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智联于2020年北京车展现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智享出行”的汽车企业专访,我们与诸多车企领导进行了一场面对面交流,以访谈的形式让消费者倾听来自汽车人最掷地有声的声音。9月26日,小鹏汽车市场营销总监孙海霞女士做客有车智联,她表示,我们做智能电动车已经六年了,但仍然是家新企业,所以要跟百年发展汽车历史里面的众多优秀选手们学习,另外,电动汽车在整个的大市场的基盘需要慢慢的打开,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我们厂商也需要在这里面加把劲。以下为访谈实录。
小鹏汽车市场营销总监孙海霞女士
有车智联:孙总您好,感谢您做客有车智联,新华网,大公网的联合访谈间,首先,我们想请介绍一下本届车展小鹏汽车的参展情况。
孙海霞:你好,我们在E3馆06展台,我们这一次是带着我们的两款产品G3?i系列和P7一起来到了展台,我们的产品价格区间为15万-35万元,有一个很广泛的选择度给到我们的消费者,此外,这一次我们在车展现场也颁布了两项有利于用户的政策,也可以到时候关注一下。
有车智联: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小鹏超充免费加电这个计划呢?
孙海霞:这项计划已经有很多用户都拍手称好了,因为这个计划实际上是从今年的9月1日我们在北上广深杭五个城市做了试点运营,实际上是正对着非营运的用户,我们给每个车主每辆车提供了三千度每年的免费电量,这相当于说您很费电的开车,就是有些人开电车和开油车一样也会很费电,保守估计可以提供相当于18000公里里程的电量,所以说相当于是365天,每天给你50公里免费,所以说这还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并且这项政策,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是五个城市,那么今天宣布再多开放19个城市的免费充电,然后到了今年的年底的时候,12月31日之前,我们有60个城市,到明年的7月份之前,我们会有200个城市都会加入到这个免费的超充服务计划里面去。
有车智联:那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小鹏汽车的这个电池租赁的计划?
孙海霞:这是我们今天车展宣布的第二项政策,因为我们也是经常看到电动这两个字会成为众多用户在购车的时候一个拦路虎,大家都会认为电动车第一续航问题让人容易焦虑,充电比较让人焦虑。第二个的话其实还有一个正相关的,就是买车的时候一般好的智能电动车都会非常贵,所以我们也在想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年轻用户不占用他们的资金,同时又能让他们更早的拥有一部车,所以我们做了这个电池的租赁计划,我们把一个车可以分开两部分看,一部分是我们的车价,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电池,那么我们把这个电池单拿出来去做租赁,相当于是我们公司提供了一个长达七年的一个租赁计划,这意味着就是您可以做首付贷款,按照车价的30%你就可以拥有这部车,然后每个月的话还极少的月供,你就可以更早的去拥有一部一个高端的智能电动汽车了。
有车智联:期待很期待,那我们推出超充免费加电计划和电池租赁计划的初衷是什么?
孙海霞: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一样,我们做智能电动车已经六年了,但是我们也是在研究这个市场的时候,发现消费者会对电动车的开放度会越来越高,但电动汽车在整个的大市场基盘上来看的话仍然是比较窄的,它需要一个慢慢的一个打开的一个状态,这个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我们厂商也需要在这里面加把劲。所以在这里面的话,首先第一我们要解决的是就是产品问题,因为你不可能只是两三百公里的续航,你让他开,你至少能让他有一箱油跑的那个里程数,所以我们现在的G3的话是520公里的,我们的P7的话最长的话能达到706公里NEDC续航,所以这个意味着我们足足可以在A级别和轿车这个行业里面我们跟同级对手比是不差的,一箱油跑的距离我们也能跑。
那么另外一点来讲的话,我们刚才就说到了,大家都是解决是一个充电难的问题,很多像在北京的用户的话,他在小区里没有办法安装充电桩,怎么办呢,那你得去外面充了,可是很多的时候你在城市里找到了充电站,好不容易找到了,没有油站那么多,然后进去以后呢,充电桩又容易是坏的,所以呢,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样能够去解决这种充电焦虑的问题,所以我们才公布了我们自己这个免费的超充的计划,我们不仅仅是在自建充电站,我们还和最好的这个充电的厂牌去合作,比如说特来电这样的,然后我们合作同时的话会优选他们其中的黄金地点的,然后用户们经常去的地点,然后选择站点进行免费的充电的计划开放,此外,还有就是刚才我说的就是电动车里分几种,一种是很低端的,一种是很高端的,高端的车都很贵,几十万的车,一般现在我觉得也不会买,大家都不愿意在这个时代过多的占用自己的资金,因为有钱的话他可能还会去做投资,然后去做理财,所以我们在想怎么样能降低这个门槛,所以我们也颁布了我们现在的这个租赁计划,实际上是把我们的购车的门槛给降低了。
有车智联:那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小鹏汇天航旅者T1?
