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0:16:01
字号: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编辑:何延波) 附参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傅立全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关键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我认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简单的讲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清远是一个欠发达贫困山区,起步较晚,但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所以说,清远有一块广阔的丰富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鸡、鹅、猪、茶叶、竹木和笋竹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按照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清远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不多,没有很好的充分利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围绕创“品牌”这一环节,积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品种,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的品牌,以整体形象去参与市场竞争。 二、注重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让农民在调整中得到实惠。1、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阶段后,很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面对变化的大市场,亟须一种经济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能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化解规避市场风险。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着力化解技术风险和调整结构意味着必须掌握新的技术,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3、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避灾农业。 三、要确立新的定位、新的定型。根据我市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我们应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乡镇企业;以“名、优、特、稀、新”为标准,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农业的定型上,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定型,确定发展新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思考依据。 四、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确立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三增一稳”(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应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因为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系市场需求,一头联系农户生产,它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也就能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工贸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和循环关联,成为一种新的农业体制,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律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必须精减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农民负担最重要的不是“皇粮国税”,而是教育双达标、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集资收费。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渐使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怎么理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创新推动传统“三农”向“新三农”转型

构建新型“三农”关系

(一)构建现代农业供求关系

第一明确农业产业供求关系的本质是市场。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

第二,把握需求主导。建立需求主导供求,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为需求服务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

第三,把握发展态势。通过创造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来构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需求的升级与变化推动供给的发展与升级的发展态势。

第四,把握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经由确定服务对象、分析对象需求、把握需求发展态势来组织产品的供给,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实现满足、引领与创造需求的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第五,把握未来发展。未来,随着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产业的供求主体,其角色不断位移,功能相互融合,互为价值对象的新型的供求关系正在形成。在智能化时代,主体功能相互融合正在成为重塑产业供求关系的推动力量,需求主体参与制造,供给主体参与消费正在推动供求主体角色及其功能的不断创新与变化,推动农业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二)提升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农业产业功能及其创新。一方面,农业向社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农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传统农业功能化创新,与其他资源相融合,实现农业新型产业资源化创新,创制新型农业产业,为社会提供新型多元化农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第二,保有生物多样性与发挥生态优化功能。农业是活体性的产业,是宏观生态系统的基础。推动农业微生态系统与宏观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构筑稳定的全社会的立体生态体系。

第三,发挥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功能。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耕文明,农业是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农业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来实现:文化表现、文化产业价值、传承农村文化。

第四,创造宏观需求市场。农业的基础性功能还表现在农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形成的需求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与升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科技应用市场,农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现代化形成的农业机械装备市场,以及农民的生活资料市场,农村发展的综合性的市场变化,推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构建区域发展新关系

第一,推动城乡一体,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一体,关键是要做到三位一体。一是区域化。强化城镇与乡村发展对一个区域发展共同的支撑作用。二是产业布局,功能协调。在一个区域里面,不同的区域依据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共同支撑共有的区域发展。三是在一个区域里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按功能需要,实现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在体制机制、产业经营要素的支撑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务。

第二,推动村镇一体,实现村镇互动。特色小镇带动与引领村庄发展,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是新型村镇关系的重要表现。新型村镇一体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小镇的龙头作用,强化小镇在乡村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小镇区域性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小镇配置乡村民众生活与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小镇产业发展与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

第三,推动村村一体,实现村村互动。一是要推动特色村庄形成区域中心。以特色村庄为基础,带动周边人群聚集,形成产业、文化、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的区域综合体。二是推进区域共同治理。以特色村庄为中心,在村民管理、社区治理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三是创建综合服务体。通过原有村庄服务产业功能的再造,创建对外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的产业,形成新型的乡村综合服务体。

创新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准确理解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是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未来农业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的形态是农业现代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来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现代农业产业是传统农业升级的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转型的方向。

