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苔和大蒜贮藏期主要病害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6 01:53:20
字号:

山东省金乡县近几年大蒜种植面积都在50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全县大小恒温库达700个,贮存能力达45万t。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蒜苔、蒜头集中采收,大部分蒜苔、蒜头贮存。

蒜苔和大蒜贮藏期主要病害

山东省金乡县近几年大蒜种植面积都在50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0%。

全县大小恒温库达700个,贮存能力达45万t。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蒜苔、蒜头集中采收,除少量本地消费及外运外,大部分蒜苔、蒜头贮存。

贮存期间会有损耗,其中各种病害引起的腐烂是蒜苔贮藏期间损耗的主要原因。

1.1 灰霉病1.1.1 症状 苔梢最易染病,枯衰的组织生出白色薄霉层,继而向苞片发展,病部呈淡黄色水渍状,密生白色至灰色霉层。

苔梗基部和其他受伤或发生病变的部位也易受害,初期病斑顺苔梗纵向呈长形,淡褐色,凹陷,后期病斑扩大,由基部向上腐烂,或在其他部位腐烂形成断条,并生白色至灰色霉层。

1.1.2 发生规律 引起该病的是一种真菌,其生长适宜温度为15~21℃,在相对湿度95%以上,尤其是有水滴存在的条件下病菌孢子的萌发率高。

病菌主要由蒜苔从田间带入,库房内残存的病菌也与发病有一定关系。

病原菌多从蒜苔两端以及受伤或发生其他病变的部位侵染。

蒜苔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

但在0℃左右低温下,病菌仍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如果温度偏高,不仅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而且加速苔苞和苔梗基部萎缩老化,降低抗病力,加速病情发展。

在相对湿度达90%~100%的气调贮藏中,枯萎的苔梢呈湿润状态,尤其被结露水浸润后更容易发病腐烂。

高氧条件下发病严重,氧浓度3%~5%较6.5%以上能更好地抑制霉烂。

1.2 病毒病1.2.1 症状 在蒜苔上形成黄色斑点或顺苔梗纵向呈长形黄色条纹,又称花脸、黄斑等。

以蒜苔中下部较多,靠近苔苞部较少。

随着贮藏期延长,黄斑处组织凹陷、坏死,感染霉菌而腐烂。

1.2.2 发生规律 蒜苔病毒病主要由大蒜花叶病毒和大蒜潜隐病毒2种或多种病毒复合感染。

其中大蒜花叶病毒单独感染即可使大蒜产生明显的条纹花叶症状。

大蒜花叶病毒经种蒜继代传播,田间主要通过蚜虫非持久性传播。

病毒在植株体内增殖不仅限于地上部的叶片、假茎及蒜苔,而且可向地下部鳞茎转移、蔓延。

大蒜生长季节气温高和干旱、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及葱属寄主植物连作或邻作则发病重。

患病蒜苔均由田间带病,在贮藏中后期黄斑处凹陷、坏死、腐烂。

预冷不及时,贮藏温度偏高等情况下病情发展较快。

1.3 二氧化碳伤害和低氧伤害1.3.1 症状 二氧化碳伤害使蒜梗上出现黄色小斑点,继而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凹陷,继之蒜梗变为水渍状软条,俗称水煮蒜苔,苔苞坏死。

凹陷斑常连成片,当感染病菌时腐烂形成断条,包装袋有浓烈的酒精味。

低氧伤害主要表现为苔苞褪色呈白色或黄色,苔梗绿色变暗,梢软,似轻微失水状。

1.3.2 病原 不适宜的高二氧化碳或低氧条件所致。

一般贮藏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15%则会发生伤害。

被害的蒜苔在未显症之前,其组织细胞的透性大大增加,引起生理失调。

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蒜苔对二氧化碳的忍耐力减弱,贮藏中后期易受害。

低氧伤害在氧长期低于1%的条件下发生。

1.4 蒜头干腐病1.4.1 症状 蒜瓣基部呈黄褐色,逐渐干缩,病部可产生橙红色霉层。

1.4.2 发生规律 大蒜干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28℃,发病适温为28~32℃。

病菌随蒜头入库,这些带病蒜头在贮藏期间腐烂。

茎基部及根部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大蒜在接近采收时遇土壤高温病害最重。

贮藏期温度在28℃左右时,大蒜最易腐烂,而8℃时很轻。

2.1 严格入库前的质量要求 选择无病或少病产地的产品,是目前避免病毒病的有效措施,对预防其他侵染性病害也十分有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58129.html