孙海霞:这个是我们今年的一个探索,实际上这个公司已经成立七年了,这个是何小鹏和小鹏汽车一起共同投资的,这个公司很有意思,它推出的产品是航空航天高科技,我们实际上是想以汽车的和智能的角度去切入这个领域里面来,完整的角度应该叫做超低空飞行汽车,今天在整个的车展给大家带来了,假如你到我们的展位上,你会看到这个超低空飞行汽车探索版本,这个车已经飞了将近1万次,在整个的这个行业里面,他是第一的这个飞行的频度的是试验的频度,那我们也同时的话是整个的中国的目前这种规章的制定者,就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和民航局一起在去促成这些一些好的一些政策去成型,此外明年的话我们还会有第二代版本,第二代版本的话,我们会率先得让我们的用户和一些媒体朋友们提前的能去体验到,然后在不久的将来的话,我们也会推出能够发售的版本,能够让大家能用一辆差不多豪华车的价钱就能够拥有一辆一个超低空飞行器。
有车智联:首次登录北京车展的小鹏P7具有哪些独特的亮点呢?
孙海霞:我觉得是这样,我刚才也是一直在强调我们是家新企业,我们肯定是要跟这个百年发展的汽车历史里面的众多优秀的选手们要去学习的,但是有一点是我们自己很独到的,就是我们在智能方面的发展是我们整个公司的员工有60%的人都是研发人员,我们在智能的这种探索和这个产品的使用应用领先性上,相对于其他的友商应该能提高半步到一步,我们在智能自动驾驶这方面的探索,还有我们在交互方面探索,实际上还是有非常多超前的应用的,而且还经常会有媒体朋友今天也问那你的那些智能的东西的话到底是怎么领先的,我说什么叫领先,领先第一,你有前瞻性的应用,第二这些应用真正的好用,就好比是说自动泊车,自动泊车其实很多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可能您的车也有,但是很多人的话并不习惯用或者是不习惯用是因为它不好用,首先易用性上就差。第二个就是在使用的时候,它的识别场景就差,但是小鹏汽车就可以做到,在自动泊车的这个场景解决率是70%以上,这就相当于是斜放,竖着放,横着放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场景它都可以自动泊进去,而且在多家的媒体的这种评测里面他排位基本上就是在第一的这个位置的。
有车智联:那能否介绍一下小鹏G3i和原来的G3有什么不同?
