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10幅浮雕的共同特点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5:04:01
字号:

看看吧

人民英雄纪念碑10幅浮雕的共同特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岩,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1953年7月开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吨。经过第一次加工,将石料上面做平,重量减为280吨。10日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空军油库)。9月28日,在青岛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该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三个夜晚之后,碑心石奇迹般地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工地。

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类文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指挥员挥着左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轻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担架、农民运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人命英雄纪念碑胜利渡长江用了哪些技法

 导语: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七夕吃什么水果呢?下面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七夕吃什么水果

 1、西瓜

 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夏季时节我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西瓜,汁水丰厚,果肉非常的甜,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同时可以起到补水、防暑、利尿的功效。

 旧时宁波人乞巧喜欢用瓜灯助兴,宁波民间有将七月称为“瓜月”的。宋代庆元(宁波)知府吴潜《鹊桥仙》:“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制作瓜灯先将西瓜的瓤肉挖掉,再在西瓜的外皮上雕刻各种精美的浮雕图案,瓜内点上蜡烛,别具一格的观赏灯具就算制成了。

 2、桃

 七夕节可以说是爱情节、桃花节。而在这一天的桃花食物里面,首选的就是桃子。桃子的外观色泽鲜红,红代表一种桃花的气场,同时桃子的“桃”字也寓意着桃花,吃桃就等于吃进桃花的兆头了。

 吃桃子的好处多多,除了补充人体水分和维生素外,还可缓解便秘等。中医认为,桃子性热而味甘酸,有补益、补心、生津、解渴、消积、润肠、解劳热之功效,为“肺之果”,适宜于低血糖、肺病、虚劳喘嗽之人作为辅助食疗之物。

 3、葡萄

 七夕前后又到葡萄成熟的季节,葡萄富含葡萄糖、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葡萄汁被科学家誉为“植物奶”。葡萄中含较多酒石酸,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当多吃些葡萄能健脾和胃,对身体大有好处。在炎炎夏日食欲不佳时,吃葡萄有助开胃。

 吃葡萄后不能立刻喝水。吃葡萄后立刻喝水,不到一刻钟可能会引起腹泻。这是因为葡萄本身有通便润肠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将胃酸冲淡了,葡萄与水、胃酸急剧氧化、发酵,加速了肠道蠕动,就产生腹泻。

 4、苹果

 苹果,历来是爱情的象征。希腊神话中,一只金苹果令三位女神斗艳争奇。评判人帕里斯,最终将苹果授予了象征爱与美的女神阿弗萝蒂特。因为她被女神许诺了美丽的爱情。

 有科学家和医师把苹果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称为“全科医生”。中医则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而每天连皮吃一个苹果还能避免中风。

 拓展:七夕该吃的食物

 1、饺子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4、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5、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6、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7、瓜果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瓜果当然必不可少!七夕时吃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些人喜欢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绘成“花瓜”。

 8、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9、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10、绿豆芽

 在广州,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胜利渡长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为纪念百年来为反帝反封建而献身的烈士和取得的丰功伟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造大型纪念碑,并于当晚举行奠基典礼。周恩来总理主持筹建工作,调集全国著名的建筑师、雕塑家和能工巧匠参加,由梁思成主持建筑设计, 由刘开渠主持浮雕设计。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历时8年落成。

纪念碑四面浮雕分别为《虎门销烟》 (曾竹韶创作)、《金田起义》(王丙召创作)、《武昌起义》(王临乙创作)、《五四运动》(滑田友创作)、《南昌起义》 (萧传玖创作)、《抗日游击战》 (张松鹤创作)、《支援前线》和《胜利渡长江》 (刘开渠创作)。

《胜利渡长江》局部

《胜利渡长江》表现了千帆竞起,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的宏大而雄壮的场面。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冲上对岸的战士,直奔国民党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后面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整座浮雕线条交错充满动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形体饱满,形神兼备。

王朝闻称赞:“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是纪实性与创造性的对立统一,雕塑形象的生动性与概括性的对立统一,吸取外国优良经验与坚持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爱国主义与反对因循守旧的对立统一。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开创新中国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的里程碑,也是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展示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继承和创新的成功,它记载、歌颂了人民英雄百年奋斗的伟大功绩,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流芳百世!”

来源:培训活动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2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