)。中国在二十几项比赛中夺得的第一至少有5项,第二更多,没得名次的不超过5项。中国特种部队里还有一人比赛中唯一没有被假想敌抓住的战士。他们在比赛中身负30公斤的包裹,手里只有一个指南针和一张地图。其中的细节更让人振奋(他们为了防止被假想敌发现,跪在地上行进了几十公里)最后中国特种部队获得了卡列夫勇士奖。中国特种部队还曾在一场比赛中以三比零击败美国的海豹突击队,让世界各国的特种兵刮目相看。中国特种部队在平时训练中特别能吃苦,有一次,某军区在长江举行8000米特总兵游泳测试,结果那一天浪太大。别人建议缩短测试距离,结果队长不同意,他说:“所有人跟上我,我什么时候回游,你们什么时候回游。”结果那一天他们一共游了10000多米,没有一个人放弃。想一想,中国特种部队有着这样的作风,难道就不具有优势吗?
2.可能的作战方式
因为必须要发挥机动装甲平台的优势,所以机械化步兵只要没有沦落为“平台全部被毁的轻步兵”,他们无论是进攻和防御态势,都将处于机动的攻击型作战,这是机械化部队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尤其在现代战争中,停滞的平台就是绝好的靶标(除非象以色列那样搞“重型移动堡垒”,也是欺负巴勒斯坦没啥重武器罢了),即使“撤退”也将是“转进”,而非就地定点防御,并在过程中不时做“短促反突击”和“大迂回反攻”。
前面说了,当在开阔战场,机械化步兵是“有劲使不上”,只有到了复杂地形,才以他们为主力进行攻守防御。一般可分为三种战情:
1.渗透式攻坚战:进攻指定目标,对手往往是对方“处于复杂地形防御态势的”“具有反装甲能力的”“轻步兵”。
(注意上图4人小组的视线和武器指向!)
2.车队遭遇战:车队突进/巡逻时无准备遭遇上述步兵的伏击。
3.步兵防御战:失去平台依托,阻击对方机械化部队。
“二战”模式的“万岁冲锋”+“定点防御”不在考虑之列。
这三种作战的主要区别是:
己方进攻时,对手处于伏击状态,但一般缺乏重火力支撑掩护,对于己方的火力威力要求不高,但对于突击速度、反应时间、近战火力密度、中远距离精度要求很高。
己方先处于防御,随后应转入反击,对手具备地形优势,但车队进入的地区应该已经被“清扫”过,那么敌军人数也不可能太多(连级以下,班级最多,甚至单个狙击手),火力也不可能太猛(手持式轻武器居多,配合狙击手和火箭筒),坚持作战时间不可能太长(防止被我方机动部队反包围)。对于近战反应能力,预案处置决断,近战火力密度,反狙击能力要求较高。
己方防御时,对手处于可大致预计的路线,但一般有重火力掩护,所以必须配备发射式和埋设式反装甲武器,远距离高精度狙击武器,和足够的近距掩护火力,并能高速进入和转移阵地。
它们共同需求在于:
1.突击速度。
停滞就意味着死亡。
2.近战火力密度。
复杂地形视距受限,交火距离必然很近,突击队员很可能来不及构成瞄准线,而靠火力反应时间和密度打击对手。
3.远距离精确点杀。
不论是进攻时狙击对方反坦克手,驱逐对方狙击手;还是防御时狙击对方指挥官、重武器操作员和狙击手,都必须有足够精准的中远距离火力。
它们的不同在于:
进攻时和遭遇伏击时的压制/摧毁性武器针对人员,而防御时针对装甲平台。
既然己方的机械化步兵进攻,对方的重型平台肯定已经被摧毁,至少难以发挥火力,所以无需反坦克导弹/火箭,而需针对人员的多用途火箭弹/榴弹;当己方机械化步兵处于防御时,首先要用反坦克导弹/火箭摧毁攻方的优势——火力平台——才能与对方步兵达成基本均势,再借助地形和预置阵地获得战术优势。
还要注意到,在机械化步兵班前出进攻的同时,车队本身也需要一定的防御火力,仅靠每车一个中等武器站(25~40mm速射炮/35~40mm榴弹发射器/中口径加榴炮)的火力密度和角度、角速度,难以有效防御近距死角出现的大批敌军的,需有步行或车载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进行遂行补充掩护。
上述要求,就对机械化步兵班的武器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
基本配置为:武器均需便于携行,足够数量的自动步枪,专业狙击步枪,压制用机枪或自榴。
补充配置为:多用途火箭筒或反坦克火箭筒。
————————————————
3.机械化步兵的装备
对于整个机械化步兵师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装备体系,但如上所述,当机械化步兵作为主力的场合,往往得不到太多的重武器直接支援,总不能设想把城镇全部轰平~~本帖只来说说步兵战车和步兵轻武器。
3.1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的目的、历史、过程等等就不废话了。
步兵战车按行走装置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前者通过能力强,防护较好,火力较猛;后者较为轻便,战略机动能力强。
轮式步兵战车逐渐成为主力是因为:
一是车辆技术的进步,轮式车辆的通过性能大为提高;
二是随着重火力武器的增加,既然履带式步兵战车也难以承受重型武器的直接打击,那么比轮式战车稍厚的装甲也就失去了意义。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战情判断,所以一般步兵战车的“基本装甲”要求前方能防25mm弹药较远距离打击,侧面能防7.62~12.7mm弹药中近距离打击也就可以了,对于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则靠“步兵猎杀+火力压制+栅栏式装甲+主动防御系统”进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