孙海霞:它主要是更换了一个芯片,智能汽车强调的肯定是这个互动的这个应用上面,所以换了芯片有什么好处,他在换的是骁龙820A,这个是车规量产的车型里面的话最好的芯片,最好芯片意味着什么,它的算力会非常的快,它的储存能力也会非常的好,在我们做交互的时候,它会有给你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反馈,做语义识别的话也会非常的精准,因为它装了这个车规级的芯片,这个最高级别的芯片,它也能够装更多的这种应用,相当于是拓宽了你整体在车内的一些应用的场景,此外的话他有新增的颜色,这些新增颜色相信也能给一些年轻的用户更多的选择。
有车智联:谢谢您,谢谢您做客访谈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继吉利、蔚来扎堆造手机之后,忙着搞副业的头部车企又找到一条新赛道——仿生机器人。日前完成A轮融资的小鹏鹏行,就专注于研发生产足式仿生机器人。
无论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跨界开拓新业务都有一个根本原因:对自身业务和 汽车 市场大环境的担忧。而担忧的重点也并非市场增速,而是日渐激化的竞争。
吉利选择收购魅族加码手机业务,原因也不难理解,其“车机一体”战略也早已广为人知。相比之下,小鹏押宝的仿生机器人赛道,似乎离 汽车 行业更远一些。小鹏之所以舍近求远捣鼓机器人,技术和商业化是两个关键词。
在技术方面,仿生机器人和智能 汽车 、无人驾驶等领域,确实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都注重对AI技术的应用;在商业化前景上,机器人也是最近几年最重要的风口之一,潜力无需怀疑。
然而,机器人市场的潜力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考虑到高居不下的成本及研发难度,小鹏押宝仿生机器人这一场豪赌的胜负,尚是未知之数。
7月12日,足式机器人研发企业小鹏鹏行宣布完成A轮融资。公开信息显示,小鹏鹏行本轮融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由资本大鳄IDG领投,小鹏 汽车 等股东跟投——这个数字,是国内足式机器人企业收获的最高金额单笔融资。
在完成A轮融资并被媒体大肆报道之前,很多人对小鹏鹏行这个名字还十分陌生。 但在业内和小鹏内部的规划中,小鹏鹏行可是一直被寄予厚望。
作为小鹏 汽车 的生态企业,小鹏鹏行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最早参与足式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之一。截止目前,该公司共拥有300多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除总部深圳外,在广州、北京和美国硅谷都设有研发中心。在业务方面,小鹏鹏行的研发范围覆盖动力总成、运动控制、自动驾驶、机器智能等领域。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 小鹏跨界研发机器人并不令人意外,毕竟搞副业早已成为 汽车 界的一股潮流,头部车企尤甚。
不久前,吉利通过旗下关联企业湖北星纪时代收购魅族,继续加码智能手机业务。与此同时,蔚来进行行业调研,意欲加入手机市场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即便是小鹏自己,也一早就捣鼓过飞行 汽车 等实验性产品。
6月份,小鹏汇天智能电动飞行 汽车 旅航者X2亮相第三十五届世界电动车大会。在会上,小鹏 汽车 副董事长顾宏表示,小鹏正在 探索 包括第六代飞行 汽车 在内的多个新产品,小鹏汇天将继续开拓新的应用场景。
无论吉利、蔚来还是小鹏,积极跨界开拓新业务都有一个根本原因: 对自身业务和 汽车 市场大环境的担忧。而担忧的重点并非市场增速,而是竞争。
事实上,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乘联会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年底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31万,市场渗透率达到14.8%,较2020年提升9%。乘联会预计,今年年底这两个数字能分别达到550万辆和25%,保持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势头。
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新玩家不断增加,无论是归属传统阵营的吉利、比亚迪,还是暂时还稳坐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蔚小理”,统治地位都面临很大挑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段时间 汽车 界大佬之间的互怼、对喷变得越来越频繁。
7月6日,长城魏牌CEO李瑞峰在微博上怒怼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原因是后者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适合新能源车的模式。虽然余承东此举的目的很明确——为问界M7打广告。但他的发言,无异于对其他竞争对手的挑衅。
李瑞峰就直接在微博上发起了一项投票,结果显示有超过53%的网友认为增程式轮动 汽车 是落后的模式,这也成为了他回击余承东的证据。
众所周知,魏牌摩卡插混车型,搭载的是长城 汽车 的DHT混动技术,和问界M7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李瑞峰和余承东之间的言语纠纷,更像是这两种模式的对垒。
更有意思的是,在余承东和李瑞峰之外,还有更多 汽车 界大佬开始站队。理想 汽车 创始人李想转发余承东力挺增程 汽车 的微博并配上一个爱心表情;在更早之前,大众 汽车 (中国)CEO冯思翰曾抨击李想的论点,在公开场合直言增程模式是“最糟糕的方案”。
至于并未参与本轮混战的何小鹏,过往的激进言论并不少,也曾经和余承东有过直接互动。
在今年5月份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余承东一如既往为问界M7做宣传,声称该车型可以给用户带来“超越百万豪车”的舒适智能体验。在余承东之后登场的何小鹏,则调侃道“听到老余讲M7超越百万豪车,我都想扔个鞋子上来了”。
说到这,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出,李瑞峰和余承东口水仗,还有李想等人的站队背后,是这些大佬对自家 汽车 销量、口碑的重视及忧虑。
新能源车竞争趋激,谁都想加固自家护城河,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积极开拓第二增长点,也早已被写上日程表。
只不过,手机、机器人这些副业,会是缓解忧虑的最好解药吗?
