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养殖注意这些问题可提高成功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6 02:21:39
字号:

    龙虾名列江苏水产养殖十大主推品牌之前位, 以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深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欢迎, 龙虾的出口量也在大幅攀升, 经济价格不断上涨, 养殖前途越来越被看好。因此, 利用龙虾养殖发财致富的人越来越多,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势头高涨, 可是通过对部分龙虾养殖户的走访发现, 有不少养殖户养殖失败, 其中不乏养殖大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龙虾养殖注意这些问题可提高成功率

    有的养殖户清塘意识比较淡薄, 不知道如何清塘或不愿清塘, 认为池塘内还有龙虾, 害怕把龙虾杀死, 影响下一年养殖的产量, 这样就导致野杂鱼成活, 特别是肉食性鱼类, 结果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幼虾或软壳虾被肉食性鱼类摄食, 导致肉食性鱼类有一定的产量, 而龙虾产量较低甚至没有产量。
    对一些无排水渠道的池塘, 在池塘水质变坏时, 只能把稻田沟中的水引进池塘, 在稻子生长过程中往往使用农药治理病虫害,  而稻田沟中的水往往含有大量的杀虫剂类药物, 养殖户把稻田沟中的水引进龙虾池, 那么龙虾就会大量死亡或全部死亡。一些捕捞户在捕捞龙虾季节往往采取违法捕捞方法, 悄悄地在河道中或龙虾池塘的进排水沟中投放“敌杀死”捕捞龙虾, 而有的养殖户不注意引进了“敌杀死”污染的水, 也会导致龙虾死亡。

    由于养殖户片面认为龙虾的饵料主要是水中的浮游生物, 对水草作用认识不足, 常常大量施肥, 导致水草死亡, 使池塘中的水质恶化, 降低了饵料培育和利用率, 最终严重影响龙虾的产量和效益。
    随着龙虾人工养殖的迅猛发展, 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龙虾的病害防治技术严重滞后。目前, 龙虾的病害主要有黑腮病、软壳病、螯虾瘟疫病、烂腮病、甲壳溃烂病、纤毛虫病、白体病、红体病、烂尾病、蜕皮障碍病等。由于虾类不具备完善的免疫系统, 以及对虾病机理、病害传播途径、病害预测和防治技术了解甚少, 对于这些疾病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疾病的发生就可能成为制约龙虾养殖的重要因素。

    虽然龙虾在野外水体生长过程中摄食的饵料主要是植物, 动物饲料比例较小, 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 龙虾在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均很丰富时, 喜欢选择动物性饲料, 如果全部投喂植物性饲料, 没有动物性饲料, 龙虾为了补充动物性营养, 就会残杀幼虾或软壳虾。因此, 人工配合营养全面的龙虾专业饲料在龙虾养殖中的应用急待开发和研究。
    由于龙虾规模化繁育未获突破, 龙虾的苗种主要依靠采集天然的苗种。大面积养殖龙虾时, 就必须从各地收集, 长途运输, 带来龙虾苗种规格大小不一、较多病原生物等问题。另外, 养殖大户从外地购买苗种, 难免苗种成活率太低, 原因如下:由于捕捞方法不当导致龙虾损伤;由于捕捞暂养时间较长导致龙虾体质下降;由于长途运输方法不当导致龙虾损伤严重。由于以上原因, 从外地购买龙虾苗种的养殖户的养殖效益大部分不理想。
    有些养殖户只是第1年放养亲虾, 然后年年利用存塘亲虾来繁育苗种进行养殖, 最后是养殖效益一年不如一年, 有的没有效益。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往往是捕大留小, 导致亲虾规格较小, 繁育的后代长成商品虾规格偏小, 价格不高, 经济效益差;由于一直用本塘虾作为亲虾来繁育龙虾苗种, 存在近亲繁育, 容易发生病害, 导致龙虾成活率不高, 养殖的产量较低。
养殖池塘土质不适合。
    对于龙虾养殖池塘的土质要求应以黏土为最好, 不能用沙土的池塘养殖龙虾, 而有的养殖户仍然在沙土池塘中养殖, 其养殖结果效益很差。原因为:沙土池塘中的水质容易变馊, 不能培育出大量底栖生物供亲虾和虾苗摄食;由于沙土土质较差, 洞穴容易塌陷, 所以龙虾经常忙于打洞, 消耗大量精力, 影响生长。同时, 由于沙土洞穴容易塌陷, 往往越冬进入洞中的龙虾就被埋入土中, 第二年出不来闷死在洞穴里。经常听到养殖户说, 越冬前还看到很多龙虾, 怎么春天就没有龙虾了呢?发现原因就是沙土土质造成的。
    有人认为龙虾在污水沟中可以生长, 对水质要求不高, 而事实上, 水质污染可造成龙虾大批死亡。在养殖过程中, 如果不调节水质肯定不行。经常而适量换水可以改善水质, 同时还刺激龙虾一致脱壳, 降低软壳虾被残杀的数量, 提高产量;经常使用生石灰可以增加水体中的钙质, 同时还能杀灭病菌。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6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