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振兴的壮丽诗篇 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60年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带领全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伟大壮举。60年间,我们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成功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大的飞跃。1952—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加到30多万亿元,实际增长76.8倍,年均增长8.1%。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目前,我国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210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08年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年底达到1946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00斤左右,在人口比1949年增长1.5倍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均占有量的翻番。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2.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6倍,比新中国初期更是增长了上百倍。以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服务业发展迅猛、规模扩大,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52年的84倍。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0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2.67倍,铁路时速也实现了从43公里到350公里的跨越;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长度已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调整,我国产业层次不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关系趋向合理。1952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20.8%、28.2%,2008年调整为11.3%、48.6%和40.1%,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东北振兴呈现良好态势,中部崛起战略付诸实施,东部率先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趋向协调,地区之间经济增速差距趋向缩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充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GDP的60%左右,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业的70%以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部门间协调机制逐步形成,计划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同作用明显增强,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调控手段实现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的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不断优化,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导力量。利用外资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1979—2008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超过1万亿美元,从1993年起已连续17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境外投资合作跨越式发展,2000—2008年,我国累计境外投资1310.4亿美元,年均增长64%。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节约能源约2.9亿吨标准煤。按照2005年的可比价计算,全国单位GDP能耗已由1978年的每万元3.745吨标准煤,减少到2008年的1.102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沙化土地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保护不断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十一五”前三年,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8.95%和6.61%。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2008年达到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5倍;194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足50元,2008年达到4761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08年的37.9%和43.7%,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属于富裕型,农村居民也达到了小康水平。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2007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14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1.6%。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3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全国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到2008年,科技人员已达4200万人,整体科技实力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8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年。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8.7年;全国中小学生全面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左右上升为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超过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8.3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国民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0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人/10万人下降到34.2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到14.9‰;人均期望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等社会事业成就巨大。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取得前所未有历史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国***的领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根本保证。这些经验,都是我们今后要更好地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新中国60年辉煌成就
建国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实行个体经营;保护富农经济。 原因: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进行(客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要求(主观)苏联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外因)。 1956年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按劳分配。 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结果:农村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原因:1956年起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党内主要***的主观愿望。 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 1984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决策总结建国以来正反经验教训。 确切时间段分布: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实施原因: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新解放区尚未土改。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实施原因:小农经济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 要和要求苏联集体化模式的影响。 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 实施原因: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总路线提出党的***主观愿望。 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施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
当瑞雪漫天飞舞、新年钟声回荡的时候,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丰收农民的喜悦之情,也难以忘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
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界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自1998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2003年降到建国以来最少,粮食总产量只有4300多亿公斤;农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低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
面对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职工和亿万农民共同努力,2004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连闯难关,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增产任务,单产提高19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稻优势区域集中度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稻面积比重增加7个百分点,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重增加5.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实际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非常难得的是,农民种粮收入显著增加,来自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的收入也有较大增加,粮食主产区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贫困人口减少数量为5年来之最2004年,在增粮增收的基础上,农村各项事业捷报频传。粮棉油、农牧渔,农机农垦乡镇企业全面增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形势明显好转,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明显缩小,中部粮食主产区实现了增粮增收同步发展。
令人难忘的是,2004年初,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突如其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农业部门迅速制定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指导和帮助各地快速反应、坚决扑杀、严格封锁、强制免疫。50多天昼夜奋战,扑灭了16个省(区、市)发生的49起禽流感疫情。在这场阻击战中,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得到加强,防疫队伍得到锻炼,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税费改革稳定推进,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较大改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创近五年来之最。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财政支农同比增加近30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2004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安排有6个“首次”,即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市场价格,首次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
2004年初,中央在时隔18年后,再次下发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提出9个方面22条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三项政策;出台坚决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农资价格和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四项保障措施。这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直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据统计,仅“两税”减免,就减轻农民负担30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让29省6亿农民直接受益116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7000万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全年财政支农资金比去年增加近300亿元。
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新的政策要求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创新。在2004年的“三农”工作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横向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各项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金融支农力度等三个方面组织开展了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发展改革部门在农业农村项目、农村“六小”工程安排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财政部门在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科技部门为促进科技兴粮、科技增收安排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查处非法征占耕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其中,四部委联合,清查出全国拖欠征地补偿费147.7亿元;六部门携手,发出了《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八部委合作,开展了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八部门协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追讨行动,已为农民工清欠325亿元……
2004年,“三农”成就令人振奋;2005年,“三农”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资源与市场的双重束缚将会加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任重道远,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很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相继召开,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一年里,政策支持强度的加大和工作落实力度的加强,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来之不易的协调发展的势头继续得到保持和发展。
经济总量实际增加77倍,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翻番,贫困发生率降至1.6%,文盲率降至6.67%……
国家统计局7日发布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首篇。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 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GDP为3.8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当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277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 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还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财政收入增长985倍 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收入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的重要基础。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8年达到61317亿元,比1950年增长985倍。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国家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粮食产量增长3.7倍 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问题、农业生产始终是头等大事。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3.7倍,达到52871万吨;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农机总动力由18万千瓦增加到82190万千瓦。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吨 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工业是现代化的脊梁。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8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粗钢产量由16万吨增长到50092万吨,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对外贸易增长2266倍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开放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对外贸易大国。
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407亿美元。
我国由长期以来的外汇短缺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52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39亿美元,2008年为19460亿美元。
城镇化率从10.6%提高到45.7% 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城乡结构经历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6.67%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3%,高中毛入学率74%,初中毛入学率98.5%,小学净入学率达99.5%,文盲率降至6.67%;当年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454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57万人。
研发经费已占GDP1.52%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
200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570亿元,占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个百分点。
科技成果大量涌现。改革开放前,我国成功爆破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近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确保粮食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3岁 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国家统计局报告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经过60年建设,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8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为0.15张。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在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