从目前看,我们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吉利和蔚来选择押宝手机业务,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价值研究所在此前的报道《李书福亲自站台、魅族正式“下嫁”,吉利的“车机一体”要成了?》(加超链接)一文中就分析过,吉利之所以执着造机,归根结底还是想打造自己的软硬件一体化智能生态,将用户牢牢绑定在自家产品上。
蔚来的李斌就曾对外表示,手机是连接 汽车 的最主要设备,从用户利益和体验出发,车企都应该好好研究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产品。尤其是在5G大规模普及之后,万物互联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手机、 汽车 和其他IoT智能硬件无疑都会在万物互联时代发挥重要作用,自然能吸引大批车企下场。
但客观地说,相比智能手机,小鹏鹏行钻研的足式机器人,似乎离 汽车 行业更远一些。 那么舍近求远的小鹏 汽车 ,到底为什么选中机器人这条赛道?
事实上,看中机器人赛道的车企不止小鹏。
去年8月份,特斯拉就在人工智能日上发布了首款特斯拉机器人Tesla Bot。马斯克不久前也宣布,特斯拉将在今年9月30日推出Tesla Bot原型机。跳出 汽车 圈,小米、百度、华为等 科技 、互联网巨头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仿生机器人产品。
当然,特斯拉还是小鹏最直接的竞品。和小鹏鹏行一样,特斯拉也是瞄准了仿生机器人这条赛道。根据现有信息,新一代特斯拉机器人身高、体重和正常的成年人无异,且会配备导航摄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高级技术。
在马斯克的设想里,机器人将在未来的工业、服务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仿生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从事高重复性和高危险性工作,具备极高的商业化潜力。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跨界研发的可行性、仿生机器人市场的前景以及这项新业务和智能 汽车 业务之间的联动效果,都是小鹏需要考虑的因素。 简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技术和商业化两个关键词。
在技术方面,仿生机器人和智能 汽车 、无人驾驶等领域,确实有不少相同之处。
作为仿生机器人行业绝对的领头羊,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Marc Raibert曾多次表示,液压伺服控制是最核心的技术,但小鹏鹏行和特斯拉都选择了电机控制模式。之所以选择一条和老大哥截然不同的研发路线,除了节省成本之外,电机控制和AI技术能更好地实现互补、共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更早之前,索尼推出的AIBO系列电子机器宠物狗就为我们展示了AI技术在仿生机器人身上的应用前景。借助当时最为先进的视觉感知技术,AIBO具备快速环境识别和简单的交流能力。
如今正在苦苦钻研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的特斯拉和小鹏,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AI技术实力。新一代小鹏P7,就上线了AI语音系统。 从这个角度讲,借助AI这个桥梁,仿生机器人和 汽车 两项业务是可以产生共振的。
至于在商业化方面,小鹏、特斯拉也有自己的规划,并没有打算沿着波士顿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发展。
波士顿动力的王牌产品Spot注重运动性,坊间口碑极佳。但这款四足仿生机器人平均售价高达7.4万美元,面向的是军工、化工、航天等高危行业的B端市场。 特斯拉、小鹏则希望打造感知能力更强,具备AI属性的服务型机器人,瞄准的是现阶段普及程度更低、但潜力不容小觑的C端市场。
然而,C端仿生机器人市场的潜力,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距离大范围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考虑到高居不下的成本及研发难度,小鹏押宝仿生机器人这一场豪赌的胜负,尚是未知之数。
从市场规模增速来看,服务机器人行业是当之无愧朝阳行业,拥有无限潜力。