农业的创新,要立足全产业链,以转型为手段,实现整体创新升级。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农业发展方式向市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创建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第二,推动融合发展。一是要角色融合。由产业主体角色相对分割,主体功能与价值收益也相对分离,向全产业链角色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三位一体化。二是推动市场融合。实现传统的销地市场向销地与产地一体化市场转型。三是推动科技与服务支撑融合。实现科技推广向农业支撑与服务体系产业化创新转型。第三,推进农业产业的县域发展模式向优势产业区域发展模式转型,保有地方特色,构建发展优势。第四,由劳动力支撑为主体的农业发展,向以智能装备支撑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第五,创新集群式发展。

在推进农业整体的创新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突出创新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首先,突出资源创新。重点是种质资源,产业多功能性开发与资源转换,配置新的产业资源,按照市场要求进行资源化配置与创新等方面。其次,强化智能化物联创新。以农业装备的信息化、工艺流程的信息化为基础,推进农业与社会生活的互通互联,为市场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第三,创意引领与推动产业融合。创意产业是满足人们需求内容、需求方式、需求形态向多元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形式。

推动县域经济区域化发展

县域与区域发展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各自发展的基础与运行的机制不同。县域发展常常是传统的生产导向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区域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导,行政辅助,产业呈集群化发展。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发展向区域化发展转型。

区域化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首先,特色鲜明。一个区域的现代农业在资源、产品形态、产业功能、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其次,具有相对优势。如高端化、精品化的产品是否拥有,区域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是否健全,产业与政策服务体系是否优化,区域产业集散功能是否具备。这些元素是决定一个区域现代农业优势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集群化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大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于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是新型的产业农民。只有依靠广大的产业农民,让他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受益,才会顺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造就宏大的新型产业农民

首先,推动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转型。传统的农民是社会型农民,是“小农”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与宗族为纽带的社群生活相结合形成的相对牢固而封闭的农民社会群体。社会农民向产业农民的转型,必须以农民自由流动为前提,实现劳动的要素化与资本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落实,促进传统农民离土不离乡到离土离乡。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资本化进程,促进农民收益来源结构多元化,实现传统的劳动农民向股权、租赁、转让等“业主农民”转型。

其次,培育与组织新型产业农民。

一是跳出农民的社会性,打破农民的农村居住属性,赋予现代农民的产业属性。农民就是从事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

二是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环节,以农业全产业链经营的产业群体为主体,重新定义全产业链产业农民。

三是跳出传统种养型农业,以农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农业产业创新为主体,培育与组织现代产业农民。

农业产业大军的不断壮大,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农业政策创设的立足点应该重点放在以下方面:首先,以提高传统农民的产业化水平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其次,以农业资源多元化、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为基础,创制新型产业,以多元化新型产业的创建引导大众从事新型农业,以农村多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农民队伍壮大。第三,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农业产业比较效益,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促进产业大军进军农业。第四,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与推动“双创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传统农民、青年学生、退伍军人、社会人员利用农村资源,创新创业,为广大农村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如何创建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乡村、如何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如何实施农业全球化发展等也是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强调“四化”同步发展

民以食为天,邦以农为本。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各地代表结合各地的实际畅谈了经验。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表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当中,河北省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来带动农业的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把现代农业放在县域经济的大框架下推动,把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高端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一个支撑。黑龙江绥化市委书记朱清文介绍说,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整建制农业高产创建示范地级市,绥化市去年粮食产量达到了305.8亿斤。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绥化市坚持和完善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了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起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在这次的十八大报告中,解决好“三农”问题被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指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针对如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各地代表们发表了各自观点。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表示,城镇化具有多重联动效应,是新阶段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和发展的强劲引擎。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同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保障均衡。山东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认为,要紧紧抓住农村新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并要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一体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针对如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介绍说,“近几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好政策,但只有将这些好政策落实好,才能让农民真正受益。”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表示,“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使农民的生产方式尽快得到转型升级。只有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民才能实现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8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