智研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2023年是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市场规模从64.8亿飙涨至613.5亿,增长接近十倍。而2019年至今,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50%,需求持续爆发。
然而,具体到各条分赛道,发展状况是天差地别。视觉引导机器人、陪伴服务机器人增速可观,成为家用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增长引擎。 但整个行业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小鹏鹏行所在的智能仿生机器人赛道商业化程度更是差强人意。
工信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机器人行业仍处于亏损经营阶段。尤其是2020年,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26.9%,行业利润率是十分扎眼的3.33%。就连渗透率和普及率更高清洁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赛道,尚且没有完全摆脱亏损,更不用说仿生机器人了。
除了商业化程度不足之外,极高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波士顿动力的双足机器人Atlas单个研发成本数以百万美元算,光是外壳材料成本就高达2万美元。更不用说国内企业在芯片、电机、减速器和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上高度依赖进口,生产成本本就比波士顿动力高出一大截。
在新能源车蛰伏的年代,小鹏感受过烧钱研发的痛。如今如果要再来一次,谁也不知道小鹏还能否坚持下去。
事实上,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支持力度也早已不同当年。今年6月份,360宣布放弃哪吒 汽车 3.53%股权的认购权,并无偿转让给另外两家合伙企业。360这一行为,相当于放弃了手中的原始股,及时抽身离去。不久之后,摩根大通也宣布减持302.08万股小鹏 汽车 股份,套现3.65亿港元。
这些资本大鳄的行为表明,它们对哪吒、小鹏这几个标的的重视程度下降,不愿意在投放更多资源和时间。在此背景下,小鹏不可能无限期为小鹏鹏行输血,加速商业化成为必然。
在完成融资之后,小鹏鹏行CEO徐志根表示,其面向C端市场的智能仿生机器人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内走进家庭。目前,小鹏鹏行还在积极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运动、导航、智能识别和人机交流等功能,未来希望能为家庭用户提供陪伴、看护和 娱乐 等功能。
当然,在功能之外,要想在C端普及,性价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C端用户比B端企业对价格更敏感,购买力也相对更低,如何处理成本和售价之间的矛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米方面就曾表示,其售价9999元的四足仿生机器人“铁蛋”是在“赔本赚吆喝”。
小鹏鹏行目前还没有公布新一代产品的售价和目标受众,想必管理层和研发团队还在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说到底,仿生机器人还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 探索 。小鹏目前的发展速度或许不是最快的,但也绝对不算落后,我们或许应该保持适当的耐心。
虽然小鹏鹏行现在还不能为小鹏带来多少利润,但何小鹏对这项新业务还是非常重视,还曾提出 汽车 和机器人业务的联动,能产生“1+1>2”的效果。
熟悉何小鹏创业故事的朋友应该知道,跨界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创办UC时何小鹏只有27岁,就明白追逐风口的重要性。在以高达40亿美元的价格将UC出售给阿里之后,他拿着大笔资金转身投入新能源车的怀抱,最终造出了巅峰市值十倍于UC的小鹏 汽车 。
如今,抓住新一波创业大潮的机会杀入机器人市场,他还想再次复制自己的创业神话。
诚然,机器人的烧钱程度不输新能源车,小鹏鹏行的未来注定充满崎岖。但也正如前文所言,机器人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小鹏现在要做的,只是控制成本和加快商业化开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